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六妙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6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01

ISBN:9789575984533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業障的對治

↑TOP
摘錄自卷四:六妙門析論【六妙法門的對治法】


在「對治六妙門」中,把心理的障礙分為三障:
(一)報障:即是今世不善,麁動散亂,障界入也。
(二)煩惱障: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也。
(三)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
——繼程法師


一、修行對治

修行即是修正我們的行為,使之合乎於法性。我們由於無始以來的煩惱驅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念一語、一舉一動,皆違背了法性,故而造業,流轉生死。如今既知這是不正確的行為,就必須作適當的修正,使自己的身心能契入法性而解脫生死。

然而煩惱的力量十分頑強,尤其怠惰放逸的習氣頗重,故要修改、修正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假如隨著煩惱習氣做事,則如順水推舟,舟行甚速;修道,則如逆水行舟,舟行甚緩,而且隨時不留意,都將導致舟被順水沖下去。修行是一條長遠的道路,在這條路上,必不會是順順利利、無障無礙的。我們隨時會碰到障礙而無法前進,若又對之屈服或無法克服它,則必會因此而退步。但是假如我們能夠克制它,或除去障礙,我們的修持必然會跨進一大步,即是所謂的「除障顯理」。

要除障,必須知道障相及對治之法。因此,一本好的修行指南,必會有關於障相之敘述及除障或對治之法的指導。我們知道,各人的煩惱習氣並不完全一樣,尤其環境及其他因緣,更是有差別。因此障礙之產生,也是多種類的,當然無法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方法來對治。經中常說八萬四千煩惱,故需八萬四千法門,以個別去對治。不過,假如我們能夠把握住根本原則,我們會發現障礙的種類也只有數種而已。若能把握住其根本,則其枝末當不成為大問題了。

智者大師在他有關止觀的專著中,即曾依據經典而對修行的障礙作了一些解說,並提示對治之法門。其中,尤以《釋禪波羅蜜》第六章「明內方便」明惡根性中,說得最為詳細。他是以五停心之法門對治五種惡根性:以數息對治覺觀,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觀對治瞋恚,以因緣觀對治愚癡,以念佛觀對治惡業障。每項之中復分為三種,故一共有十五種障礙相及十五種對治法。這已可以包括我們在修持期間,內心所可能發生的障礙了。故此文對於修息止觀及修行禪定的行者,有甚高的參考價值。雖然這些說法是一般修學者都可能熟悉的,但本文的特色,是對它的解說很詳細、很有系統。我們在此不擬加以作詳細之闡述,大家可以直接去參考該文。

另外,在《六妙門》一文中,也有「對治六妙門」一章,列於《六妙門》第四章。《六妙門》比《釋禪波羅蜜》先出,而其文只有一卷,比起《釋禪波羅蜜》,只有它的十分之一。因此,此對治法門亦不及《釋禪波羅蜜》之詳細,只能算是略述,但它們在基本上卻是相同的。我們就是對這一章作一個介紹,俾行者能有所了解,同時把握住對治之方法,這樣才不會在修行時,因碰到障礙之產生,而發生懈怠或恐懼等沒有必要的心理。因為這些心理的產生,只有使障礙更為嚴重和複雜,有弊而無一利。

二、三障的對治

在「對治六妙門」中,把心理的障礙分為三障:即(一)報障,(二)煩惱障,(三)業障。在三障中,又各分為三種,故一共有九種。今述其障相,並說明隨著障礙之發生而施治的對治法。

(一)報障
「即是今世不善,麁動散亂,障界入也。」報障之三種相及三種對治法如下:
1.覺觀多:其相是「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制錄。」

這是一般初學者都會發生的現象。我們的內心本來就是妄念紛飛的,但在未用功時,由於心散亂而無從得知。一旦用功,心稍得平靜下來,紛飛的妄念便明顯地出現,混亂而且雜多。此時內心很容易生起煩躁之感,並往往會以為自己學打坐後,反而增加了更多的妄念。實際上,能覺察到這些妄念,乃是靜坐的進步現象。正如對著混濁的河水,我們雖知其濁,但因為水在流動,故無從得見其混濁之塵體。一旦從河中取出濁水,置之於杯中,由於水處於靜態,便能清楚看到水中混濁之垢體。

這即如我們用功後,心稍得平靜,妄念便清楚呈現。此時,當以「數」息之法對治。即是不去理會妄念之紛擾,而專注於數息的方法上。正如我們不必去撈起杯中的汙垢,因為我們愈攪,水之混濁汙垢便愈混亂。妄念也是如此,我們愈是想對付它、除去它,妄念便愈多、愈混亂,因為想對付妄念和除去妄念的念頭本身便是妄念了。此時,只要我們將心完全安住於數息法上,則妄念自然會減少而至消失,如杯中的濁水,只要置之案上不動,濁物自然會沉澱的。

2.昏暗及散心:其相是「昏即無記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

這往往是在對治分別覺觀心或紛亂之妄念後,心已較平靜時所會發生的現象。妄念已稍止息,心往往容易陷入一種昏沉欲眠的狀態,這時內心除了處於無記,有時也會出現昏睡而有夢境的現象;或者有時心也會散漫放逸,浮遊放蕩,不肯安住。此時心力弱,往往無法提起精神來,更無法用功了,故須警覺,然後以「隨」息的方法加以對治。即是調心隨習,專注於息之出入,明明白白地觀照它,依著息之出入為緣,而不放下或分散心意。若能專照於息之出入,了了分明,則能治無記及昏睡之心;若能使心安住於息,依息為緣,則能對治散逸之心。

3.身心急氣,粗心流動︰
這往往是在打坐時,由於身體某部分的肌肉或某些器官,因坐姿不正或其他原因,引起了某種壓力而產生緊張的感覺,進而影響到整個身心,有時候則是因內心的恐懼或有壓力而產生緊張的感覺。這都會造成身心急氣,及粗念動亂的現象。此時當以「止」的方法來對治,放寬身體,讓心情輕鬆,呼吸要調好,使出入息自然而暢通;然後將心安住於一境,如安於鼻端、心或丹田等部位,或安心於平靜之中,一覺妄念,即制止,使心凝寂不動。這樣一來,緊張的感覺必會緩和乃至消除,粗慮便得以靜止。

(二)煩惱障
「即三毒、十使等諸煩惱也。」此亦有三:

1.貪欲煩惱障︰
在靜坐時,貪欲煩惱經常都會生起,或緣種種好色、好聲等五欲塵而生起愛欲之心,或念於過去的一些美好境界,或對未來之美好憧憬,或對打坐時的種種舒服境界而生起貪念,或因打坐時有某些境界出現而執著,這都是貪欲煩惱。此煩惱若不除,染著愈深,愈是無法解脫,境界現前而染著,工夫則會停留不前。故一旦警覺是貪欲煩惱生起,即當以「觀」門中的不淨觀,如作九想觀、八背捨等觀想對治;亦即觀察身體及世間法之種種不淨非解脫法,若執此不淨為淨,則只有增強輪迴之力,故世間及身體實無一可貪著,內心之欲念衝動便得以漸漸消失。

2.瞋恚煩惱障︰
在靜坐時,瞋恚煩惱亦容易生起。有時是緣種種不如意事,或緣怨家而起瞋恚;有時是因為在靜坐時,有外人來惱亂或外緣干擾而生起;有時則於靜坐時,因為憶念以前與人諍論之情況,自以為是而以他人為非,故起瞋恚。總之,一切不順意之外境皆可引起瞋恚煩惱,此煩惱一起,心裡必然無法平靜。這種情況之下,自然無法好好用功,故必須以適當法門對治,也就是以「觀」門中的慈心觀對治,先緣一位最親愛的人得樂之相,因他的得樂而使自己內心亦產生欣樂之感,然後再緣其他的親人得樂之相,成就後再進而緣中人、緣怨家、緣一切眾生得樂之相。因他們得樂,己心亦隨之而得樂。由於此樂之產生,瞋恚之心便會消除。若經常以慈心作觀想者,內心會充滿喜樂,處處與人相處,皆能表現出歡樂之相,而能感染他人。這種心態,若善於提昇,便會成為修行菩薩道之動力,斷除瞋恚心。

3.愚癡、邪見煩惱障︰
愚癡並不是一無所知,而是對世間的實相和人生的真理不了解,或沒有正確的了知。在靜坐時,這種顛倒邪見會出現,使我們懷疑佛法,並產生顛倒的見解。若未加以克服或破除,很有可能因此而落入外道,這時須以「還」門來對治;也就是返照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去探求生命流轉的真相,破折心源,探出生命流轉之根源,並觀三空道品以斷除之,還歸本性。若此觀想作得好,便會產生智慧,斷除煩惱。

(三)業障
「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業障共有三種,皆以「淨」門中的念佛加以對治。

1.黑暗業障:「於坐禪中,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在坐禪時,有時候會受到黑暗的侵襲,而使內心及眼前出現一片昏暗,這也是愚癡的業障,屆時便會迷失了境界。爾時便須以「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佛的三十二相莊嚴,清淨光明,以為對治,這即是以應身佛之相好光明對治業障的黑暗,如以燈光破除黑暗一般。

2.惡念業障:「於坐禪中,忽然惡念,思惟貪欲,無惡不造,當亦是過去罪業所之作也。」在坐禪時,有時候會沒來由地忽然生起惡念,而且相續不斷。在惡念之中,思惟著種種貪欲之相,並於意念中造作種種惡業,這時必須要以淨門中念圓滿報身佛之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對治。以佛的智慧,圓滿清淨之功德對治內心的惡念業障,若正念相續,則惡心必會消除。

3.惡境界業障:「於坐禪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也。」修禪時,惡緣逆境之現前,是必然會出現的。若輕微的,身心煩躁;較重的,則身心受到逼迫,障礙進境,或感痛苦。此時須以淨門中念法身佛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以對治之。因為這些惡緣惡境皆是宿世或今世之惡業所引起,故以清淨之心念,與本淨和不生不滅之法身相應,則惡業便得以破除。

三、小結

把修行過程所可能發生的障礙,分為九種,並以六妙法門去對治,只能算是舉其大略。但若能掌握之,於修持或得諸深禪定時,此種種障生起,善巧地應用而對治,必能將粗和細的障法去除。障法若得除去,則智慧顯發,步向解脫之道,預期可望。由此可見,除障對治之工夫,是重要的,是修持者切切不可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