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3期:經典中的福慧寶藏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3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讀經典 修福慧

↑TOP
修行路上,福慧不能偏重,該如何用功?
從經典中,學習佛陀的本懷——智慧和慈悲,
能以智慧除煩惱,以慈悲度眾生;
也就是以智慧利己,以慈悲利他,
這便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根本原則。

■ 編輯室

《大智度論》曾記載這麼一個故事:

迦葉佛的時候,有一對兄弟同時出家修道,哥哥一心持戒、誦經、坐禪,弟弟不讀經也不打坐,但是扶弱濟貧,廣結善緣。

經過多生輪迴,到了釋迦牟尼佛時,勤修慧業的哥哥,出生為人,而且隨佛出家,很快證得阿羅漢果。但這個阿羅漢經常衣食不足,即便和師兄弟一起托缽,唯獨他一人空著碗缽回來。

這天,阿羅漢到城中乞食,一如既往,托著空缽。他偶然經過一戶大富人家的象廄時,看到白象身上竟披著珍寶瓔珞,而且飲食豐美。阿羅漢詫異之餘,透過神通一看,原來這象是過去世的兄弟,深感兩人際遇不同,而對大象說:「我之與汝,俱有罪過。」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無論是身披瓔珞的大象或托著空缽的阿羅漢,都是福慧兩業有所偏重,失衡所致。修行路上,該怎麼用功,才能穩健踏實,福慧雙修?

智慧為體 慈悲為用

一般人認知的福報,不出財富、相貌、名位、權勢、能力等,馬來西亞佛學院院長繼程法師認為,世間人所談的「福報」,經常停留在有形有相的層次,因此要談修福修慧之前,應先破除「福可以追求」的想法。

歷史上,梁武帝與初祖達摩便有一段經典對話:武帝問達摩,他一生供僧、造塔、建寺、設齋,有無功德?達摩回答:「沒有功德!」

其實,梁武帝的大布施、護持佛法,仍有其福報,只不過他執著於「我做了什麼」反而被「我」給綁住了。繼程法師說明,真正的「福」,應要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布施供養、奉獻自己,唯有如此,修的才是真正的福德。

「修福報就是慈悲心,對眾生關懷、救濟、援助和化導,這一些叫作福行」,聖嚴法師在講解《維摩經》時強調,修福便是關懷社會、利益眾生。而修智慧,就是不但自己斷煩惱,同時也協助他人離苦得樂。

在佛教經典之中,皆呈現出,佛陀的本懷是智慧和慈悲,能以智慧除煩惱,以慈悲度眾生;也就是以智慧利己,以慈悲利他,這便是福慧雙修、悲智雙運的根本原則。

而其著力點,便是大乘菩薩道的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即是福慧二門。」聖嚴法師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等為基礎,指出做作任何事都可以修福佛修慧,但看我們怎麼用用心。除了財施之外,還可練習心布施、法布施,才能圓滿福德資糧。

不安時代 共願轉共業

專研阿含學的楊郁文老師曾指出,真正的福報是:「得遇善知識、聽聞佛法、聽懂善知識所說的法,並能實踐其教法。」

面對近三年的疫情、戰爭、氣候變遷等種種的衝擊,這雖是當今人類的共業,如何轉化?唯有共願才能轉共業。而共願來自每一個個人的發願,從自身改變起,才能轉變共業。

寬謙法師分享,別業的改變需要自己努力,透過修行的兩大主軸「福」和「慧」來創造善因緣。面對當前的困境,修福報是很重要的,才能過得了種種的難關,關關難過關關過。修智慧,則是去接受種種的逆境,再去做轉化。

福慧雙修是成佛的指南,更是菩薩道精神的實踐,看似很遠,其實,「為為善惡在一念間,修修福慧在方寸間」,聖嚴法師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