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60期:慈悲喜捨 莊嚴心地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世界佛教村‧京都】日文裡的佛教用語演變

↑TOP
日本的日常用語有許多出自佛教,
例如我慢、挨拶、檀家……
卻已脫離原本的語義,
不過,也可看到佛教走入社會,融入人們的生活,
在日本是不爭的事實。

■ 釋有暋(日本京都大學博士生)

剛到京都大學求學時,在日語課裡認識好幾位來自歐美的留學生。他們對發音的敏感度,使他們很快能掌握日語的日常會話。那時才上沒幾堂課,他們已經可以舉手發表意見,實在讓我無比羨慕。

可是,到了閱讀及書寫課時,歐美留學生反而覺得痛苦萬分。原來,對沒學過中文的他們來說,要認出日文裡的漢字,實在困難重重,因此,很多人索性放棄學習漢字,單單依賴讀音來理解日文了。可是,對我來說,相對於聽與說,閱讀與書寫日文文章可是輕鬆多了。

佛教用語的日常轉變

日文有三種文字:漢字、平假名(表音文字)以及片假名(音譯外來語),在現代日文裡,以上三種文字是同時被運用的。到過日本旅遊的人都有這經驗:即使不懂日文,只要看一下招牌上的漢字,意思也能猜中六七成。因此,我總覺得,仗著懂中文的優勢,學習日文的門檻比不懂中文的人來得低。

即便如此,我學習日文的過程還是遇到不少挫折。日文雖然使用大量漢字,但是,很多漢字詞彙的意思已不再是中文原來的意思了。從日文的發展史來看,漢譯經典自唐朝陸續傳入日本,對日文詞彙的開展產生重大影響,尤其當許多佛教專用術語逐漸成為日常用語以後,意義更產生了變化。

譬如,我有一次無意間聽到日本同學說我的「我慢」很強,著實傷心了一陣子。後來經過查證,才明白原來日語「我慢」的日常用法是「耐心」,而非佛教所指「傲慢」的意思。同樣一個詞彙,意思竟然可以完全顛倒!

在日語裡,普及生活的佛教用語俯拾皆是。譬如,大家見面時互相問候或寒暄的行為,稱為「挨拶」。此外,「挨拶」也指受人恩惠之後回禮之意,甚至可指告別時的難捨之言。

其實,「挨拶」是禪林用語,意指修行人之間透過問答的方式,來勘察對方於悟道知見的深淺。如《碧巖錄》言:「玉將火試,金將石試,劍將毛試,水將杖試。至於衲僧門下,一言一句,一機一境,一出一入,一挨一拶,要見深淺,要見向背,且道將什麼?」後來,根據《碧巖錄種電鈔》的註解:「輕觸曰挨,強觸曰拶,即以輕重之語言及動作互相試驗之意。」可見,在古代禪林裡,「挨拶」多少帶有互相較量的意思,跟現代日語語境裡「問候」之意,其心情可是千差萬別了。

佛教經典的衍生語彙

此外,日語也從佛教經典裡引用了一些中文語境裡沒有的詞彙,例如「油斷」。我曾在日文文章裡讀到成語「油斷大敵」,意思是:「怠慢是失敗之因,應將之視同大敵。」日劇裡也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面:老師在教導學生手藝時,總會說「不要油斷」,意思就是「不可疏忽」。

其實,日語裡「油斷」一詞的起源,可能與《雜阿含經》中佛陀「托油缽」的開示有關,大意是:有一人被令持盛滿油之缽,走過途中有美女色誘、拔刀者威嚇的道路,只要灑出一滴油將被斷頭處死。出於懼怕,這人「唯一其心,繫念油鉢,於世間美色及大眾中徐步而過,不敢顧眄」,終於成功通過了難關。後來,從這故事衍生出「油斷」一詞,成為日常用語。

這「只要灑出一滴油就會斷命」的啟示,在禪宗的修行裡常被用來提醒大家正念的重要性。在法鼓山有「托水缽」活動,讓參與者帶著放鬆、專注的心情,雙手捧著裝滿清水的缽,歡喜自在地進行戶外經行。據說,這活動的起源就是《雜阿含經》中「托油缽」的開示。

佛教用語的原意翻轉

如上所述,佛教用語如「我慢」,在普及於日常生活以後,往往會演變成出人意表的結果。譬如,漢譯詞彙「檀那」(旦那),源自梵語dāna,意譯為布施,是大乘「六波羅蜜」(菩薩修行裡的六種項目)的第一波羅蜜。在中國佛教,「檀那」被用來表示施主,或佛教寺院的護持者。

但是,到了日本,「檀那」的運用變得多樣化,尤其當日本幕府在全國實施「檀家制度」以後,一般庶民所隸屬的寺院被稱為「檀那寺」;信徒們則被稱為「檀家」。而「檀家」當中最有影響力的一戶,則被譽為「檀頭」。到了現代,這種稱呼依然被保留。好比我每週日去禪修的臨濟宗福成寺,跟附近的「檀家」依然保持著延續了長達好幾世代的密切關係。幾年前,當現任住持法師陞任為方丈和尚時,「檀頭」召集了所有「檀家」,不但合資布施寺院法會之所有開銷,更供養新任方丈一套非常精緻的袈裟。

不但如此,當「檀那」一詞流入民間,又衍生出更有趣的語義了。有一次,我到日本朋友家拜訪,朋友的母親,在跟我首次見面「挨拶」時說:「『檀那』臨時有事外出,非常抱歉。」我聽了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朋友趕緊解釋說:「啊,那是指我爸。」後來,我參加日本傳統「落語」(單口相聲)的演出時,發現劇本裡很常出現「檀那」一詞,有時用來表示丈夫,有時用來表示老闆,有時甚至帶有戲謔成分「大老爺」的含義,實在有趣。

佛教用語的語義誤解

當然,有趣歸有趣,有一些日常佛教用語的演變,卻讓我覺得難以接受。

第一次參加研究所的迎新會時,坐我旁邊的學長知道我不能飲酒,卻故意拿起桌上的啤酒,不斷向我「勸酒」。學長帶著醉醺醺的語氣說:「不要緊,這是『般若湯』,佛教是允許的,你不知道嗎?」讓我好氣又好笑。

般若,出自梵語prajñā,即智慧的意思。眾所周知,佛教的戒律裡有「禁酒」一條,但是,自從日本佛教寺院裡「肉食妻帶」之風氣盛行以來,僧侶飲酒一事也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因此,不難想像,把酒加上「般若」一詞,帶有非常強烈的反諷意味,如蘇東坡在《東坡志林》說:「僧謂酒為般若湯,謂魚為水梭花,雞為鑽籬菜。」被喻為諷刺當時某些佛教寺院裡飲酒食肉的弊端。

其實,日本的一些寺院依然保有嚴禁飲酒食肉的規矩。京都法然院山門口的古老石柱上,刻著「不許葷辛酒肉入山門」,可見當時佛教寺院杜絕不良風氣的決心。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