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84期:告別.向前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84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世界佛教村】佛法心靈輔導之旅

↑TOP
有暋法師到泰國參加「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坊」,
一群來自不同國度、文化、專業、宗教背景的助人工作者,
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透過佛法的熏陶與實踐,
幫助人們在人生低潮期,看見生命的多種面向,
並從內心生起正念與力量,重新出發。

■ 文.圖/釋有暋(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候選人)

京子右手緊緊捏著幾張小紙條,內心不斷糾結。紙條上各別寫著:健康、音樂、貓咪、父親。對京子來說,這些都是她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事物。

在僧人的命令下,她好不容易才撕掉了六張紙條,剩下眼前這四張。

「現在,你們必須再丟棄三個事物。」僧人的語氣很緩慢,也很堅定。

京子把四張紙條並列在桌上,雙眼不斷來回掃描。她深吸一口氣,左手無力地拿起一張,然後,右手把剩下的三張紙條揉成一團,捏在手中。

僧人面無表情地看著現場參與工作坊的人。過了好一會兒,說道:「最後,把你們手上的最後一張紙條也撕掉吧!這就是我們死亡時都要經歷的過程。」

京子雙眼盯著紙條,視線變得愈來愈模糊。大顆大顆的眼淚從臉頰滑下,滴到了桌面上,發出沉重的撞擊聲。她緩緩念著紙條上的字:父親。

死亡經驗

在日本,自殺已構成嚴重的社會問題。2022年,日本平均每天有六十人死於自殺,而小學至高中生的自殺人數更逐年增長,於去年創下新高。為了杜絕日益嚴重的自殺現象,以及喚起社會的關注,日本政府實行了不少措施,例如加強熱門自殺地點的巡邏、舉辦公開講座,以及增設心理輔導中心等。

有些佛教寺院亦主動承擔起預防與教育的義務。日本臨濟宗僧侶根本一徹(Ittetsu Nemoto),在寺院開辦了別開生面名為「死亡經驗」(Death Experience)的工作坊。開始時,他帶領參與者進行靜坐,然後讓大家寫下生命中最珍貴的十個事物。在逐一放棄每一樣事物以後,參與者會深刻體會到,雖然自殺看似可以結束眼前的痛苦,但同時亦意味著,他們將失去生命中最珍惜的人與事。

「我發現,參加工作坊的人都經歷著很大痛苦,也曾萌生輕生的念頭。」根本一徹在紀錄片裡說。「我希望透過禪修的練習,以及工作坊的團體活動,陪伴大家走過生命的黑暗期。」這句話,給我很大的啟發。

四種思惟

由國際入世佛教協會(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Engaged Buddhists,簡稱INEB)舉辦的2023年「佛教宗教師的理論與實踐工作坊」,於泰國曼谷召開。總部設於曼谷的INEB,由一群佛教徒與社會運動者發起,以佛教修行為基礎,提倡一個「健康、公平與和平的世界」。該團體於成立後三十年間,個人及團體會員已遍布二十五個國家,每年舉辦佛法心靈輔導工作坊,為法師與佛教工作者提供專業培訓。

我受邀成為此次工作坊師資團隊的一員,是基於一個特殊因緣。當初,我只是報名參加工作坊,沒想到,主辦單位看了我的學、修經歷,認為我可以為參與者提供一些佛學輔導上的理論與經驗,加上我會說英語和日語,可以跟來自世界各地的與會者交流,便邀請我加入團隊,我也藉此貢獻一份力量。

工作坊的第一天早上,來自美國的晉吉,帶領大家進行自我觀照的練習。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她把藏傳佛教所提倡的「四種思惟」(The Four Reminders)介紹給求助者,讓他們透過靜坐來思惟佛法,以減輕憂鬱症狀,並重新找到生命的方向。

根據藏傳佛教傳統,「四種思惟」指:人身難得、無常真相、因果不虛、生命是苦。這是四種轉換心念的思惟模式,能讓我們把對外在環境的關注,轉向內在的想法,來分析與探索。

在練習中,晉吉用緩慢、清晰的語調,引導大家思惟「人身難得今已得」的可貴之處,進而思考該如何好好利用剩餘的生命,完成有意義的事;基於世事無常的真諦,每當我們遇到不可預期的變化,覺得生命的步伐被打亂時,要清楚知道這是所有人的共同經歷,因而讓我們與他人產生連結,不再覺得孤單;即使到了臨終,我們亦要從生命的歷程裡,明白因果的循環性,從內心生起安然、穩定的力量;最後,我們必須了解,生命的本質離不開「苦受」,這讓我們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坦然面對不如意的事情,且在種種挑戰中實踐「中道」。

我發現,「四種思惟」的練習對充滿焦慮生活的現代人,是很有效的對治方法。尤其在過去三年疫情期間,許多人由於失業或失去各種生活模式等原因,再加上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匱乏,使得患上憂鬱症的人大幅度增加。這簡短三十分鐘的思惟練習,讓我們可以誠實面對內心各種負面想法,並透過佛法的指引,慢慢爬梳紛亂的思緒,將之導向正軌。

感官覺知

從廣義來說,佛教的法師是一名宗教師,也是心靈輔導師,教導人們如何「自淨其意」。通常,法師在寺院內向大眾開示佛法,但是,在很多時候他們必須到不同場合進行宗教儀式及心靈輔導。譬如,進行臨終關懷的法師,經常得到醫院或病患住家關懷。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以更有效率地協助他人。

工作坊中的老師,有來自歐洲的安妮及卡爾,前者是日本曹洞宗僧侶兼精神科醫師,後者則是基督教的牧師。他們強調為助人工作者,除了同理心,更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這是因為,當我們探訪病人或家屬時,在進入房間的一瞬間,必須透過所有感官的認知,掌握室內的氛圍及家屬間的互動關係。

在工作坊中,兩位老師帶領我們進行模擬練習,並透過一系列的提問,讓我們學會如何觀人察事。譬如,進入室內時,我們可以自問:看見誰?大家在做什麼?哪裡有友善的眼神?聞到什麼味道?聽見什麼聲音?是否有人在爭吵?大家的身體姿勢如何?誰在跟病人或醫護人員互動?

透過以上觀察,我們將獲得很多重要資訊,讓我們知道該如何開始接觸他人,並且提供最直接有用的幫助。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清楚知道各種訊息在我們心裡生起的感受。唯有這樣,才能保護好自己及他人。」安妮解釋說。

「另外,要注意行走的速度。」卡爾說,「緩慢且穩重地行走,會加強受助者對你的信賴感,也讓他們在需要你的時候,追得上你。」他打趣地說。

助人技巧

這次工作坊,我認識了一群來自不同國度、文化、專業、宗教背景的助人工作者。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目標:透過佛法的熏陶與實踐,幫助人們在人生低潮期,看見生命的多種面向,並從內心生起正念與力量,重新出發。

如上所述,日本的根本一徹用他在禪修裡的體悟,以慈悲心陪伴患有憂鬱症且有輕生念頭的人們。在紀錄片裡,有人稱他的助人工作為「一個出家人的拯救之旅」。他聽到後謙虛地說:「哪有這麼偉大?其實,我經歷過親屬自殺的事件。這讓我很想明白為何有人會想結束自己的生命,我會用一生來尋找答案,以避免這種事情再度發生。」

美國的晉吉則曾經歷喪女之痛,這事件讓她長期深陷於自責與憂鬱之中,無法自拔。在因緣巧合之下,她遇到了佛法。在療癒內心哀傷的同時,她開始透過心理輔導的工作教導佛法,並將此奉為人生目標。

在此工作坊中,我聽聞了各種感動人的生命故事,也看見許多人為了成就菩提心而進入助人工作領域。這過程,我體會到助人心態與技巧的重要性,更確立了自己做為一名法師,在「自利利他」及「自淨其意」之間所擔當的重任。我認為,法師的義務本來就是為人們樹立內心的安穩與生活的和諧,因此,我們應當學習各種助人技巧,當遇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們時,才能發揮佛法助人的力量,從容走入社會、走進人們的心裡,扮演好一個安撫及提昇眾生心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