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03期:一碗粥,好修行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03

定價:NT$150

會員價:NT$30 (2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訂閱雜誌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煮松子粥 體驗下心

↑TOP
喜愛下廚、與人分享食物的心空法師,
自十一年前在韓國海印寺出家後,
在煮粥與喝粥的過程中,
體會到奉獻的意義。
而透過一碗最簡單的粥,
也提醒著自己,回歸最單純的學佛初發心。

■ 釋心空(韓國海印寺)

出家前,我非常喜歡烹飪,不但從小就向父母學習做飯,平日也會研究食譜,在外頭吃了美味的料理,回去還會試做給父母和朋友品嘗。二十多歲的時候,有日遇到了高山老和尚,他為我應機開示:「累積功德最快最好的方法,是做菜給別人吃。」因此我二十九歲決定出家後,十分期待能在大寮奉獻自己,以飲食供養大眾。然而,為兩百多位法師、行者做飯,並不容易。我是排序十八號的行者,半年後才有機會到大寮服務,而在一年兩次的「勇猛精進禪七」(不倒單禪七)期間,為禪師們煮粥,尤其是一大挑戰。

煮松子粥 煩惱現形

勇猛精進禪七期間的飲食,除了早齋喝白粥,配點自製的泡菜、豆芽或豆腐,以及午齋與藥石提供的白飯,由於禪眾們夜不倒單,在晚上十一點半到五十分,寺院會為全體禪眾準備用以補氣的松子粥,煮松子粥於是成為海印寺傳統之一。

煮粥用的松子和白米(比例為一比一或二比一),是在海印寺後山種植的。用於煮粥的鐵鍋非常大,從上午九點就得開始準備,先是倒水加熱,再加入白米,數小時後放入大量松子,以滾水煮五至六小時後方能起鍋,過程大約歷經十二小時,因此每三至四小時就要輪班一次,由兩位行者齊力翻攪。雖然水、米、松子有固定的比例,但因氣候環境變化,米和松子含水量日日不同,若是水分過多,火就必須轉小一些,一旦不夠專注,還可能燒壞整鍋粥。

我擔任行者兩年,那時不懂禪修方法,起初不免偷偷嘀咕:一般白粥煮一個小時就夠了,為什麼煮個松子粥這麼麻煩?為什麼禪眾非吃這種東西不可?當我拿這問題請示時任律院學校校長的宗珍老和尚時,他微笑不語。不過,看到原本粒粒分明的白米和松子,在滾水中慢慢變換面貌,最後交融成一片濃湯狀,再也不見原本的形態,水面也從起伏不定逐漸趨於平靜,並散發出淡淡的香氣,就像達到某種無法言喻的美好境界,心中不知不覺盈滿法喜。

體會下心 歡喜供養

記得在那容納四十位行者的寮房內,牆上掛著指月老和尚寫的書法「下心」,提醒著我們,放下我慢,把心放在最謙卑的位置。不過,行者雖是寺院裡身分最低的,宗珍老和尚卻對行者特別好,還謙稱自己出家很久,每天吃飯都感到慚愧。原先,我以為他只是安慰我們,但從煮粥到喝粥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下心」的意思,這才明白他的用意。

原來,一開始,懷抱著疑慮、辛苦的心態去煮粥,起這麼多煩惱,是因為自我中心的緣故。當轉念一想,在這七天內,如果自己多努力、用心一些,煮出來的粥,就能供養這麼多位禪師和寺院大眾,何樂不為呢?煮粥這件事不再是件苦差事,看著大眾吃飽,自己也十分歡喜,而這就是自然而然在學習「下心」了。第二年後,看到新進的行者煮粥的模樣,彷彿又看到去年懵懂的自己,不禁深感慚愧。

受沙彌戒後,就讀僧大四年間,每年都要跟隨禪師打七,隨著在修行上有了一些體會,再度回顧當年煮粥之事,恍然大悟,這段體驗不就是自己修行之路的縮影嗎?從最初不知所以然,只是粗糙地按照前人傳授的方法去做,打坐、誦經、念佛、拜佛……歷經一段時間,慢慢懂得視狀況調整,運用各種方法,期許自己成為樸實溫和的修行人,帶給人舒服恬淡的感受,如同那鍋煮了十多個小時、米與松子交融的粥,如水一般順滑入喉,暖人脾胃。

而當自己喝著其他行者辛苦熬煮的粥,一股感恩之心更油然而生。誠如宗珍老和尚所言,開不開悟關乎個人修行,其實並不重要,出家最重要的目的,應是奉獻自己。而擔任行者時期的發心最為強烈,奉獻精神更是純粹,所以出家愈久,愈須提醒自己隨時回歸初心,精進修行,也唯有保持「下心」,才能把每件事情做得更圓滿,利益更多的人。

一碗乳糜 憶念佛陀

出家幾年後,發現自己對於「吃」,最容易起貪瞋癡。例如偶爾吃到美味的食物,會起貪欲,想多吃幾口,而拿到食物時,還會習慣性地聞一聞,沒有過期才吃進肚裡。可是佛陀不是這樣,佛陀對於托缽來的食物沒有揀擇,在涅槃前,即使信眾供養的食物是腐壞的,佛陀還是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

有次準備早齋時,很想知道佛陀吃過的乳糜是什麼,於是跟大寮法師提議,試做看看,用牛奶為底,加入一點點印度長米,滾了五至七分鐘即可食用。透過這道做法和味道都相當簡單的粥,彷彿回到佛陀時代,當時的粥,不是為了養生、節食而做,純粹是因為窮人家白米不夠,所以加點牛奶,用以填飽肚子的方便食品。佛陀貴為王子,更是一位覺悟者,食衣住行上,卻選擇這般平凡的生活方式,數十年徒步托缽、度化眾生。所以喝著這碗粥時,自然憶念起佛陀的精神,同時提醒自己放下我執。

來到法鼓文理學院進修後,在早齋喝白粥,身心總會感覺特別輕盈。偶爾因時間倉促,來不及到齋堂用午齋時,也會在文理學院的小廚房,用小鍋子煮乳糜。有時牛奶不易取得,就隨順因緣,改用隨手可得的豆漿、茶,或白開水來替代。

一碗粥,無須加入太多東西,以最單純的味道,引領自己回歸出家時的初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