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六妙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6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01

ISBN:9789575984533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六妙法門的修習

↑TOP
一、《六妙門》緒說

《六妙門》是天台智者大師的四部止觀之一,因為其﹁文兼事理及有漏,修法不同﹂,故亦稱為﹁不定止觀﹂,是智者大師在瓦官寺,受陳尚書令毛喜之請而說的。文只一卷,收在《大正藏》第四十六冊五四九頁至五五五頁。(下文若引用本文之文字者,當於此頁數內,不一一另行註明出處)

所謂六妙法門,就是六種修持禪定之法門,即是:(1)數,(2)隨,
(3)止,(4)觀,(5)還,(6)淨。其修持方法,在本文第二章「次第相生六妙門」中,有相當詳細的說明:

(1)數:行者調和氣息,不澀不滑,安詳徐數,從一至十,攝心在數,不令馳散,是名修數。

(2)隨:捨前數法,一心依隨息之出入,攝心緣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緣,無分散意,是名修隨。

(3)止:息諸緣慮,不念數隨,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4)觀:於定心中,以惠(慧)分別,觀於微細出入息相,如空中風,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實,心識無常,剎那不住,無有我人,身受心法,皆無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觀。

(5)還:既知觀從心生,若從折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為從觀心生,為從非觀心生?……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6)淨: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息妄想垢……息分別垢……息取我垢,皆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能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

由此六種法門之修持,可通往涅槃之道,這就是此六法門稱為「妙」之義。文中說:「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諦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

此六法門亦是「內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逕」,這是安般(息門)的修持法之一種。文中說:「故釋迦……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在《釋禪波羅蜜》中,將此六妙法門列為「亦有漏亦無漏禪」,因「此六門中,數、隨、止是入定方便,觀、還、淨是慧方便。定愛慧策:愛故說有漏,策故說無漏。」

但在本文第一章「歷別對諸禪六妙門」中,智者大師又幾乎將所有的禪定法門都歸納在六妙法門中:

(1)數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但若只是出生這些禪定,並非妙門,必須要﹁若於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證阿羅漢果位。

(2)隨門:「行者因隨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勝。所謂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諸身行,六心爰喜,七心受樂,八受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攝,十一心作解脫,十二觀無常,十三觀出散,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棄捨。﹂然後﹁觀行破折」,「深觀棄捨,不著非想,能得涅槃」。

(3)止門:「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發五輪禪。一地輪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輪三昧,即是種種諸禪定善根發也。三者虛空輪三昧,即五方便人,覺因緣無性如虛空。四者金沙輪三昧,即是見思解脫,無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剛輪三昧,即是第九無礙道,能斷三界結使,永盡無餘,證盡智、無生智,入涅槃。」

(4)觀門:「行者因修觀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九次第定、師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練禪、十四變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脫,得滅受想,即入涅槃。」

(5)還門:「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還源,是時即便出生空無想無作(三三昧)、三十七品、四諦、十二因緣、中道正觀,因此得入涅槃。」

(6)淨門:「行者若能體識一切諸法本性清淨,即便獲得自性禪也。得此禪故,二乘之人,定證涅槃,若是菩薩,入鐵輪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種大禪。所謂:自性禪、一切禪、難禪、一切門禪、善人禪、一切行禪、除惱禪、此世他世樂禪、清淨禪。菩薩依是禪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當得。」

此六門皆以得證入涅槃及大菩提果為妙,顯示出此六種法門之殊勝及難得。

這種說法,自然是可以成立。但本文只是列出各種禪定之名相,並略說明因之而能證妙果之殊勝處,看來是洋洋大觀,認真說來,對實際的修持,並無實質價值,至多只是引起人們生嚮往之心理。這應該是智者大師為了強調此六種法門之微妙殊勝而說的。同時也可以看出,各種禪定工夫,皆可從此六門之方便而進入。只要能把握到其修持方法之要點或樞紐,即可通達諸禪而無礙。當然若初學修持時,必須要把握其入門之方便才可以。

在《釋禪波羅蜜》中,亦只將禪定之入門方法列為三門,即「色門」之「數息觀」、「不淨觀」,以及「心門」三種。數息觀及不淨觀,也可以說是一切禪定基本的入門方法,稱二甘露門。《釋禪波羅蜜》說:「此三法是禪門根本故……舉要說三,開即無量。」

此六妙法門之涵納諸門禪定,亦當含有此義。



二、《六妙門》內容大意

本文只有一卷,文字並不長,雖分為十章,但內容及組織皆可算是相當簡要。茲略述如下:

本文共分為十章:

第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依六妙法門之六種修持方法而能出生各種禪定,亦表明了由此六種禪門可通達諸門禪定三昧。從這些禪定三昧中,或覺其非而入涅槃,或破折、棄捨而入涅槃,或直接進入涅槃,本章即在於說明此六門之所以被稱為「妙」之義。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在本章中,每一門皆有「修」及「證」二法,從「修數」至「證淨」,共有十二個程序。這次第相生,是由修數、證數,而修隨、證隨……循著六門之排列而層層深入,至證淨時,則能證得無漏智慧。在全文中,本章的系統性說明,對實際修持方便,提供了有實質價值之文字。修學者可循之而作修及證的層次上的參考。

第三「隨便宜六妙門」:在修持時,有時候是不能一成不變地非循著修行之程序層層進入不可。因此,須對每一門之修持加以實習體驗,同時了解心境之需求及適應,才能「隨心所便」,善巧地應用適當之妙門,來「調伏其心」。

第四「對治六妙門」:本章說明了修行中會遇到的三種障礙,即報障、煩惱障及業障,並說明如何以六妙門對治這些障礙。

(1)報障中之分別覺觀心,當以數門對治,昏沉散漫心,當以隨門治之,身心急氣流動,當以止門對治。

(2)煩惱障中的貪欲和瞋恚,當以觀門中之不淨觀及慈心觀分別治之,愚癡煩惱則應以還門之因緣觀對治。

(3)業障出現時,當以淨門之念佛(自性本淨)來對治。

第二、第三及第四這三章,在實際用功方面所提供之參考價值比較高。因為在這三章裡,對各門及會發生之事相,都有相當清楚之說明。其餘各章,大多理論化成分較重,往往未能盡述六門,而以數息加以說明後,其餘五門則以「餘者類推」方式而略述。

第五「相攝六妙門」:此為「自體相攝」及「勝進相攝」二種相攝,來說明每一門皆可以含攝其他五門,故六六或三十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此為凡夫、外道、聲聞、緣覺及菩薩,五種解慧及根機者,修持六妙門,運用心不同,故得果亦異,本章亦可以解釋六妙門被稱為「不定止觀」之原因。

第七「旋轉六妙門」:「明從空出假旋轉六妙門」,獨菩薩所行。菩薩修持六妙門時,「當發大誓願,憐愍眾生,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故當行六度以對治六蔽。」

第八「觀心六妙門」:大根性行人善知諸法,故不由次第修時,而能直探諸法之源(即眾生心)。「反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由觀心,而知心即是數隨等六門,故直觀心性,便能具足六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觀心而見一切心一切法,觀菩提而見一切煩惱生死,觀一佛而見一切佛一切眾生,即圓觀諸法,而能「通達一切十方世界,諸佛、凡、聖、色、心、數量法門」。此圓觀法門,微妙不可思議,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乃利根大士所行。

第十「證相六妙門」:本章則將前九章之修持所證得之相分為四種,而加以說明:一次第證,即推第一章及第二章所證之相;二互證,即第三至第六章所證之相;三旋轉證,第七章所證之相;四圓頓證,即是第八、九兩章所證之相。文中對其證相有清楚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