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0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41

ISBN:9789575985417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正方法

↑TOP
正方法:在生活中盡量捨離種種物欲、淡化染著,對治「我愛」。

在修行用功時,如果是朝向正確的方向,那必然是愈趨向修行終極的目標──解脫;反之,若所朝向的不是正確的方向,愈是用功,或許也愈遠離此終極的目標了。因此,要提醒大家,不管是方法上、觀念上或是心態上,都必須正確地掌握,這些都是非常重要、非常關鍵性的。

一、調身、調息、調心,息息相關

開始禪修用功時,最基本的方法是數呼吸。在這之前,先把身體調好;而調身的一些細節部分,必須是在用功的過程中,才能逐漸去把握的。比如盤腿,只有把腿盤起來,才會發現問題所在。有些人不要說雙盤,連單盤也做不到,甚至散盤也盤得不好,這也只有在用功時,才會發現的。腿盤得不好,就必須設法找出問題所在,才可能在用功的過程中,逐漸去調整、改進它。

在用功的時候,對自己的要求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腿盤得不好,就向它投降,認為隨意散盤也無所謂,能夠坐就好了。一些人雖然認為雙盤、或至少單盤的姿勢比較理想,但是由於腿比較粗,或者胯骨比較緊而做不到,便會用一些方法稍微讓它變鬆,使腿能盤得較好。所以如果你認為身體的條件比較差,但還可以改進,也願意去改進,就要設法做得更符合最理想的姿勢。同樣的,一些很細微的部分,也唯有自己在調整、改進的過程中才會發現。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假以時日應該可以逐漸把身體的姿勢調得更為理想。

如果姿勢調得比較好,身體調得比較細,對修行是有幫助的。調身與調息、調心是息息相關的;腿盤得不好,身體調得不好,修行的工夫就不太能夠耐久。在調心的過程中,身體內部的氣會被引動。如果你在調身方面下了一些工夫,當氣與心在調整的過程,就能夠產生一種輔助的作用。這些都是在方法上要掌握的。

修行最主要的還是在調心,所以真正要掌握的方法是在調心的部分。比較基礎的調心方法就是數呼吸,也即是把專注的念頭放在呼吸上,然後再去數它。在數的當下,你能不能夠覺察到呼吸呢?能否覺察到自己正在配合呼吸的進出去數它?在數的同時,如果有覺照的作用,即表示你正在用功。如果你在念頭裡感覺到自己在數,有數目字在動,但是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念頭知道自己正在數呼吸,或者隱隱約約知道自己在數呼吸;又或許數是一回事,息又是一回事,這表示你已經不是在用功了,因為你已經失去覺照的作用。

用功最基本的工夫,即是提起覺照的作用。當我們數呼吸時,必須能夠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隨著息的進出去數它,每一個數目字都數得很清楚,才是真正在應用方法。假如在數的時候並不是很清楚,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妄念拉走,表示你已經不是在用功了。我們應用數呼吸的方法來調心,是因為心必須比呼吸的狀態更細,或者至少相同的層次,才可能注意到呼吸而去數它。因此,數呼吸可以讓心調得比較穩定、比較專注、比較深細。

二、把念頭安放在數息上

在調心的過程中,最先干擾人用功的兩個粗顯的煩惱心所法,是掉舉和昏沉。掉舉是習慣性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養成的習慣。比如喜歡胡亂講話是「口掉」,喜歡蹦蹦跳跳是「身掉」,常常胡思亂想是「心掉」。如果平常生活都很放逸、喜歡往外攀緣,尤其經常隨順五根去接觸五塵的意識作用很散、很外放的話,一旦進入禪堂用功時,你馬上會覺察到自己的念頭很雜亂、很熾盛。這些妄念動得非常粗、快且雜,讓你無法專注、無法安靜平和,當然也就無法用功。當此類情況出現時,你無法與它對抗,唯有養成另一個好習慣來取代它。因此,一開始就用數呼吸的方法,把上下起伏不定的念頭拉回來,設法將念頭一直安放在一個你要它安放的念頭上──數呼吸。

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能完全隔離外緣。當五根接觸五塵時,必然會做出反應,這就形成念頭的上下起伏了,是生活形成的習慣。假如你一開始用功就起觀想(觀想其實是在動念),觀無常或不淨,效果不大,而且不耐久。雖然每個人原本就具有某種程度的專注力,開始觀想時也覺得有些作用,不過一段時間後,觀想專注的念頭會逐漸轉粗且複雜化,很容易就被習慣性的念頭──掉舉拉去,而與掉舉的習慣相應了。因此,你以為自己在觀想思考,實際上是循著某一個理路,於是在思考的同時,妄念的作用更強,即使用功很久,工夫仍然無法深入,效果也會很快淡化。

因此,一開始先用數息的方法,非常單純的,就是設法把念頭一直放在數息上。儘管念頭雜七雜八,都不要理會它,也不與它對抗。掉舉屬煩惱心所法,而對抗的念頭源自瞋心,也可能形成一個更強的掉舉念頭。想要對抗妄念,妄念反而會更粗重、更熾盛!

你要一直扣緊在數息的方法上,不管念頭怎樣散漫、雜亂,總是很單純地專注在呼吸上,隨著呼吸的進出去數它。不起觀想思考,不讓念頭複雜化,不讓念頭與掉舉、妄念相應,只是讓念頭單純化,安放在數息上,並設法減輕掉舉的作用,讓心逐漸安止。念頭跑出去了,沒有關係,覺察了再把它拉回來,安放在數息上;念頭跑出去了,在最快的時間內把它拉回來;念頭跑出去了,不要起懊悔心,不要責罵自己。懊悔與瞋心相應,掉舉加上瞋恚,則妄念會更加粗顯;愈是如此,就愈無法安住用功。

有時候掉舉本身並不是很嚴重,但是因掉舉而生起的懊悔之心(簡稱掉悔,為五蓋之一),才真正是障道法。比如剛才你講錯一句話,當因緣過去了,就無須再去理會,很可能就捨掉它了。可是人往往會在打坐時生起這些念頭,心裡就一直懊惱、難過,用功的心念都被懊悔的作用干擾了。

「悔」屬不定法,無所謂好或不好。如果悔與煩惱心所法相應,悔的念頭會干擾用功的心念,悔就成為惡法了;反之,若悔的念頭能讓你生起警惕心,從此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悔便與善法相應了。這些都是在用功時需要注意的。

另一個會干擾人用功的是昏沉,昏沉也是很粗的念頭。與掉舉不同的是,掉舉的念頭較與貪、瞋心所法相應。意識非常活躍時是與貪心相應,即是說動了一個念頭以後,就一直往外攀,攀得不亦樂乎,一個接一個的念頭,最後編成一個故事;如果一個念頭生起,讓你排斥、瞋恨和惱亂不已,有時會起衝動想要罵人,甚至想去害人等,這便是與瞋心相應了。昏沉則是癡心所的一種,屬於昏昧不明的狀態。昏沉有時與睡眠是否調和有關係,但是睡眠屬於不定法,它是人的身心需要休息的一種心理作用。睡眠是否為善法,須視當下相應的心所法是善或是惡的?所以修定之前,我們要調和飲食、睡眠,也就是設法調和成與善法相應。所謂「勤修寤瑜伽」,睡覺時的姿勢與用心都要調。

三、修行與生活非兩回事

修定修得好,身心會得到某種程度的輕安;睡眠調得好,休息足夠,身體也會感覺輕安的。身心調和輕安,用功時就比較容易提起精神,身體也不會感覺疲困。身體疲困就是粗重的狀態,它一定會影響心理,使心容易陷入昏昧、污濁的狀態,而與愚癡心相應。

在調和飲食和睡眠的過程中,要設法讓其與善法相應,即是吃飯時,能不起貪、瞋、癡;睡眠也保持無貪、無瞋與無癡的心,這才是調和,才是與善法相應。所以調和睡眠並不是多睡;多睡是與貪心相應,睡不夠也很容易與瞋心相應。睡不夠時,虛火上升,脾氣特別躁、火氣特別猛,這就是屬於瞋心所法了。有時瞋心太重、煩惱太多,睡眠也一定調不好。睡眠不調,接下來當然就是大昏沉了,這種種都是「呼朋引伴」一起出現的。

經常大昏沉的人,一定是睡眠調得不好。調和睡眠並不是說現在來打禪七,晚上要睡得好、睡得足夠。如果平常生活沒有養成那種一想要睡覺,心理很快就能夠進入休息的狀態,即使來到禪堂,睡眠也調不好的。而且有些人來打禪七,心情更緊張,怕早上四點睡不醒(與瞋心相應)、怕只睡五個小時睡不夠(與貪心相應),這些都是與煩惱的貪、瞋心所相應,會影響睡眠。睡眠不調,昏沉的情況就會很嚴重。

在禪七期間,昏沉的情況還是會有的。開始用功的階段,實際上是在消耗某種能量;尤其當工夫還未真正內收、心仍未真正專注時,你是用思考的力量去專注在方法上,那是相當消耗腦力的。然而在調整的過程中,心逐漸專注,它就能夠慢慢地回攝、慢慢地儲藏能量了。但是在初學的階段,它一定是消耗能量的。所以一些人在開始用功時,晚上需要比較長時間的睡眠,甚至白天也需要一些休息以儲藏能量,而且肚子也會特別快餓,因此飲食會增加以補充能量的消耗。調和飲食和睡眠並不是一開始用功,就一定要減少飲食、減少睡眠,這麼做反而容易導致身心不調和,所以飲食和睡眠的調和是要適應身體的需要。

假如昏沉並不是很嚴重,就不需用太過對治性的方法。比如身心稍微疲累時,不妨就好好地休息一下。如果你認為昏沉就必須提起來,結果一昏沉便硬撐起來,這是與昏沉對抗。對抗就會產生緊張,不僅生理上、甚至心理上也是。緊張是很消耗能量的,也容易導致更大的昏沉。若是輕微的昏沉,不要與它對抗,好好地專注在昏沉上,它很快就會過去的。有時候在聽課時,覺得自己很昏沉,可以嘗試將眼睛閉上,好好地「掉」兩個瞌頭,讓它過去。又或許發現自己很累時,不妨躺下來大休息,讓身體全然放鬆。也許有幾分鐘是昏睡過去,然而一轉醒時,會發現整個人的身心都輕安了,精神也回復了。一般不是很嚴重的昏沉,可以採取這種緩和的疏通方法。

有些人一上座就昏沉,當開始要專注用功時,身心立即陷入非常昏昧的狀態;即使晚上睡得夠,也還是如此,怎麼提都提不起來。這是已經形成一種非常堅固的習慣──大昏沉,要打破它就很不容易了。這些人來打禪七用功,真的很辛苦,因為他們需要調的時間很長、需要調的條件太多。這種調整就不只是睡眠而已,甚至日常的飲食習慣也要調。飲食不均勻,吸收的能量、營養不夠,必然影響身心,進一步則會影響修行,這也許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能逐漸調和過來。

修行與生活其實並非兩回事,而是息息相關的。平常生活調得好,很自然地在工夫上較容易上路。假如你確定要走修行的道路,就必須先在日常生活上做調整。《小止觀》裡有談到如何適當地調和飲食和睡眠,甚至要訶五欲、棄五蓋。這種種調和,都是用功之前就必須具備的條件。

四、讓心保持專注與沉穩

假如你要往出世間、往解脫道去,世間的一些利益與享受,非放下不可。當然,你不可能馬上把它捨下。希望立即能捨下一切,也許是出自一種厭離心,但實際上內心未必能真正遠離,不一定真正放得下,這是與瞋心煩惱相應的。你需要用的是疏解、調和的方法,逐漸一層一層地把種種世俗的利益放下。

假如你已經養成一種比較粗的生活習慣,又不設法調整它,想把身心調細來用功,不太容易。一旦發現生活的種種惡習,一時不能將它消除,至少要先減輕它,可以培養一個好習慣取代它。修行也是一種習慣,是善性的習慣。在開始的階段,你需要刻意做一些工夫,在不斷地調整中,讓善性的習慣成為自然且有力量。

當你發現打坐時,總是無法把工夫用上去,就必須回到日常生活上去反省,你的生活一定有某些行為習慣是干擾修行的。假如發現自己平時的言語舉止都是很粗糙的,就得設法做適當的調整。平常喜歡講話的,設法把嘴巴閉起來,少說一些話,讓自己在調整的過程中慢慢去體會「不說又何妨」的樂趣;平常動作很粗魯的,一做事時,「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也要調整。你寧可用一個小時,慢慢而很用心地把工作完成,也不要緊張兮兮地在半小時內做好。你利用時間來緩和自己,把緊張的狀態消除,這也是一種調整、一個善性的習慣。這些細節,都是要在生活中慢慢去把握、調整的。

在禪堂用功時,最先干擾人的就是掉舉與昏沉。這兩個粗重的念頭,你都不要與它對抗,只是一直把念頭安放在數息上,保持專注與覺照。假如能夠專注在呼吸上,又能夠覺照自己正專注在呼吸上,隨其進出去數它,即表示工夫一直持續不中斷。在禪堂用功如此,回到日常生活層面上,也能夠保持一定的專注與覺照力。

在日常生活中,你要不時訓練自己,不管處於怎樣的場合,喧囂、煩亂、吵雜中,甚至是熙來攘往中,也不要讓自己的心念隨意散去。當它應該去應對時,讓它去應對,在應對時,自己清楚知道心念的轉動;不需要去應對時,則讓心能夠回攝,恆常保持一定的專注與沉穩。

此外,你可以培養隨時隨地都能夠看書的習慣。身邊經常攜帶一些比較軟性的讀物,一旦覺察心念稍微往外散時,拿書來看,讓散亂的心能夠慢慢回攝、專注;若不看書,也可以把心念專注在呼吸上。我最近看了一行禪師寫的《正念的奇蹟:每日的禪修手冊》,他就是應用這個方法,我也覺得滿有效的。不管何時何地,或是碰上任何事情,假如覺察自己的心念稍微粗亂了,盡快把它拉回來,安放在呼吸上。若呼吸稍微不調和時,立即做一、兩次深呼吸來緩和它。深呼吸的時間較長,所以較明顯,也容易把注意力拉回來,安放在呼吸上。

不管是日常生活,抑或參加密集的禪修課程,我們都要時刻提起正念。平常接觸外塵時,也要讓心保持專注與沉著,或是把念頭安放在呼吸上。能夠經常如此調整的話,一旦進入禪堂用功時,工夫會較快用上。即使心念轉粗了──掉舉或昏沉的情況出現時,也不與它對抗,只是設法調整它,使心念能夠持續在正念上用功,讓工夫凝聚成片而逐漸深細、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