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80期:把禪帶回家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8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8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與禪相應】沒有美,因為沒有不美

↑TOP
提起生活美學,可能會讓人聯想到慢活、極簡、斷捨離等概念,本身喜歡寫寫畫畫、對藝術有獨到見地的繼程法師認為,這是一種用來對治、平衡現代生活的潮流。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在接收、運用各種方法之際,最根本的是內在必須相應轉化、淨化,透過禪修,讓我們不排斥任何方法,也不走入極端,恰到好處地回應當下的因緣,那麼一切就都是現成,無處不美了。

■ 釋繼程

1. 禪的美學,與一般的藝術有何不同?

要談禪的美學,需先從「禪」這個字說起,現在專指漢傳佛教的一個思想或一個宗派,可以說是佛教傳到中國,與中國文化或智慧的結合、融合後,發展出來的一種智慧。

實際上,「禪」是示部首的,在漢字中,「示」部首的字基本上是與儀式有關,禪原來在中國傳統的用法,是祭祀天地山川的一種儀式,另外也與皇帝讓位有關,如禪讓。佛教使用「禪」字,是為了翻譯定學--dhyāna(禪那);禪那,是音譯,因為與定學有關,所以加一個「定」字,稱為禪定。

在佛教裡,被認為最理想的一種禪定,即色界定,因為那是定慧均衡的一種狀態,佛陀也是入色界定,然後開悟、涅槃。漢傳佛教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中國人講圓融,習慣把一些看起來有分別、有次第的概念融為一體;《六祖壇經》就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思想,叫做「定慧體一不二」,所以「禪」在應用的過程,慢慢就代表了定慧一體的意思。因此我們講禪的美學,一定要回到佛法的脈絡來思考。

佛法將心分為三個功能:理性、感性、意志;一個是思想、一個是情感、一個屬於行動。這三種功能反映在中國文化裡就是知、情、意,即智慧、情感、意志;把這三種功能最美好的一面展現出來,智慧為真,意志為善,情感為美,即所謂的真善美。

近代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特別談到人心的三個特勝:「憶念勝」,可以記憶、分析,屬於理性;「勇猛勝」是意志、行動、力量;「梵行勝」則屬於情感。這也是人類與其他眾生不同之處,通過修行,最終感性會轉為慈悲,理性轉為智慧,意志轉為信願,這也就是〈三寶歌〉所唱的「大悲大智大雄力」。

這三個功能根本上是一體的,但在事相上的展現一定會有所偏重,因此當我們談藝術或對美的追求,是偏感性,屬於情緒、情感的面向。藝術家一般偏感性,不一定理性,甚至有一些藝術家的意志,即道德觀念也不強烈,他們透過創作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認為那是一種呈現美的方式,但其中可能有很多的雜染。所以有些藝術家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行為,也不管它會對社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他個人認為那就是美,管它叫做藝術。

如果藝術家本身懂得反躬自省,想到自己的作品發表,會形成負面的影響,對某些人造成身心成長的傷害,那就不應該做這樣的事情。當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背後有道德觀念或佛法的理念做為基礎,展現出來的美,就會是大眾普遍認同的真善美。

有些藝術工作者擔心道德、戒律或佛法會變成一種框架,限制了創作的發展。事實上,當創作毫無節制或產生負能量時,它對創作者的身心反而是一種傷害、一種消耗。我曾經邀請一些藝術家來參與課程、禪修,他們接觸佛法後,發現佛教的內容很豐富,帶來許多創作的靈感。

所以,展現感性上的美,背後一定要有理或思想為基礎。從佛法的角度來看,就是內省。因此,禪的美學,背後一定有善惡、理性的考量;美,只是表層,還需要有善與真做為基礎。

2. 什麼是禪的風格?極簡風、斷捨離,符合禪的精神嗎?

禪,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剛剛好、恰到好處,但沒有一個標準叫做恰到好處,所以這又必須回到個人的修養。每個人修行涵養的層次不同,如果智慧比較高,對於世間的感應以及自己本身的內在清楚,很自然地知道在當下應該怎麼處理最恰當。我常說,禪不會告訴我們要做什麼,但是它會讓我們心裡清楚知道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禪是一種智慧,讓我們的心任運自然,回應外境恰到好處,這就是中觀、中道;不偏左不偏右,也不走中線,因為不偏任何一邊,所以我們的行為或回應就會剛剛好,符合當下因緣的運作。

無論極簡或斷捨離,都可算是禪的一種表現方式,背後運作的機制是對治。對治是為了平衡,就好像天秤的一邊重了,就加一點東西到另一邊,讓它慢慢平衡。比如,從古典走向新潮,接著又走向復古,這就是所謂的潮流,一個不斷地在取得平衡的過程。

一般人用加法來平衡,而禪是用減法,所以就出現了斷捨離、極簡這一類的方法。斷捨離是從日本傳出,因為日本受中國禪宗影響很深,提倡者可能曾有一些禪修體驗,發現這一類的方法可以處理或對治生活中一些煩心的事,也樂意與大眾分享,所以形成一股風潮。但是在推廣、應用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有禪修體驗,所以很容易落入表象,停留在外在的行為和形式上。

所以我們在接受一個潮流的過程中,一定要回到問題的核心,看看自己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是不是真的安心?如果一個方法在運作時,會讓人反省,回到自己的內心審視,這就是一個好方法。如果在這過程中發現心還是不安,那麼就要反過來調心了,所以一定也要回到禪修。

透過修禪,當我們內心能夠完全達到一種安定性,或真正體會到不增不減的智慧時,就不需要這類的對治或平衡了。達摩祖師和慧可的對話很有意思:慧可說「心不安」,達摩就說「把你的心拿出來」,所以問題不在安或不安,問題在心。如果心空掉了,那安與不安也就不是問題。所以,禪是一種內在的轉化或淨化,當你體驗到不增不減的智慧時,不論斷捨離或極簡,甚至任何一種流派,你既不會排斥也不會走入偏差,都可以運用得當。

3. 有的人生活亂中有序,他覺得很自在,這符合禪的精神嗎?

有些人亂中有序,比如東西擺得凌亂,但是要用時知道它在哪裡,那是他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適用。有些人是東西一定要擺得方方正正,像日本茶道就呈現規矩、一致的精神,茶主人的每個動作都是做了一萬次以後,習慣成自然。無論亂中有序或井然有序,沒有對錯,純粹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如果進入一個空間,你感到不自在,那可能是你的問題,主人覺得自在就好了,我們不能把自己的這一套,強加在別人身上,比如有人衣服不洗就丟在那邊,那是他的方式,我們管不著,但這不是禪!此外,如果是共住的空間仍要維持基本的整齊,這是一種相互尊重,所以有些家長會訓練小孩從「有序」開始,不然從小亂慣了,就會一直亂下去。當小孩熟悉這些規矩後,即便有時候沒有刻意留心步驟,還是可以應用得很好。

禪宗的簡,是化繁為簡,須經歷一個繁的過程。如果完全沒有經過繁的過程,這種簡就缺乏覺照力、警覺性。所以我們在接受潮流或運用方法時,一定要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像禪宗的修行方法,為什麼最後出現了話頭和默照?因為它經歷過漢傳佛教思想的高度發展,通過繁瑣的理論,掌握思想核心,最後化繁為簡,再運用這個核心思想來體驗方法,最後方法也能夠簡化而契入禪宗思想的核心,出現了默照與話頭。

但很多人不了解這點,直接拋開繁瑣的理論,就像剛才我們提到理智、意志、情感三種功能,如果拋開了理智和道德觀念,完全順著個人的情緒去發揮,認為我就是要簡、我就是要美,可能就會滋生其他的問題。所以化繁為簡,必須先經歷繁的過程;就像修禪,一定要用對方法,循序漸進,當你有了體驗,方法會融入你的生活,在生活中自然地流露,那就是簡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