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85期:知福培福,人間有幸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4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85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特別報導】真心無心—— 《楞嚴經》劇場茶禪、動中禪

↑TOP
2023年11月25、26日法鼓山香港道場舉辦「真心無心:《楞嚴經》劇場茶禪」,
一陣梵音在香港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順著秋風飄揚,
由此開展一趟結合禪修、藝術及文化的尋心旅程,
也是現代弘法可能性的探索。

■ 文/ Elki Poon.圖/Kenneth、Mana、Jerry、Lui Mo Dock

天朗風清的深秋,在蔚藍晴空下,浩瀚海洋邊,將《楞嚴經》翻開,立體地呈現在觀眾心間,變身為光影音聲流轉的劇場,這是一趟禪藝與梵唄的匯合、生活與修行的融合、有心尋覓的無心旅程。

禪藝弘法成果的具體展現

2023年11月25、26日,法鼓山香港道場於維多利亞港畔的西九文化區,舉辦「真心 無心:《楞嚴經》劇場茶禪」,將佛法帶進社區,給予大眾半日的全方位禪生活體驗。

禪修,不局限在道場裡、蒲團上,是隨時隨處可修禪,藉此活動希望更多人對禪修與佛法產生興趣,消除煩惱,生活得輕鬆一些、愉快一點,進而為社會散播安定和諧的正能量。

劇場茶禪由香港道場監院常展法師擔任導演,他表示這是道場多年來發展禪藝活動的延續,也是一次向前推進,而且有因緣能在西九文化區的重要場地自由空間「大盒」中演出,團隊十分重視。自由空間坐落於西九藝術公園中央,由「大盒」、「細盒」和「盒仔」三個可靈活改裝的場地組成;大盒是香港最大的黑盒劇場(Black Box Theater),全部空間除了光源,都是黑色,強調演出者與觀眾在空間裡直接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回歸到表演藝術最單純、也是最重要的「人與空間」的關係上。

法鼓山香港禪藝學苑於2022年開辦,凝聚了一些藝術家和學生,加上道場的義工,集結眾力組成此次團隊,大家竭盡所能,冀盼呈現一個多元而全面的演出,也是禪藝學苑的年度重要活動。

此外,常展法師特別邀請國際知名的尼泊爾出家人比丘尼、梵音詠唱家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lma)參與,她可說是推動禪藝的先驅。瓊英.卓瑪早年承受外界許多非議,但她卻憑藉唱誦音聲,將藏傳佛教推廣致至世界各地,現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尼泊爾親善大使。這次受常展法師之邀,特地到香港跟大眾分享她的梵唱。

經典、梵唄結合跨藝術的展演

此次演出內容,有別於以往,選擇由佛教經典出發,建構一個類似劇本的框架,令表演能有更多面向、更富層次。之所以選擇《楞嚴經》,是因為經中內容談到如何通過我們的感官、身心、七大、十八界,乃至二十五圓通法門來修學,可與禪藝活動相互呼應。

劇場部分大致分三大篇章,序幕是通過阿難示墮和摩登伽女的故事,帶出眾生共同的處境:我們都受妄心和感官的迷惑,令我們迷失真心,產生種種煩惱與苦。舞蹈家梅卓燕跟演員凌文龍,分別以舞蹈和戲劇同時飾演阿難和摩登伽女兩個角色,藉以表達每個人都有相近似的偏執,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問題,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反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顛覆傳統上認為摩登伽女是反派,而阿難是受害者,針對非黑即白的定型化思維,提出一個深入和超越的角度,去反思這段經典。

第二幕主題是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即《楞嚴經》中那兩段佛陀和阿難尋找真心的精彩對話,是對心的探索、對真心的直接表述。為了深入淺出地表達當中的思辯,特別設計了一些動作,譬如敲擊頌缽,再問觀眾聽不聽得到?帶出顯見是心,即是能聽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耳朵,能看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眼睛等等,對真心做初步的說明。此幕內容雖然偏重教理演繹,但運用唱誦、肢體動作呈現,添加了觀賞性,觀眾也易於理解。

常展法師強調這次特意在演出中加入梵唄,除了瓊英.卓瑪的藏傳佛教詠唱,也改編《楞嚴經》中的佛陀偈頌,將藏傳與漢傳的梵唄結合在同一劇目中,是個創新嘗試,可柔可剛的效果很富感染力,令人印象深刻。

瓊英.卓瑪的嗓音充滿靈性,詠唱婉轉低迴,清澈純淨,和悅平靜地穿越人間的悲歡離合,將慈悲滲透到每個人的心扉。〈楞嚴咒〉咒心的唱誦,與張藝生的禪鼓應和,氛圍莊嚴肅穆,隨著鼓聲愈擊愈沉,梵唄也為之愈快,力度不斷增強,一字一字將咒文打進觀眾心坎,最後唱誦與鼓聲戛然而止,節奏攝人心魄。

而最後一幕,是取材自二十五圓通法門中的耳根圓通法門,亦即大眾熟悉的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由跨領域當代藝術家曾文通搭配瓊英.卓瑪演出,帶出聆聽聲音的修行方法。

關於音樂方面,琵琶演奏家林灒桐除演奏琵琶,更為整齣劇配樂,雖然使用傳統樂器,但採取現代編曲手法,例如爵士風格,將傳統梵唱以現代風呈現,效果新穎。劇場亦安排了兩節茶禪,由茶道藝術家余文心引導大家透過眼耳鼻舌身去細細品味一碗茶的變化,同時意會劇場所演繹的法,讓一切體會如水中茶味,緩緩釋放、蔓延,滲遍身心。

戲裡戲外的佛法思維

常展法師表示,籌備之初也曾面臨難題,因為演出的藝術家及運用的元素十分多元,容易流於紛雜的感覺,如何達至統一連貫、一氣呵成,難度頗高,團隊經過多番討論與排演,加上藝術總監又一山人在視覺效果上的設計,營造出統一風格,貫穿整個劇場。而演員凌文龍則運用戲劇元素帶動觀眾代入情感,一開始時,他以投影方式出現於布幕上,劇終時則真人登上舞台,親身幫觀眾解讀,引領觀眾融進劇情。

至於戶外禪,常展法師表示,是提取《楞嚴經》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的剖析,邀請瑜伽老師劉汝君用地水火風的特質作為瑜伽式子的導引,帶領大家體驗體內四大的流動,加深瑜伽跟佛法的連結。而地點在傍海的大草地,以維多利亞港為背景,感受體內的四大跟大自然的四大互動,再結合禪食體驗,參加者回饋這是一個很愉快、很享受的體驗。

「沒想到,佛法可以用這樣的形式表達!」「法師的唱誦與禪鼓完美搭配,震攝人心!」「第一次在劇場內經歷茶禪,當下的體驗很新穎!」《楞嚴經》劇場演出後,觀眾回饋大多覺得劇場的藝術效果成功、劇目內容紮實,深入地呈現《楞嚴經》和佛法的內容。

有觀眾分享劇場將佛法和梵唄,以及和其他藝術形式融和,增加了可看性;也有人表示聆聽瓊英.卓瑪詠唱時,竟不自覺流下淚來;有觀眾覺得禪鼓配合〈楞嚴咒〉的梵唱,很莊嚴攝受;也有觀者表示從未這樣細緻地品賞一盞茶,覺得好特別……在在顯現禪修與梵唄對大眾有淨心、靜心的力量,可預見未來弘法方式有無限可能性,等待我們一起探索。

劇場落幕,聲光消失,如夢幻泡影,但留下的感悟卻甚真切,提醒著凡夫貪戀塵世短暫歡愉的那份糾結,古今您我皆相同,煩惱由妄心所生,就如其中一幕——布匹中間捆綁著的那個沉重的大結,原來只要順勢一拉,結就自然解開,煩惱乃自縳,能覺知的真心,其實一直如如不動,一如那匹能舒能卷的布,純淨無染,閃閃發亮,唯願大家早日明白無心是真心,無去無來亦無住。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