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85期:知福培福,人間有幸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8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人間處處有希望

↑TOP
幸福不僅掌握在我們的手裡,
更是由心平安做起,不管外境的無常變化,
安心安身,生活時時都平安。
心懷感恩、知足,積極結好緣廣種福田,
我和人和,人間處處有幸福。

■ 邱惠敏

隨著疫情趨緩,日子恢復常軌之際,新聞裡卻傳來國際爭端不斷、新型病毒流竄、聯合國宣布全球進入「氣候沸騰」時代,加上國內經濟蕭條、厭世代誕生等,不管是個人的生存或環境的永續,都讓人對未來感到徬徨……

你幸福嗎?

於此同時,網路上流傳著一部短片《你知道你有多幸福嗎?》,在短短兩分鐘內告訴我們,每天醒來只要還活著,不用挨餓、不用躲戰火……已經比全球至少十五億挨餓、八千萬身處戰火的人幸福。生命無虞、身體健康、豐衣足食,我們隨手可得的一切,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想望。為什麼我們仍感到不踏實、不幸福?

因為人總在不斷設定目標、達成目標與再迎接下一個目標中周而復始,永遠填不滿欲望,就像籠中的倉鼠一樣在滾輪中跑不停。我們的幸福來自於達標,而非過程,所以「心」始終處在焦慮狀態。

曾有科學家做有關幸福度、持續的實驗,結果發現購買一件衣服與買一棟房子的幸福感相差無幾,甚至維持的時間也差不多(約一星期),可見幸福無法用金錢的多寡來衡量。

被稱為「世界上最窮但最受歡迎的總統」前烏拉圭總統穆希卡,七十五歲選上總統之後,沒有搬到官邸,依然住在市郊的農舍鐵皮屋,每天開著老爺車去總統府上班,九成薪水都捐出來做慈善事業,總統任期結束後回歸平凡人的生活,不戀棧權位,活得很快樂,他活出不追求物質境享受的幸福。

回到二千六百年前,也有位人人稱羨的王子悉達多,擁有世人所謂幸福的條件,但他一出城門,看到真實的人間--終究免不了生老病死,也令他決定放下富貴,去尋找真正、究竟的幸福之道,最終證道成了我們熟知的覺者--佛陀。

佛陀在世間弘法,教導我們關於苦和苦的轉化,正因為無常變化,所以我們才會珍惜當下的幸福,更因為知福、惜福,而懂得培福、種福,累積福德資糧,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過幸福的生活:從擁有基本物質生活的保障、保護心理的健康,到內在的自由和解脫。

遇見佛法的幸福

繼程法師曾在《禪門直心》一書中,提出福報的七個層次,強調這輩子能學佛、修行,是真正「有福」的人:

第一,生命最大的福報──得到人身。
第二,人生最大的福報──學佛。
第三,學佛最大的福報──出家。
第四,出家最大的福報──修行。
第五,修行最大的福報──禪修。
第六,禪修最大的福報──打七。
第七,打七最大的福報──開悟。

樸耘生態教育園區負責人黃福君過去努力賺錢,支付昂貴學費讓孩子念私校,再透過物質消費來慰勞自己,卻沒得到「理所當然」的幸福、快樂。接觸禪修後,徹底翻轉了他的價值觀--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引發他思考:我究竟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能為下一代做點什麼?一改過往的消費習慣,黃福君帶著家人力行簡樸,盡可能不消費、不製造垃圾,多年來生活上充滿著一般人以為的不方便,他們卻過得踏實而自在。

同樣地,法律人張雅雯求學、求職的過程相當順遂,在工作、家庭間奮力取得了平衡後,卻迷惘自問:「這就是生命的意義了嗎?」後來從聖嚴法師的著作中,發現原來有「另一種人生」的可能。她走入寺院當義工,一邊學習佛法一邊實踐所學,同時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認識佛法,於是報考佛學院深入禪宗祖師的教法。取得博士學位後,生活更忙碌了,張雅雯卻滿心歡喜可以接引年輕世代,分享浸淫佛法的幸福。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獲為人身,修學佛法,也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就如同聖嚴師父給我的法名一般,讓更多人有幸可以修學佛法。」法鼓文理學院助理教授果幸法師,十歲喪父,讓他對死亡產生疑惑;成年後,母親在睡眠中往生,未留下隻字片語,他回想母親的一生,自結婚、生子、多次面臨生存的考驗,而突然撒手人寰,這樣的人生是必須的嗎?當時法師四處尋找答案卻一無所獲。在大哥的接引下,接觸了佛法,找到心的依止。後來參加禪七,才發現這是他二十多年的生命中,第一次實實在在地面對自己,也終於清楚了此後人生的方向。

將幸福與他人分享,就是在培福、種福,即便是福德圓滿的佛陀,生生世世也不忘培福,佛典中經常可見佛陀為大眾服務的故事,包括照顧生病的比丘、為看不見的比丘穿針縫衣等等。

《增一阿含經》卷十三記載,波斯匿王曾請求佛陀及僧團能在舍衛城住上三個月,接受他的供養,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問佛陀,他所獲得的福報與功德,應該是難以計算,算是功德圓滿了吧?佛陀卻告訴波斯匿王,培福不嫌多,怎能說已經功德圓滿,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實在長遠得難以計算:「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這時,在一旁的迦旃延比丘尼聽了非常歡喜,提起自己的前世,是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有機會供養了當時的式詰如來後,希望未來世能再次遇到佛、聽聞解脫生死的妙法,因此三十一劫中不曾落入三惡道,這一世遇釋迦牟尼佛,從而修道得解脫。因此迦旃延比丘尼鼓勵大眾將身口意三業修持的一切善法,迴向究竟解脫,而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之中。

以眾生為福田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譬喻,生死曠野中的菩提樹王,是以一切眾生為樹根,諸佛菩薩為華果;換句話說,佛道的修持必然不離眾生,修福也必須是與人互動、從利他而來。

佛教的福田有三類:恩德恭敬福田(父母、三寶、師長)、貧苦慈悲福田與社會公益福田。公務員孟惠敏擔任宗教團體二十多年義工,因而學佛、禪修,讓自己更放鬆、專注,隨時隨地主動關懷、幫助他人,並到醫學院擔任「標準化病人」,協助準醫師們模擬問診,培養同理心。一個懂得惜福的人,一定也懂得培福,隨時、隨分、隨力、隨喜為眾生服務,以眾生為福田,這是真福報。

有了佛法的觀念引導,心是踏實而安定的;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全球經濟不景氣,聖嚴法師曾在新春祝福開示:「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對未來要有希望,若能如此,就算是物質條件減縮、外在環境不安定,我們的心都還是踏實的。心踏實,就有平安。」法師鼓勵我們要懷抱希望:「大雨天,你說雨總會停的;大風天,你說風總是會轉向的;天黑了,你說明天依然會天亮的!」

人人心中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平安,就有未來;在艱苦的環境下創造快樂,在不景氣的年代裡擁抱幸福,人間處處有幸福。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