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85期:知福培福,人間有幸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8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打造禪宗的祖師】四祖道信: 禪宗教團化的起點

↑TOP
中國禪宗的系譜「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對我們來說似乎理所當然,但禪宗最初是怎麼形成的,它如何從無中心狀態邁入教團化?在菩提達摩之後,有哪些關鍵人物奠定了禪門宗風?

本期起,佛教學者黃庭碩將透過祖師們的生平故事,由點而線地將禪宗史串連起來,讓我們從一個更深入而開放的角度來理解「禪宗」之內涵。而首位登場的祖師竟非菩提達摩,而是四祖道信!為什麼?邀您走入時光隧道,一窺堂奧。

■ 黃庭碩(輔仁大學宗教系助理教授)

提起中國禪宗的起源,相信許多人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一葦渡江的菩提達摩,不過,若要追溯教團的出現以及「禪宗」的具體存在,則不得不從四祖道信(西元580~651年)說起。

根據當代研究,為後人視作定說的「初祖達摩——二祖慧可(487~593年)——三祖僧璨(傳606年示寂)」此禪宗早期傳承譜系,極可能是四祖道信的後人所創立。在此之前,儘管確實存在著若干以達摩傳人自居的禪師在各地活動,然而他們是否已形成一具有我群意識的佛教團體,猶不好說。

初期禪宗無中心狀態

在保存了最多關於早期達摩傳人資訊的《續高僧傳.法沖傳》(七世紀後期成書)裡,便稱慧可和另位「受道心行,口未曾說」的同門慧育(生卒不詳)有一絕大不同,即格外重視《楞伽經》;而在慧可的二十多名子孫中,亦有「口說玄理,不出文記」的實踐派、鈔疏《楞伽》的學問派,乃至「不依可師,自依《攝(大乘)論》」的旁出派等幾種路線。這在在展示了初期禪宗的紛雜內涵。

有意思的是,《續高僧傳.法沖傳》也正是目前所能見到言及三祖僧璨的最早史料,唯裡頭並無「三祖」稱號,而僅是將其列名於「口說玄理,不出文記」的實踐派之首,即便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僧璨應為慧可的重要弟子,然其地位卻遠不至於獨尊;而在法名之外,《續高僧傳》對僧璨生平毫無記載,甚至連同書的〈道信傳〉也未提到其師從僧璨的經歷,充分顯示僧璨在世時的隱微。

總地來說,可以認為截至達摩徒孫的時代,自認傳承其禪法者仍呈現著多頭分化的無中心狀態,假使繼續發展下去,或許就在枝分葉散的過程中,逐漸淡忘其源頭、沒入佛教洪流之中也說不定。所幸就在這個關節點上,出現了就此扭轉發展走向,從而讓達摩法脈就此邁入嶄新階段的傑出法裔:道信。

道信的出家與發跡

關於道信,最可信的資料仍是成書於其示寂後數十年的《續高僧傳》,此外,編纂於八世紀前期的早期燈史《楞伽師資記》和《傳法寶記》,亦被認為保存了不少關於道信的珍貴資訊。

據傳道信為河內人(今河南焦作),俗姓司馬,年甫七歲即出家,然追隨的老師卻時有「戒行不純」的問題,讓道信憂心不已,屢屢苦勸,另方面則嚴格地自我要求,瞞著其師恪守齋戒,充分展現精誠道心。

過了五、六年,道信聽聞有兩位行遊僧欲前往舒州的皖公山(位於今安徽潛山)潛修禪業,挑起了其深造之念,幾經思量,終決意棄師相隨。這兩位禪僧正是僧璨與其同學定禪師,他們一共在皖公山修行了約十年,期間不僅不少追從者聞風而至,自己也道行日深,甚至達到「定慧齊泯」之境界。

而年僅十四歲的道信前赴皖公山,也在悉心照料兩人之餘,得蒙僧璨授法,並在自修過程中頓悟圓機,就此成為僧璨的入室弟子。及至第十個年頭,僧璨和定禪師感到他們在此地的緣化已了,決定轉往嶺南羅浮山(位於今廣東博羅縣西北),道信本欲追隨,僧璨卻看出其徒將大有作為,婉拒其請,遂迫使道信就此步上自立道路。

其時的道信年約二十二歲,他先選擇繼續留在皖公山精進數年,後在大業年間(605~618年)正式通過官方核可,獲得隸名在吉州寺(位在今江西吉安)的合法僧人身分。儘管所謂「隸名」,很可能只是名義上的關係,未必表示道信真的常居該地,但他確實是自吉州嶄露頭角。至於其發跡之因,說來頗不可思議。

史料記載,吉州在隋唐易代之際,曾遭地方亂軍包圍七十餘日,就在城中深苦於乏水之際,道信翩然自外入城,以神力讓城中乾井均回復了水位。接著,道信又吩咐刺史與城中百姓齊念「般若」,須臾,州城四角應聲出現四位威風凜凜的「大人力士」──用白話文講就是「巨神兵」──嚇得圍城賊兵落荒而逃,就此化解吉州危難。這則故事想來帶有一定的渲染性,但不妨由以下角度理解:在吉州最危急存亡的時刻,作為僧人的道信適時地發揮了宗教擅長的社會救護與心靈撫慰機能,從而順利帶領城中百姓度過這場災厄。

正因擁有如此功德,道信聲名很快也隨之鵲起,這清楚反映在他於難平後欲往參衡山,卻在途經贛北時為江州(今江西九江)道俗強力慰留,不得不就此落足在州中廬山大林寺一事上。而道信這一住就從隋末駐錫至唐初,直到武德七年(624年)才又應長江北岸的蘄州(今湖北黃岡)道俗之請,渡江宣化。

奠基雙峰山,禪宗成形

有意思的是,他並沒有直接入駐黃梅縣信眾為他建造的寺院,反在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左右的雙峰山中,找到了一片清幽之地,遂決定在此闢建傳法道場。此後至其坐化的651年,道信再也沒移動,並憑藉著其特有的教授方式,在三十餘年間吸引了多達五百名的追隨者,從而創建第一個遵奉達摩為祖的大規模禪修教團。

儘管上述提到,道信師從的是實踐派的僧璨,不過他本人卻一反其師「不出文記」的作法,而留下了《菩薩戒法》和《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等示教文本。其中,《菩薩戒法》很可能是在開法傳禪時一併傳授的內容,而既然是菩薩戒,當可推斷道信的所收對象兼及僧俗二眾,對雙峰教團的壯大甚有助益。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則是道信的傳法心要,後為《楞伽師資記》所鈔錄,書裡詳細說明了道信所傳的禪法宗旨和實踐步驟,主要有兩點:

一、道信禪法亦以「真常唯心」系的《楞伽經》為旨歸,是以在修行上,把握人所固有的清淨自性──也就是所謂的「佛性」──作為最高目標。

二、在具體實踐上,強調須按從學者的稟賦調整教法,是以除了傳統的「坐禪」,還導入更簡單易行的「念佛」,作為一項方便,這種適才適性的教授方法,正是道信所以能夠有效吸引廣大追隨者的關鍵。

由此看來,道信對於禪宗發展的重要性在於:他一改前輩或居無定所或隱遁深林的踐行方式,轉而營建固定據點,並以靈活教法盡其可能地進行普遍傳授,遂使得達摩禪眾在隋唐之際告別了此前的無中心狀態,正式邁入教團化的階段。至此,所謂的「禪宗」也終轉為一實體性存在,而得在歷史的舞台上綻放出燦爛的光彩!


參考文獻:
道宣著,郭紹林點校,《續高僧傳》卷21〈蘄州雙峯山釋道信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
楊曾文校寫,《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壇經》附編本《傳法寶記》。北京:宗教文化,2001。
柳田聖山,《禪の語錄2楞伽師資記、伝法宝紀》。東京:筑摩書房,1971。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CBETA2022.Q1,Y40,no.38。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