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
Essentials of Chan Meditation Practice:Lectures on the “Six-Gate Teachings on Meditation Practice Treatis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71

ISBN:9789575985837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卷二 第二門:依處門

↑TOP
儲備資糧

在第一門──意樂門,我們談到在整個修行過程中,需要先建立修行的意願,即求解脫。

接下來,談第二門──依處門,在論文裡是「積集」,義為儲備資糧。第一個資糧是種植善根,也就是透過多聞的方式,不斷聽聞、思惟法義,成為建立修行意願一個有力量的根據與依止。

種植善根,深入熏習

我們看到一些人,因為內心有困惑,或是家庭、事業遭受挫折;又或許是遭受到人生的種種苦迫等,對佛法所講的苦感觸極深,意求解脫的心很強,便很積極地投入修行。但是一段日子以後,生活比較如意了,之前失去的東西又得到時,就忘失了自己的意願。他們所發的願心,只是一時的激情而已,並不持久,所以很快便退轉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意願沒有一個根據、依止,不能夠繼續培養力量。願心的培養,不能只靠一時的激情;激情有如曇花一現,很快就沒有力量了。

又比如有些人平日忙透了,終於能夠休息幾天,就去「閉關」靜修。第一天、第二天,感覺還好;到了第三天,閒得無聊,打坐用不上力,坐也不是,不坐也不是,想想還是回去比較好。很多人學佛,都是在兩個極端跑──太忙時,想要靜下來;靜下來時,卻受不了,又回到忙碌生活中打滾。人的習性,是沒有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的。

在大多數的禪修法門裡,都會談到禪修所需要準備的工夫,即需要儲備的資糧。但是,真正進入密集的課程時,會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方法上,少有機會熏習佛法。因此,在用功之前,知見上的建設一定要相當地完整、清楚,才不會無所適從。

學習佛法,不只是閱讀佛書或聽聞佛法而已。現在有很多管道可以取得影音光碟,要聽聞佛法很方便,吸收也比較快,但若要深入,一般上還是要通過閱讀書本文字,才容易深刻理解。比如聽CD,可能睡著了並不知道,有沒有聽進去也不太清楚,以這種方式來熏習,它的力量一定不強。而且我們都有一種習慣,聽的時候,若是略過一、兩個句子沒有聽到,很少會倒轉回去再聽一次的。看書就不一樣,警覺心會比較強,略過一、兩個句子,我們會翻回去再看一遍,所以文字熏習的力量比較深入。

然而真正的吸收與否,還得回到我們的心。前面曾提到一些禪修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老師或方法,而是學習者的心態。比如聽聞時,你很認真地聽;聽不明白或是略過一、兩個句子,就重新再聽幾遍。如果你是以這種方式學習,所聽聞的就不只是外在的聲音或是文字而已。它已經加上你內在的思惟過程,有時也會加上你以往的一些經驗。所以外在的資訊,通過眼根或耳根傳入心中時,經過內在的思惟、分析,再結合以往的一些經驗,就會形成新的養分,產生熏習的作用。

前面談過,心受到煩惱障和所知障的障礙,就會形成生死流轉的力量。但是,我們的心也含藏著清淨的種子,若能不斷地接受外在的熏習,可以轉化為內在的力量,進而讓清淨的種子現形。

這部論即教導我們要不斷地聽聞、思惟佛法,才能夠讓善根增長。善根增長,可以鞏固我們對法的信心;信心愈強,就能建立淨信,對佛法沒有任何的疑惑,即對法產生一種勝解。通過外在不斷地熏習,引發內在深細的思惟,再依自己以往的一些經驗或是外在的環境,印證無常、苦的道理。這樣由外而內對法義的了解與印證,對法必定堅信不疑。其實,在整個熏習和思惟法義的過程,某種程度上已經與定的修行相應了,才能夠產生深細的作用。

如果我們只是一直停留在粗淺的層面上,而沒有進入比較深細的思惟與分析,它的熏習力量不會強,也不持久。比如有個人經過一個地方,剛好那裡發生火災,激發了他內在善良的品質,可能就忘記自己,衝進火場救人。我們看了這類的故事會很感動,在感動之餘,我們要了解到一些人在危急、關鍵時刻,能夠把人性最美好、最善良的品質發揮出來。
但它並不是告訴我們,去等待這樣一個機會,看到發生火災了,便衝進去火場救人。如果你這樣想的話,就是有一個很明顯的意識說:「我要救人!」但是你並沒有「忘我」,很可能火災真的發生了,你衝到一半時,忽然想:「我還是不要進去比較好!」你又回頭了,兩者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看了感人的故事後,就期待著自己也能有機會去發揮這種美德,就表示學習只是停留在表層而已,它並沒有真正熏入內心,因為你並沒有深一層去思考:這個故事所要表達的訊息是什麼?它並不是要激發你去做這件事情,而是要傳達每一個人都有這種內在的良善美德。或許你沒有這個因緣,又或許你的內心已經忘失了這個善良的品德,所以需要往內心去探索、思惟,印證自己的內心也有這種美德,並讓其力量增長。當有需要的時候,你就能夠很自然地發揮這種美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