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
Essentials of Chan Meditation Practice:Lectures on the “Six-Gate Teachings on Meditation Practice Treatis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71

ISBN:9789575985837

定價:NT$260

會員價:NT$221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卷三 第三門:本依門

↑TOP
前行方便

接下來,談第三門──本依門,它包含了用功的過程、需要面對的問題,以及用功所能得到的效果。

本依門要點

本依門分成七個小節,第一小節是「所緣」,即心所住之處。我們把心安放在哪個地方,才能夠真正用功?當我們的心緣於某一個物件、某一個境或某一處用功時,心就形成一種自體的作用,「自體」是第二小節所談的內容。

第三小節是「差別」,在應用方法的過程,心會產生不同的差別相,即種種不同的層次──九住心。第四小節是「作意」,即引起心警覺的作用。瑜伽行派非常重視作意,認為它是用功的重要關鍵。第五小節是「心亂」,在用功的過程中,心會產生各種散亂的現象,我們要知道是什麼外緣造成,以及如何對治它們。

第六小節是「資糧」,即用功需要儲備的資糧。前面所談到的資糧比較注重在心態和觀念,以及依法而有的資糧;這裡所講的資糧,則是與生活有關的。用功時,是知見和觀念在引導我們,在生活上也必須做適當的調和。《小止觀》便提到要具足五緣,比如衣食具足、閑居靜處,以及調和飲食、睡眠等。當種種的條件都具備了,工夫就可以一步一步地用上,而產生「出離果」的效果。

五停心觀

前面講過,這部論注重在教授,它提供了教導禪修法門者一個完整的系統,比如修定如何引發信心、修定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如何引發願心來用功等。其中,本依門是修習禪定最主要的部分。

雖然我們不能直接從這部論學到用功的方法,但是可以從它完整的系統裡掌握很多重要的觀念,這對我們學習任何一個法門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比如它談到「九住心」和「作意」的部分,可以幫助我們審察自己到底有沒有把方法用好、修習禪定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本依門的第一小節是「所緣」,它分有三種,即:外所緣、上所緣及內所緣。其中,最重要的是內所緣,依它來修,才是真正進入修定的階段。我們大概還停留在外所緣,即「五停心觀」。在修學上,五停心觀有對治的作用。比如貪欲心重的眾生用不淨觀,瞋恚心重的眾生用慈悲觀,散亂心重的眾生用數息觀,愚癡心重的眾生用緣起觀,我慢心重的眾生則用界分別觀。後來五停心觀傳到中國,並沒有提到我慢的眾生,界分別觀轉成念佛觀,業障重的眾生就用念佛觀。

外所緣是指緣一個外在的事相來用功、攝心。比如修不淨觀,即需要緣一個不淨的相來觀,慈悲觀也需要緣一個外在的事相作觀,所以不淨觀和慈悲觀屬於「假想觀」──假想有一個外在的境界。開始進入修學的階段,一般上還是要靠外在的因緣來幫助我們攝心。但是,這部論不認為依外在的事相來攝心是屬於修定,因為在過程中,還需要經歷「九住心」,才會進入止觀。

調整心態

因此,這裡談到的止觀(定),與一般所說的(觀呼吸即是修定)有些不同,它把修定的含義講得比較深。我們常應用的數息法,也是屬於外所緣的方法,因為緣外在的呼吸。雖然呼吸屬於身根的作用,但它還是比較外在,不是屬於意識、內心的作用。數息法是進入止觀之前的準備和調和。

在《小止觀》一書裡,談到三種調和:調身、調息、調心。用功時,先將身體的姿勢調正、調好;接著調和呼吸,即把心安住在呼吸上──自然地呼吸。當心達到專注時,即是調心的效果。但是我們會發現,安住在呼吸上的心念,很容易被其他的妄念拉走,這時可以用一個比專注呼吸粗一點的念頭──數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提高警覺力,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在用功?如果發現自己沒有在數呼吸,那便表示心已經鬆散,不在專注的狀態了。身心若能保持放鬆,比較容易用上方法。所以在禪期中,我總會不斷地提醒大家要先放鬆身體,再注意呼吸的進出,然後才去數它。

我們以為一旦修行,就會很快見到效果,而忽略了對自己的身心狀況做一些審察的基礎工夫。其實愈快見到效果,很可能是你的問題太多了。有些人打坐時,很容易氣動,一般上是因為身體比較差,所以只要稍微用一些方法,很快就見到「效果」了。工夫要深,一定需要花一段時間。佛陀也是經過六年的苦行,調整方法之後才成道的。六祖惠能在五祖弘忍那裡,也是樁米了好幾個月,機緣成熟才開悟的。

因此,前行的工夫很重要,不要奢望打一個禪七就能開悟。禪修會有那麼多的問題,就是因為有這種急功近利的不正確心態,我們一定要調整,在《小止觀》和《禪波羅蜜》裡都有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