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無邪不摧金剛經:無事不辦輕鬆行

無邪不摧金剛經:無事不辦輕鬆行

作者:鄭振煌(編著)

出版社:大千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88頁 / 14.8x21 cm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50231681

ISBN:9789574472864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空性的涵義

↑TOP
「空性」是金剛經的中心思想,也是大乘佛法的二大思想之一。空性經常被人誤解,空性的梵文Sunyata,巴利文Sunna。Sunyata是由兩個梵文字組成:第一個是Sunya,第二個字是ta。Sunya的字根是svi,svi的意思是to swell,意思是一直膨脹,所以空的字根是膨脹。

swollen是已經膨脹,不斷的膨脹,膨脹到最後,外實而中空。任何一個東西,乍看似乎很堅固很真實,如果一直把它膨脹,脹大到最後就是稀釋到空無一物,外實中空。西洋有一句諺語説:「A swollen head is an empty one. 」意思是一個一直脹大的頭,是一個空的頭。

Sunyata空性:意思是脹大,不斷脹大到最後是外實而中空的性質。表面看起來是有,若用數學來表達空性,就是零的性質(zero),不包含任何的東西。

剛剛說這是零,口袋空空如也是零,不包含任何東西,可是零並非虛無。《易經》談到「零和一,陰和陽」變化出宇宙萬物的過程。「無極而太易,太易而太初,太初而太始,太始而太素,太素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天、地是兩個對待的極。零不包含任何東西,卻非虛無,其功能無限大。

想想看,零本身沒有意義,可是我們講十、講二十、講一百、一千、一萬,沒有零可以表達嗎?不能,沒有零就不能衍生萬物。零不包含任何東西,但它是有功能的,(Zero is empty of anything, but it is functional.)零是極具功能性的。(Zero is extremely functional.)

有一本暢銷書《零極限》教我們把心空掉,空到一無所有,回歸於零,那時我們就不受任何限制。(If we return to zero, we then become zero limit.)當心無所著,不起分別,物我一體,空有不二,就能夠有一切的可能性。一切潛能都要從零開始。零不包含任何的事物,沒有任何的分別,不具任何的有,可是它卻有無限的潛能在。(Zero has no limit.)

零是沒有極限的,空性的哲學可以說是零的哲學。零不是現象的不存在,而是心的零。心要零(Our heart is zero.),心要完全從任何的執著、任何的分別對待之中解脫出來,(free from any attachment, any discrimination)那麼,心就有無限的可能,不受任何制約,(It is then all possibilities, no limit at all.)零是沒有任何極限的。(Zero has no limit.)

體會空性哲學,就會讓我們變成佛菩薩。菩薩是無量的四諦,佛是無作的四諦。菩薩是無量,佛是無作。無量是沒有任何極限;無作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生活即是修行,即是佛道;工作即是修行,即是佛道。

空和有相對,一切存在的事物中都沒有自體,沒有實體,沒有真實的內涵。一切事物虛幻不實,一切萬法本性空寂。有為法空,無為法亦空,空亦空,空而不空,空即不空。

心了無分別罣礙,不執著一切時,就解脫自在,就能生萬法,就能夠發揮極限。利益眾生是空性,空性有很多的分類法,簡單介紹就是人空、法空和空空。人空又稱爲眾生空;法空就是一切諸法皆空,也包括人空在內;空空則是空亦空,真空妙有。眾生執著有我、我所,但在智慧觀照之下,一切眾生並無實體,並無自我之存在。

我們可以把自我分析成身和心這兩部分。身包括:皮膚、肌肉、骨頭、血液、毛髮等,哪一個是我呢?我們的肉體分分秒秒都在變化,哪一個時刻的肉體才是我呢?這些器官,包括皮膚、骨、肉等,是真實的嗎?我們可以發現它的存在真實嗎?可以發現它的永恒不變嗎?都不能。因爲它們都是眾因緣所生,如此就照見身是空性,身雖有,但身是空性。

心包括產生知、情、意作用的心王,以及種種心所法的心理機制,也就是種種情緒作用。我們在禪定中修身念處,就照見身是空;修受念處、心念處,就知道心所法是空;修法念處,就知道法亦空,空亦空。從最基本的佛法開始,四念處就可以讓我們證得人我空,擴而大之則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之存在皆由因緣而生,並無實體。

小乘佛教用析空觀,觀察一切事物而入空;大乘佛教則是用體空觀,觀一切存在事物的理法,當體即是空法,所謂「體」是指萬物的體性。為什麼大乘佛教用體空觀?因為大乘的修行者要工作、要生活,像諸位菩薩各自有工作,要上班、料理家事,有很多工作要做,沒有太多時間可以花在禪修上。

我們要如何安心,要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心無旁騖呢?心如何安住下來?心要如何才能夠圓滿?主要必須修體空觀,用般若智慧來貫穿一切事物的虛妄不實。

一切事物皆空性,小乘僅見空而不見不空,稱之為「但空」。大乘不僅見一切存在悉為空,而且也見到不空,所以大乘的空性稱為「不但空」、「中道空」。

觀一切法皆空,稱為「空觀」。空並不是虛無,如果是虛無的話,就是偏空。空指性質是空,沒有自己的性質,一切法的性質是依於其他的因緣而有,這時就證得了中道觀、中道空、中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