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六妙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56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101

ISBN:9789575984533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六妙門簡介

↑TOP
摘錄自卷一:六妙門初講
【第一歷別對諸禪六妙門】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學佛要有高層次的經驗,就要通過禪定。六妙法門是內在行持很重要的方法,在修三乘道:聲聞、緣覺和菩薩道的時候,要通過六妙法門。世尊能夠證到佛果,也是因為他修六妙法門。
——繼程法師


《六妙門》講次第相生(數→隨→止→觀→還→淨),每一個法門又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修法,另一是證法。

修法是說你在用這個法門;證法則是說你用這個法門已到了純熟的地步,能夠應用自如,然後又轉入另一個階段繼續用功。另一個說明是你修,然後證,證了就進入另一個更深的境界。這個叫次第相生,因為它是有次第、從修到證相續下去,一共有十二個層次,都講得相當有程序,這些程序都要用數息的方法做為基礎。

一、數息的方法

數息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不論數入息或出息,都不可兩個一起數。如果入息、出息都算,就很容易分心。如果數息妄念在紛飛,呼吸沒有配合,即使從一數到十,這樣也不是在用功,因為數的念頭已成了慣性的妄念。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應該調和或糾正,例如用倒數或跳數。

聖嚴法師曾將自己用數息法調心的歷程分作七個階段,並且用符號來表示其心態。我們可以拿來作參考,看看自己用功時的心態。

第一階段是數呼吸之前,沒有集中心力的對象,心念隨著現前的外境,或回憶過去、或推想將來,不斷地、千變萬化地起伏不已,生滅不已。這個階段最苦,因為我們根本用不上工夫,這是散亂心的一種狀況。




第二階段是數呼吸之初,數目時斷時續,妄想雜念,依然紛至沓來,但已有了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對象。這個階段是方法開始用上,已經在培養一個力量,成為一個主要的力量來克服其他念頭。



第三階段是數呼吸之時,數目已能連續不斷達十分鐘以上,但是仍有許多妄想雜念,伴著數息的正念。



第四個階段是數呼吸之時,正念不斷、雜念減少,偶爾尚有妄念起落,干擾正念的清淨。



第五階段是數呼吸之時,唯有清淨的正念,不再有任何妄想雜念,但仍清清楚楚地知道,有能呼吸的自我,有被數的呼吸,有用來數呼吸的數目。實際上,雖到如此的心無二用之時,依舊至少還有三個連續的念頭,同時活動著。



第六階段是數呼吸,數到把數目及呼吸都忘掉了,感到身、心、世界的內外間隔沒有了,人我對立的觀念沒有了,客觀與主觀的界限沒有了,那是一種統一的、和諧的、美妙得無法形容的存在,那是充滿了愉快和力量的感受。此時,至少尚有一個念頭在。也唯有到了此時,始為與定相應的現象。



第七階段是數呼吸,數到身、心、世界全都不見了,時間與空間都粉碎了,存在與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進入了虛空寂靜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切感覺、觀念的境界,我們稱之為悟境。沒有符號能表示,一切言語、名字、形相,到了此處,均無用武之地了。

以上七個階段,第一是散亂心,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過程,第六、第七是定境與悟境。

(一)修數與證數
數息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修數,另一是證數。修數的時候,調和氣息到不澀不滑時(即是說已經能把握好用功的方法),從一到十能安詳徐數,把心收攝在數目上面,不讓它馳散掉,這種情形就是修數。

證數時是覺心任運,用功一下就能把心專注下來。從一到十,不必加任何力量,就能心住息緣(這是前面所提的第四階段,到了第五階段就能證數)。我們把心住在數息的緣上,心慢慢轉微細,就會覺得呼吸很粗,不想再數,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把呼吸捨掉,就能進入隨息。

(二)修隨與證隨
隨息也分為修隨和證隨。把前面的數息捨掉,將心專注在隨息的出入。攝心緣息,沒有散意,就是修隨。

證隨者,如覺得心很微細,安靜不亂,能清楚感覺息長短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寧靜。那個時候,覺得隨息也很粗,也想捨掉,或感覺人很疲倦,不想再數下去時,應該捨隨修止。

(三)修止與證止
止也有兩種:一是修止,一是證止。修止是把種種的緣息掉,讓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面。證止時,只感覺身心泯然入定,沒有見到內外相貌,用定法持心,即是只有一種很微細的感覺,任運不動,止就是一種定境。修的時候叫作止,證到止的時候就是一種定境。

數息、隨息、止息,只是屬於止的部分。佛陀在教止觀(即是定、慧兩種方法)的時候,止的部分多是以數息為重,因為數息比較能對治我們的幻境與妄念。

接下去 「觀」、「還」、「淨」三個層次是屬於觀的部分,再加上前面三個止的部分,就是止觀。所以,六妙法門就是止觀。它是以數息做為止的入門,觀方面跟佛陀的指導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這裡所講的觀,實際上是以不淨觀為主。

二、觀想與智慧

《釋禪波羅蜜》將六妙法門列在「亦世間亦出世間禪」,因為六妙法門包含了止和觀兩個部分。止是世間禪,在出世間禪方面,就是以不淨觀為主,修不淨觀時,智慧開發,都是走向出世間的。

實際上,佛陀和其他禪師所發展出來的修禪法,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修定和慧(我們在應用這方法時,就叫作止和觀)。最理想的是止觀雙修,即是定的工夫要學習,但是也不能夠忘記慧。因為如果沒有慧,我們就不能斷生死,只能停留在世間法的境界;要斷生死就必須要起觀想,進入觀的部分。我們用的方法暫時重點是放在止的部分,這定的修持實際上是慧的一種方便,因為如果沒有定,智慧就不能開發。

雖說我們也能通過一些外在的因緣,而了解到佛法裡面的一些慧學,但是這種慧學不是很有力量,或者只能說是別人的一種智慧,因為這種智慧沒有跟我們的生活、修持、體驗相應。要使得這慧和修持能相應,就必須要通過禪定。只有在定境中,那種極微細的念頭,才能夠和智慧相應。開發智慧就能夠見到一切法,包括人、自然和宇宙一切真正的面目實相。法相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如果我們契入法相,就不會被假相所迷惑,不會對假相起反應,那麼也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我們就能了脫生死。

(一)修觀與證觀
要真正認識佛法,「應作實觀」。這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就用這種相來了解它,而不作樂觀或悲觀。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以「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主。四念處觀裡面,比較常應用的就是不淨觀。我們能夠依四念處安住而起觀想,就是在走向解脫的道路。

觀還可以是直接往內反省,觀我們正在用功的心。五蘊法就是識,即是心識。我們觀的多數是落在受、想、行,那些都是心所法。

(二)修還與證還
我們修「還」時,知道自己在作觀想,而這觀想是從我們的心生起來的。分析「淨」、觀「淨」也可以生智慧,可是這智慧不夠,還需再觀能觀的心,觀你能觀的心是怎樣生起來的?是從非觀的心生起來?還是能觀的心生起來?還是從亦是亦非的心生起來?還是從非是非非的心生起來?

觀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落到任何一句都有問題。從比較高的層次來分析這個句子,就會發現到,都沒有辦法把最根本的法則表達得更好。如果我們又去分析能觀的心是從觀的心生?還是從不觀的心生?如果是從能觀的心生,又要起觀做什麼呢?這不是觀上加觀嗎?如果我們說從不觀的心生,不觀的心即是滅了。不觀的心是從滅生,還是不滅生?如果是從滅的心生,滅了又怎樣去觀呢?如果從亦滅亦不滅的心生或是非滅非不滅心生也不對。所以,分析到最後都不對,只要心生起來都不對,只要去作觀也不對。

到了這時候,也就知道觀的心本來是不生,所以也即是空。空就沒有觀的心,沒有觀的心就是沒有執,也沒有得,境與智雙亡。此時我們就要捨掉還門,安心在淨。

(三)修淨與證淨
淨也有兩種,一是修淨,一是證淨。淨在這裡分析到最後,就是空的意思。在表達法則時,有時我們會用一些否定的句子,有時會用肯定的句子。肯定的句子多數用清淨,知色淨。實際上,從知道色法,受、想、行、識這一切,包括了內在、外在一切,都是屬於淨。因為是淨,我們就把幻想息滅下來;能夠息滅妄想,我們就是在修淨。

如果修的時候,把這些分別垢、我執全部觀它是淨,那麼觀淨時已經有唯心的思想在裡面;即是說觀心、觀一切法本來清淨,證到心清淨,我們就可以轉一切為淨法,所以色、受、想、行、識都是淨。證淨就是你的心跟慧相應,無礙方便。這時候,你的心隨時隨刻都安住在淨的境界裡。

我們觀眾生空的時候叫作觀,觀實法空叫作還,觀平等空叫作淨,這都是觀的層次。空三昧叫作觀,無相三昧叫作還,無作三昧叫作淨,所以一切外觀叫作觀,一切內觀叫作還,一切非內非外觀叫作淨。

次第相生我講得比較多,因為它跟我們修行的方法比較密切,而且相當實用。除了還跟淨,其他的在應用上都能用得上,次第相生是很有程序地從數息進入到淨的階段。因為有這個程序,所以它要講修,也要講證,證到前面的層次後,它才能再往上推。這是一種有層次的修行方法,也是一種比較穩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