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8期:年輕要素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8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年輕,與素食有約

↑TOP
「你今天吃素了嗎?」
全球颳起的素食風潮,
年輕人是這股新浪潮的主力,
為何年輕人瘋素食?
對素食思維又帶來哪些衝擊?
如何將這股素食熱情延續?

■ 邱惠敏

曾受邀客座紐約米其林餐廳的韓國正寬法師(Jeong Kwan),今年二月應邀來臺,透過簡單在地的食材變化出層次豐富的素食料理,尤其法師尊重萬物的行儀,展現了飲食與身、心、環境的連結,再度引起國內的素食風潮,而這一次,年輕人也加入行列,嶄露頭角引領風潮!

素食圈颳起年輕風

「蔬食已經是歐美飲食主流之一,許多知名的星級餐廳都提供蔬食,並強調食材來自自家栽種,也有企業投入素食食材研發,例如植物肉。」法鼓山聯合國NGO規畫小組成員常濟法師指出,聯合國於2019年的氣候報告中,便呼籲大眾改變飲食習慣,減少吃肉,這幾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吃素人口明顯增加不少。

氣候異常、動保議題等,確實在年輕世代掀起一股「以飲食改變環境」的效應,這群人被稱為「彈性素食主義者」。根據全球知名市調公司於2021年發布的統計報告《Going Plant-Based: The Rise of Vegan and Vegetarian Food》,彈性素食主義者占全球人口的42%,尤其以年輕人居多。

「你今天吃素了嗎?」年輕人選擇無肉的素食飲食,大多是受到社群或同儕的影響,演變成一種「愛地球、愛自己」的生活風格。據統計,1995年後出生的Z世代,有超過70%的人口,每天使用Facebook與Instagram,透過在社群平台發文、討論資訊,在年輕族群間帶來模仿效應,社群使用者也能透過參與來獲得歸屬感及認同,更容易號召、凝聚共同意識,分享店家、食譜、採買等資訊,的確為當代的素食地圖注入了「年輕要素」。

年輕人的素食覺醒

「我受到持續發展網站創辦人葛蘭姆.希爾(Graham Hill)在TED的演說影響,年輕人沒什麼財力、權勢去改變世界,從飲食開始改變比較容易。」法鼓山僧伽大學學僧演端法師出家前旅居國外,是個享受美食與美酒的廚師,年輕的他後來選擇吃素,是想要尋找一個更合乎環境倫理的飲食生活,將善念化為行動。長期吃素下來,他發現節省不少金錢、時間外,還能培養出自律的態度,不受口腹之欲左右。

臺灣素食學會營養師陳婷鈺,學生時代就接觸佛法,後來受維根主義(Veganism)影響,認同環保與動保理念,進一步成為純素者,還影響了父母吃素、學佛,「我大二時因健康關係開始吃素,卻沒有變得更健康,所以想要進一步了解關於素食的營養問題,研究所轉念營養學,也更堅定我要推廣健康素食的志向。」

隨著彈性蔬食人口增加,這幾年,時尚蔬食餐廳、純植物烘培坊、輕食咖啡館等,如雨後春筍般林立,為臺灣的餐飲文化注入新穎、活潑的創意與料理手法,尤其強調健康、無負擔飲食,一改傳統素食給人湯湯水水、高油高糖高鹽的刻板印象,吸引不少年輕食客之外,也帶動一批有志青年投入素食推廣運動,例如找蔬食、夠維根、野菜鹿鹿等專業網紅,透過拍攝影片、改良食材、親自下廚料理等方式,擁有一批忠實粉絲,形成一股蔬食的力量。

小心!素食的圈套

「如果說因為有慈悲心,可以完全不去吃眾生的肉,這是最好的。但是,如果說有健康方面的問題,只能常常吃素,那麼也許妳必須這麼做。」在《達賴喇嘛的貓2》一書中,作者透過小女孩堅持不吃肉的故事,探討素食者如何在信仰與健康之間取得平衡。故事中,達賴喇嘛提醒小女孩,吃素或不吃素,無須變得黑白分明:「無論是素食或肉食,我們始終都應該記得,因為有這些死去的生命,我們才有得吃,他們的生命和你我的生命一樣重要,想到他們時,要抱著感激之情。」

除了慈悲護生外,素食的根本精神是透過飲食的生活方式,來調伏欲望、讓自己變得包容、具同理心,減少自我與他人的煩惱。許多人選擇素食,是因為認同健康、環保、動保等理念,隨著未來肉、培養肉議題的興起,正好提供我們一個自我檢視的機會:我為什麼吃素?

「你從肉食出離,卻走進了素食。你開始執著於素食,甚至認為肉食不潔,那些吃肉的人也會引發你的反感和敵視,這個時候,你應該從素食出離。」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什麼是真正的出離心?〉一文中提到,我們常以為自己從某種物品或情感出離了,其實又不自覺地落入另一種陷阱。

此外,素食者也容易陷入道德綁架的圈套,國外有些企業打著環保名號,實則發環保財,「以未來肉與植物肉為例,研發的立意是為環保、動保,但背後的商機,也是企業投入的很大因素。」長年在世界各地帶領工作坊,常濟法師經常提醒學員,每一個選擇都可回到飲食的初衷,如果真心想藉無肉飲食改變環境,面對「仿真」或「血淋淋」的植物肉時,或許可回頭審視內在的貪欲,是否又陷入另一種消費地球的陷阱。

動手做素食

臺灣吃素十分便利,臺北也曾被國際媒體評為素食友善城市第一名,但對想長期吃素的人來說,外食終究不能完整提供所需的營養。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動手做,更健康也更環保,不僅可以降低食安風險,也能減少外食產生的包材垃圾。

「堅持吃素,自己動手做是關鍵。」營養師陳婷鈺以過來人經驗分享,臺灣素食人口畢竟仍是相對少數,約三百萬人,占總人口13%,如果外食,必須考慮吃什麼、交通方不方便,以及聚會時親友願不願意配合吃素等等,很容易讓人打退堂鼓。

自己動手做,看似麻煩,但對於自己究竟吃進什麼、料理方式會更清楚,長期下來,對健康是比較有益的。許多人擔心廚藝是個門檻,陳婷鈺建議可以從簡單的輕食做起,如三明治、熱沙拉、咖哩飯等,而且網路上素食食譜、料理教學很多,「廚藝是練出來的。」

擅長寺院料理的正寬法師,採用的食材以當令、在地的野菜為主,還有常見的紅蘿蔔、大白菜、花椰菜、茼蒿菜,調味料就是鹽、糖、辣椒,以及自製的桑椹醬、柿子醋等,遵循零浪費和健康飲食原則,呈現食材的純粹滋味。

對佛教來說,飲食對修行非常重要,是一場身心的實驗。從烹飪到用餐的過程,都是修行的環節,從入口的食物開始清淨「身」,進而省思從口出的「語」,最後時時觀照自己的「心」,感受飲食帶來的喜悅能量。

同時,烹飪者也在過程中體悟:食材來自土地,有著陽光、空氣、水的孕育,在餐桌上吃到整個大自然的能量。「廚藝的創意必須放下自我、不被自己限制;與食材合一,順應自然。」正寬法師的料理原則,就是他的修行原則。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