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心的鍛鍊:禪修的觀念與方法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0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41

ISBN:9789575985417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正心態

↑TOP
◇正心態:時時刻刻提起正念,覺照「我慢」——超越卑心與慢心。

幾乎每次主持禪七,第一天我都會提醒大家:動機要單純──來打七,只是很單純地想用功修行,如此而已。進入禪堂之後,心態更須簡化,只是全心投入在方法上用功。

許多人即使修行用功了好一段日子,一旦進入禪堂,心態還是有問題。他把許多不必要的意願加進修行課程裡,其中一個即表現的心態。有些人總以為自己是老參,在禪堂裡必然以他的表現為最佳,因此有意無意會表現給別人看。沒有機會的,大家都在專注用功,沒有人會去注意他的。

一、往內觀照自心

修行是往內觀照自心,而不是往外表現給別人看,所以不要來禪堂「表演」哦!有的人總是希望能夠表現給護七看、給師父看,沒有用的。如果是真的開悟了,我或許無法印證他;但是沒有開悟的情形,我一定知道。即使不是過來人,也大概會知道他的情況,所以不要耍花招,不要把這不正確的心態帶進禪堂來。有些念頭非常微細,也許是在不自覺、沒有意識中浮現,進而顯現為外在的動作。行者應當自我反省,一旦覺察心裡動了這些雜念,當下就要調整它,否則它將會形成不正確的心態。

另有一些人則專門與人比較,看到別人無法把工夫用好,成就感即油然生起:「嘿,我坐得比他好!」假如旁邊的人一盤腿三支香不下座,頓時又矮了半截。有沒有這種人?有!總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甚至還拿別人的進度表來看。進度表只有我在看,批好了再還給大家,連護七也不讓看,你拿來看做什麼?想看別人坐到什麼程度:「哇,他入定了!怎麼我還沒入定呢?」又或許:「唉呀,他這麼差勁,還在腿痛!」別人入定或是腿痛是他個人的事,與你無關。絕不會因為你看他入定,你也跟著入定,如果這樣,那你看到腿痛的人不是很慘!因此,不要抱著這種心態進禪堂來。修行是很個人的事,毋須和別人比長短、爭高下。比較的心態只是徒增自己的煩惱、負擔,表現的心理也是。

每回一上座,你想表現的心態即生起,挖盡心思耍花招,這些妄念很粗、很消耗精力的;你愈是如此,就愈苦惱。當你想要表現比別人好,你需要多少的力量來掩飾呢?尤其是內心並沒有這種境界時,你偏要表現自己很有境界;內外不相應,你會繃得很緊。而且你還得時刻謹慎、處處提防,因為你怕一個不小心露出馬腳,讓別人發現了。也許每個人都在專注用功,根本沒有人會注意你的。然而你的心態卻讓你覺得很丟臉,就設法以一個更大的力量去覆蓋。如此一來,你只是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負擔。打禪七原本是要把一些煩惱、負擔消除,你卻在不正確的心態驅使下,非但沒有清理,還不斷地增加自己的煩惱、負擔。心念盡在粗顯的妄念上打轉,怎麼可能將工夫用好、把心調細呢?

在禪堂用功時,這些比較和表現的心態都會出現。往更深一層去探索,你就會發現這類心態源自內心非常深細的煩惱,最為明顯的就是慢心。未斷我見、我執之前,人都會有我慢心,那該怎麼辦呢?你就得時刻警惕自己、經常審查自己:是否又求表現了?有沒有和別人比較的心理?是否覺得自己滿有修行的?是否總覺得比別人優越、比別人高一點?解七出去後,就自以為與眾不同,總要讓別人知道自己打過好幾次禪七,慢心都顯露出來了。

修學佛法切勿落入自覺高人一等、妄自尊大的煩惱裡,而是設法將煩惱、執著一層一層地減輕、放下。有時候一些很細微的念頭生起,如果沒有及時覺察,它慢慢會引生為粗顯的念頭、甚至表現在行為舉止。因此,得時刻反省自己:是否反其道而行,讓傲慢心不斷鞏固、增強?或是知道修行的重要,但要從種種煩惱、束縛中超脫,真不簡單;修行這條路好漫長,佛法如此圓滿高深,自己只懂得那麼一點點,其實算不了什麼。若能依上述這種心態反省,看到別人不懂得如法修行,你會同情、憐憫他,而不會看不起他;看到別人如法修行、精進不懈,你則會讚歎他,向他學習,而不會起嫉妒心。

通過佛法正知正見的掌握,我們可以逐漸提昇、淨化,慢慢地把一些煩惱減輕、放下。反觀那些沒有學佛,或者即使知道學佛了,卻不懂得從何下手、不懂得修定、修慧的人,那不是更煩惱嗎?這就是悲憫心,即如印順導師說的:「不忍眾生苦」,這是生起大悲心的一大因緣。

我們雖然學佛修行了,卻仍然感到生死流轉的逼迫─苦;看到眾生不懂得通過修行以減輕煩惱─苦。自己苦,眾生更苦,那自己更有責任把所修所學和眾生分享,讓他們也來學佛,也能夠通過佛法把苦惱減輕。依於悲憫、同情,當然就要更積極、更用心去推動弘法或是佛教教育的工作。

我們應該常常反省,自己是否有不平的心態?其中一種即是自卑。實際上自卑與我慢是一體的兩面,兩者是互為因果、相互依存的。一般上自卑的人都有慢心,反之亦然。自卑感很重的人,他的慢心也會隨著高漲;同樣的,慢心特別強烈、明顯的人,他的內心也是非常自卑。當他覺得自己很差勁、樣樣不如人時,就會設法抬高自己、凸顯自己。

假如我們有機會好好地往內心看,會發現自己的心常常兩端跑。有時很自卑;有時受不了這種自卑,就設法自我膨脹,即把自己認為不如人或別人看不起的部分覆蓋,拿一些自以為撐得住的部分刻意凸顯給別人看。然而短處、缺點能夠掩蓋嗎?不能的。當一個人刻意凸顯、膨脹自己時,會發現自己其實並沒有這個條件的。意圖以掩飾、覆蓋或膨脹、凸顯的方式來處理不平的情結,有如緣木求魚,終究無法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真的對自己沒有信心,常常會顧影自憐,不敢以真面孔坦然面對他人,所以出門前得先畫給它黑、塗給它紅、磨給它滑,弄得面目全非了才有信心「面世」!《孝經》中有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磨它、塗它,不是損傷它嗎?因此,尊重我們的父母,生了這麼一副絕無僅有的臉孔給我們,有什麼好自卑呢?從這很細微的部分,就可以看出我們愛表現的心態。

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自己的能力就是這些,不妨發揮自己的長處為大眾貢獻一份力量;但並不是要表現給大家看,只是很真誠地為大眾服務,如此而已。把不正確的心態調整了,許多不必要的負擔也就貼不上來了。

個性比較內向或怯弱的人,自卑感特別重,都是往內隱藏,所以容易傷害自己;而慢心強的人則是對外炫耀,所以容易傷害到別人。也許他並不是故意的,可是他的行為卻可能讓人受不了。如果我們覺得受不了,這正說明了我們也有慢心,才會受不了他的慢心!我們會嫉妒別人,其實也是慢心在作祟。


二、消除慢心,減輕煩惱

貪、瞋、癡與慢等煩惱都是相混在一起的,皆從無始以來恆常在內心活動著,稍不留心覺察,它們就會冒出頭來。若顯現出來的是一般的層次,大家都可接受,且習以為常;但若表現得特別強烈,尤其是慢心,則會讓周遭的人受不了!但不去做這種表面工夫,則不易在社會上生存。現今社會也總是在鼓吹這種假相,不斷地告訴我們,要爭取、要擁有、要多、要大……,所以得不斷地表現自己、凸顯自己、膨脹自己。即使只有三分,也要表現有十分,才可能得到更多、擁有更多;一個人的成就,就靠這種種世俗的利益襯托的。

社會的趨勢如此,我們似乎也認同而隨之打轉。當別人稱讚我們時,就自覺高高在上;別人肯定我們時,就自以為很了不起。我們都是往外看,往外尋求稱讚、尊重以肯定自我的價值,好像變成我們的日子該怎麼過,是由別人的眼光來評定的。奇怪的是,我們在等待別人看我們怎麼活的同時,別人也在等待我們看他日子是如何過!也就是說,在肯定或否定別人時,也同樣在等待別人來肯定自己;沒有外在的肯定時,就以慢心去貶低或否定他人來支撐、凸顯自己,花盡心思、絞盡腦汁,為的只是虛有其表的肯定,看看我們活得有多苦呢?

佛法的修學是逆流而上的。當大家都往這個方向走時,我們要回頭看看這個方向到底對不對?這個潮流要帶我們往哪裡去?當我們回頭一看,會發現隨順此潮流無止息地滾下去,將累積更多的垃圾和苦惱,承受更多的包袱和壓力。

我們要往自心問:「是否需要別人尊重我、關懷我、稱讚我、肯定我?」若是,那是心態上的問題,是從煩惱的慢心衍生的。覺察到這些不平的情結心態,我們要正視它、調整它、消除它;至少在這個禪修密集課程裡,盡可能先克服它。你只是很單純地來用功,不需要表演給別人看,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也不需要別人來肯定自己,更無須去否定別人。別人坐得好,那是他的事,自己只要很專心地把工夫用好;若是方法用得不好,可以請教師父,慢慢而有耐心地把它用好。在禪堂裡如此不斷地訓練自己,回到日常生活的層面,也能逐漸地把這些心態減輕。

我們不太可能馬上將慢心消除,但至少從行為的顯現,可以覺察到它是源於哪一類的煩惱?開始的階段,我們必須先把心調細,至少要調到與煩惱相同的層次,才可能看到它,然後清理它。若以一般心理活動的層次,我們似乎不可能覺察到更深細煩惱的運作,因此得先調心,讓它變得深細;而後觀照自己的心念,常常往內心追問:「我的心裡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會顯現這種行為呢?」若不斷地往更深處追溯,將看出是源於我慢。從心態上覺察到慢心,也從心態上盡量減輕、降伏它。短期的密集修持課程是如此,長遠的修道過程也是這樣。

在朝往解脫方向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是不斷地減輕煩惱,而不是累積更多的負擔;我們要不斷地看清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更大的問題;我們要逐漸地捨離、放下,而不是繼續地得到、擁有。假如是朝向一個不斷把自己抬高的方向,那就要注意了,這種修行的心態是有問題的。

修道有不同的發心。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談到發菩提心才是最純正的,當然發出離心也是對的,最怕的是發世俗心。智者大師將其中一種發心歸為發天魔心,即有很強烈的權勢欲望,總喜歡站在最高處指揮及控制人:「你們都是我的子民,你們都得聽我的!」放眼縱觀,歷史上許多的獨裁者,不都存有這種心態嗎?這是慢心不斷地顯發、滋長,即與天魔心相應。

當我們做了一些善事,這種心態尤其明顯。也許最初的動機是很單純的,可是隨著善事的增多、增廣,內心無法跟著提昇,或淨化工作做得不足時,慢心非但沒消除,反而更高漲!

倘若所做的是比較廣大而讓別人可以實際看到的善事,社會輿論等都會稱讚。一旦外在的稱讚超過個人內在的修養時,很多問題也隨著引生了。也許你真的做了一些善事,然而當稱讚超過你的修為時,實際上你並沒有「條件」承受如此大的榮譽和稱讚,而你卻得到了,那很危險的!

三、反省自覺,捨離物欲

一般上我們能夠看到的都是表層的部分,許多比較內在、深細隱藏的部分則不易被發覺,因而榮譽、讚美往往言過其實。假如缺少反省自覺,看不清自己的局限與不足,就容易迷失自我,讓內心潛伏深細的慢心冒出頭了。依唯識學的角度看,與第七識相應的四種煩惱(四無記根),即我見、我癡、我愛和我慢,實是最深細、頑強且難覺察的。

我見與我癡屬癡心所,即無明。無明並不意味什麼都不懂,而是擁有世智辯聰卻不分是非、不明事理、不信因果等。我見是強烈執著自己的見解、看法等錯誤知見,我癡則屬較昏昧的狀態;所以要先建立正確的知見以破除我見,斷除我見者即證得涅槃解脫。

開始修行時,正確觀念的建立是最為關鍵而首要的。行者依正見不斷地思考、觀察,逐漸將錯誤的知見減輕,慢慢把個己執著的成見放下。一旦我見徹底斷除了,我癡、我愛、我慢等煩惱也會隨之慢慢淡化、斷除。否則我癡、我愛、我慢都那麼粗重,怎麼可能斷除我見呢?

我見是一根本煩惱,我愛、我慢、我癡皆由它而衍生,它們之間的關係猶如樹根與枝葉。一般上枝葉茂密的樹,其根必然很深,而不易將它拔除。在佛陀時代,許多弟子一聽到佛陀闡釋緣起無我義,立即覺悟。這是因為他們之前的準備工夫充足,在修道過程中已將我愛、我慢減輕許多了,有如瘦小的樹,一砍馬上就斷了。

我們呢?百年老樹,根深蒂固,要馬上將它連根拔起不太可能。除非是採用禪宗那種很猛烈、很毒辣的方法,封逼行者所有的思路,讓他當下斷除我見,但這需要很大的力量、很高的智慧才可以。

一般上我們採用比較溫和的方法,盡可能先清理較表層粗顯的煩惱,再慢慢地追溯到更內在而深細的根源。因此在觀念上,先建立正確的知見以減輕我見、我癡;而方法的應用則為對治我愛,在生活中盡量捨離種種物欲,逐漸淡化染著、貪愛;在心態上,更應做適當的調整以減輕卑心、慢心。

在修學過程中,我們不斷地在觀念、方法及心態上做調整,身心也不斷地脫落,煩惱逐漸減輕,內心益加充實自在。但自在並不是放逸!放逸是隨欲而為,相等於濫用自由,很多時候是與煩惱相應的;自在則是不受種種煩惱的束縛,有所為也有所不為。

修行的道路是長遠而持續的。所以從方法的應用,到觀念的建立及心態的調整,我們必須做到時刻提起正念,捨離物欲、斷除煩惱;從較表層,逐漸到內在深細、頑強的部分。若能如此不斷地調整、用功,內心將愈趨向清淨自在,修行也愈趨向圓滿,最後必然朝向終極目標──涅槃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