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六妙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6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01

ISBN:9789575984533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菩薩道的實踐

↑TOP
摘錄自卷二:六妙門續講【第七旋轉六妙門】
及卷四:六妙門析論【修學六妙法門的根機】


修學佛法,知見與發心都是很重要的。修行者,必須要多聞佛法,深入藏海,培養正知正見,以確定自己修行的道路;並發菩提心,起大悲心,以確定成佛為最終目標。如此,我們學佛才有意義,才能達到圓滿。
——繼程法師


旋轉證裡面有一個是解,另一個是行。旋轉證可能是從《大智度論》裡,一種叫作旋轉陀羅尼門延伸而來。證到這個旋轉陀羅尼門的人,能得到無礙的辯才,有巧慧方便,能遮諸惡而令不生起,捨諸功德而令不漏失,這是菩薩所證到的陀羅尼門。

修大乘六妙法門,它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理觀,如怎樣依這個理起觀想,使得這個法門能深入。修大乘菩薩道一定要有深的智慧,沒有深的智慧,菩薩道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深入理觀。另一個是實行,實行的重點在六度法,不過它只是提出布施的實行方法;也就是說,修此法門,在理論上要觀,在事相上要去實踐、行持。

在理觀方面,這些菩薩修六妙法門任何一個法門,從空出假觀,去旋轉出一切的諸行功德。在修持的時候,「當發大誓願,憐愍眾生;雖知眾生畢竟空,而欲成就眾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作是願已,即當了所數息」,或所修的法門「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在理觀方面必須要觀空,空就是理觀,大乘佛法觀法印,法印就是諸法畢竟空。

觀空後有一個最大的作用,就是對一切法都不染著。空的內容深,包含了無常、無我、寂靜三法印。如果能觀一切法畢竟空,對世間法就無所染著。修學菩薩道的人,如果沒有這個深觀,不能這樣地深入去觀照諸法畢竟空的話,而又對這個世間有所染著,從功德上來看,他所行的就有限。有染著,就有限,因為執著有功德,所以梁武帝才被達摩祖師講了一句:「沒有功德。」

另一方面,有染著就不能自在,因為每做了一件好事,都一一記住。所以,好事做得愈多,就愈不自在。像梁武帝,因為記著做了那麼多好事,哪能自在?修學佛法要觀空,發了心就要實踐,要觀三輪體空。除了理觀,還要深入觀一切法畢竟空寂,一切要真正去實踐,實行時以六度法門為主。六度中特別說明布施波羅蜜,因布施在菩薩行持裡是最能表現廣大行。布施是給予人家方便及種種好處,犧牲自己的好處,給予別人利益,這是外財施,捨身則是內財施,布施身體的某個部分,如血液、器官等。捨命是為了成就某一些人、某一種事業或是為了利益更多眾生,寧願捨去生命,捨己為群。法布施是宣揚佛法,讓更多人能懂得佛法,讓人心淨化,為社會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社會,成就淨土,莊嚴佛土,建設一個人間淨土。不能因為這個社會不好而不去行善,風氣愈壞,愈要宣揚佛法,更應該行善。如果不去做的話,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了?所以,人心敗壞的社會更需要佛法,因為至少在這個社會還有一群好人,維持這個社會不會墮落。

人心的淨化,當然是比較慢的工夫,不過這個工作還是要做。如果社會上有一部分的人慢慢去影響他人,那麼不好的風氣就有機會改善過來。要當菩薩,就要設法領導,領導並不表示一個人就能把整個風氣整頓過來。領導就好像酵母,它有發酵的作用,先把大家的力量聚合起來,就能形成一種風氣、一種力量。

大乘菩薩道不應該是一個人的工作。那些比較出名的菩薩,大多是在領導,真正的工作是所有的人在做的,因為佛法講緣起,不是一個人就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需要其他的人來配合。就像阿彌陀佛的淨土,不是阿彌陀佛一個所創立。他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發願要建立一個淨土,有了「構思」和「藍圖」,他便依其所願而行持這個菩薩道。在行持菩薩道的過程,慢慢地培養這些人,就有很多人跟著他去實踐,把功德迴向到此淨土。此淨土是由淨土裡的佛菩薩,還有安住在裡面的眾生的共同願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是起領導的作用,在整個淨土裡面他是主因,靠眾緣和合,西方淨土就成就了。

菩薩在行菩薩道和廣大行的時候,若能看到緣起,就能夠實踐,否則無法實踐。要讓黑暗充滿光明,一盞燈是沒有多大用處,因為一盞燈的作用不夠大,應該也要把別人的燈點起來,而且愈多盞燈點燃了,它就愈亮。燈與燈之間的光亮,不會互相障礙。但是有些人卻怕自己的光被他人蓋過,而不讓他人的燈點燃。所以,有些做師父的,不會把工夫全傳給徒弟;有些做老師的,會保留知識,只因為怕學生比他好。在佛門裡面,有一些人做佛教事業時,還是有這種心態,這是凡夫心態,不是菩薩的心態,還有含有慢心,不敢成就別人,而要別人來襯托他。真正的菩薩是成就每一個可以成就的人,這樣的菩薩行才能廣大。

觀世音菩薩有那麼多化身,是因為每一個修觀音法門的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你起慈悲心,覺得觀世音菩薩了不起,要學這種榜樣,不是單單只念觀世音菩薩,要他保佑你而已。觀世音菩薩所行的法門多麼廣大,眾生有苦難,他就會去救,設法幫助他。現在,你也應該如此修學,譬如某個地方有了災難,學觀音行、修慈悲心的我們,應該像觀世音菩薩去幫助他們。這一善行的實踐,當下的你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無處不在,只要有人行持他的精神,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就在那邊了。所以,他才能夠「千江有水千江月」,到處都有他的精神。

從布施去了解廣大行,要使得廣大行更加有力量,就要有深觀的智慧,不然的話,就會掉回世間法裡面去。深觀必須要有實行,要讓理觀從實行中表現出來,因為理觀只是一種理論罷了。無論佛法有多好、多妙,都必須要有事相去表現,如行布施、行忍辱等實踐。不然的話,理觀、理論就成為玄談或是戲論、空論。但是如果只在事相上去實行,而沒有理觀來深入,就成為人天乘法。所以,理觀和實行要能溝通,這是事理無礙。在行持菩薩的廣大行時,若能觀三輪體空,行持時,境界才能夠無限地提昇、擴大。心不染著這些法,就可以自在地去實踐,這兩者一定要能多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