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60期:慈悲喜捨 莊嚴心地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6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觀念篇】慈悲喜捨關鍵問答

↑TOP
法曜法師專精於說一切有部與上座部的阿毘達磨及論藏,
經常受邀指導禪修,
主要以四無量心三昧禪法為主,安般念和四念處法門為副。
本期透過Q&A釐清四無量心的基本觀念與修行要領。

■ 法曜比丘(Bhikkhu Dhammadipa Sak,美國禪學院暨麻州般若寺方丈)

Q:修四無量心一定要從慈心觀開始嗎?

四無量心在《清淨道論》裡是分為四種業處來修,也就是四個修禪定的方法,當然可以個別修。一般初學修禪定者都從慈心觀開始學,因為慈心觀相對比較容易學、容易掌握和鍛鍊。不過,根據教學的經驗,我發覺有的學員悲心比較重,對慈心比較無法掌握,從悲心觀開始,反而比較容易修。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捨心觀都放在最後才教如何修。

Q:修慈心觀如果對每個對象修慈都可以入定,為什麼還要擴及無量?

入定的基石為「未到地定」(或稱「近行定」),與一般所謂安止定不盡相同。於學禪定時,如果是從觀眾生的相而入定,例如透過觀想單一眾生,生起觀想的初始禪相(類似「取相」),直至五蓋變得薄弱,真實禪相會自然浮現。此潔明清淨禪相可以成為安止定或定的基石,來保持慈心的安穩,最後也是以此真實禪相或稱為「無分別影像」而入禪定。

另一種修定方式著重點不在觀想眾生相。對有些人無法觀想眾生而不易生起眾生禪相時,他們可以將著重點放在以心來修習禪定,作為入定基石。心是「能持的心」,這時可以把所緣聚焦在「能持的慈愛心」,實際上是透過心在觀慈愛,有點像是在觀你的心、關注你的心,把持慈心穩定,一直練習到它自然持續。因為慈心是善心,持續的效果就會自然而然把五蓋去除,這樣也可以入定。我比較著重第二種修法,因為以相修入定的修法不夠快速。

至於為什麼要遍及無量?因為慈心的對象是眾生,對一個眾生持續生起慈心,可以讓心穩定;但是以量來說,是從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到眾多及數不清,如果數量很多,慈心的量就會大,從禪相來看,它的範圍就不受局限。例如我對全辦公室的人觀想「願他們快樂」,比起對單一個人修慈有更大的範圍,甚至到無盡。這和修十種遍處的方法相似,如小小一個白色點,我可以把它遍大。不過四無量的遍滿幅度可以遍到無量,遍到無限量,這也是此修法的特色之一。

另外,「量」在此禪法有兩個意義:一是心量,先只對一個人修慈,跟著可以對千千萬萬人修慈,從此體驗到先後兩者的心量是不一樣的;第二個是數量,眾生量多到數不清啊,稱為無量。從巴利藏的角度,住在慈、悲、喜、捨,原稱為「梵住」,當你修無量心的時候,就不稱「梵住」了,因為它已經是無量了,不能以梵住來局限它。

Q:從慈心到悲心到喜心觀,這三者要怎麼串連起來呢?

按照教科書第一次修悲的教法,當你生起慈心之後,接下來觀想眾生的悲相。每個眾生一定會有悲苦,觀想悲相的時候,以慈心為基礎,我們很自然就會生起希望此悲苦眾生能離開悲苦的心。

以嬰孩為例,慈心是對他生起關懷、慈愛、希望他快樂及一切都好的心;悲心是當你知道嬰孩有點不舒服了,希望他離開這類苦痛的心,那麼你對嬰孩的關心又更深入了一層,多少能體驗他的痛苦,這是悲心的狀態。但它不是悲苦,而是一種希望拔苦的心,跟慈心是不一樣的。

如果修悲心有一段不太分心的時段,定就自然比較穩了。心比較安穩安定,如果想修喜定,下一階段就要觀想喜悅。修喜定的人,可以找一個喜悅的人為對象,或是對之前修慈或修悲同樣的對象觀想他的快樂。比如前面提到嬰兒肚子餓了,這是比較悲苦的;可是總算吃到奶了,他就笑了,那就屬於喜,就取他吃東西所得來的喜。扼要地說,以慈心為基礎,再轉修悲心、喜心,希望他離苦或隨喜他的快樂。

快樂是來自瞋恨心的去除,只要沒有瞋恨,心一定是快樂、安穩的。像漢傳佛教喜歡講「隨喜功德」,看到別人做得成功、做得好的,你都隨喜高興,如此,嫉妒心就不在了。要知道,有嫉妒、有矛盾心糾結,就是瞋恚心。

Q:悲心跟喜心如何擴大到無量眾生?

剛開始入手修悲心,都是有條件的修法,也就是有分別、有選擇的修法。無量的另外一個定義就是要突破修習的境地。例如我本來就特別討厭某個人,或是由於過去的一些成見,對那個人還是修不成悲心或喜心觀,這就是有分別。

面對有分別的人,還是有辦法修,在佛教稱為「對治」。當你對他們生起同樣的心,叫平等慈、平等悲、平等喜,就是能做到對最討厭跟最喜歡的人,都是一樣平等。從戒學來說,你的美德自然就改變了,心量已經可以平等對待,雖然知道對方是壞或是好的,但是心量都可以平等對待。這會轉移我們內心的染污,改變我們的知見,產生智慧。之後,對任何親、怨眾生都能駕輕就熟、如意地生起悲或喜心為無量。方法還是滿多的,針對悲定和喜定需要比較多同理心,我特別提到「以突破怨恨眾生的對治方式來達到平等心為無量」的教法,尤其作為喜心無量的修法。

Q:四無量心與菩薩的修行法門(如觀音法門)如何結合運用?

慈悲是佛教共同的基礎,菩薩道談慈悲 ,必須從修行六波羅蜜的禪定波羅蜜著手,它的重點在於四無量心的禪定,就像忍辱波羅蜜的成就也是要靠四無量心相輔相成。在南傳佛教,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修持是靠修十波羅蜜,其中就有慈波羅蜜。

而觀世音菩薩的特色是大悲心,大悲心一定會有大慈為基礎,只不過是要特別顯現出大悲。從修持的法門來講,以藏傳的修法是觀想觀世音菩薩,為他力修法,觀世音菩薩是未來佛,我們跟菩薩相應,最主要就是與慈心、悲心相應。又如大喜大捨的普賢菩薩,一般來說,普賢菩薩以隨喜眾生為主,就是喜心相應。

修四無量心一定是對三寶要能生起信心,接下來就視你本身具有的慈心或悲心特質。本來修這個方法就是要觀想眾生。觀想自己熟悉的親人,較容易上手,當掌握了方法之後再觀想菩薩,就容易相應。舉例來說,有一次我教學員修慈觀,就有人觀想彌勒(慈氏)菩薩像,因為他想到彌勒菩薩的笑容覺得很相應,能夠生起慈心,畢竟這是自力的方法。

從他力的角度來說,如果你對觀世音菩薩的體性、精神、聖德非常了解,對悲心的感受一定不一樣,可能還會有所謂感應道交、智慧的相應等,所以也能生起無限的悲心。因此,雖然都是悲心觀,觀想眾生和觀想觀音菩薩,味道還是不一樣。

禪觀的修行本來就有觀佛像的修法,也有佛隨念的業處,重要的是當心柔軟到一個程度,再加上對某一位菩薩特別相應,對應的慈、悲、喜心就容易引發出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