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50期:平安自在《觀無量壽經》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50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運用篇】落日觀之三意——獨處、反思、光明

↑TOP
新冠疫情再度升溫,全球充滿危機,
在人們有了更多的獨處時間,該如何安心安身?
惠敏法師建議從《觀無量壽經》的落日觀為入門,
學習隨時安頓身心與因應生死的法門,
進而反思,迎向逆光背後的光明。

■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佛典《觀無量壽佛經》(以下簡稱《觀經》)提到:韋提希王后之親生子阿闍世為奪王位而幽閉父王,欲令餓死;她想營救,卻也被禁,愁憂憔悴。如此骨肉逆倫的人間悲劇,讓她厭離此五濁惡世,求佛廣說無憂惱處,以求往生;觀於清淨業處,以便學習安頓身心的法門。

如今,新冠疫情再度升溫,超過7000萬人感染,近170萬人死亡,所引發的政治、經濟、人際關係的危機,全球感同身受。我們除了保持健康生活習慣以健全免疫系統,以及遵守戴口罩、請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接種疫苗等公共衛生措施之外,是否也能從《觀經》學習隨時安頓身心與因應生死的法門?

以落日觀為觀想入門方便

首先,佛陀說明:(1)孝奉慈心,修十善業;(2)歸依三寶,受持善戒;(3)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學習大乘,以此三種福業,作為淨業正因。這是個人與社會安樂的基礎,不容我們忽視。

其次,於此現世的無盡苦難世界中,佛陀為幫助世人觀想未來之理想世界的藍圖,依序為說十三種觀想西方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以及聖眾的法門,還有三種觀想上、中、品往生淨土者的條件。

第一觀,佛陀教韋提希王后以「落日觀」作為觀察「西方極樂淨土」之觀想入門方便:「專心正坐西向,觀落日如懸鼓。」唐朝善導大師之《觀無量壽佛經疏》(以下簡稱《觀經疏》)提出如下三種意義:(一)識境住心,指方有在,(二)識知自業障有輕重,(三)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並分別詳說,拙文論述如下:

(一)心之方向:獨處、歸鄉

《觀經疏》所說「識境住心,指方有在」,是提示西方落日處是極樂世界、彌陀佛國之所在的地方,讓眾生心有所歸宿。東晉陶淵明的「山色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句,也可表達落日景象作為眾生「白天辛苦工作,傍晚回家休息」的情懷,這是容易引發我們嚮往的意境。

從生理學的角度,交感神經在白天較活躍,耗能產生精力,以應付工作或緊急狀況。副交感神經在用餐與晚上較活躍,消化食物蓄能,以利休息或修補器官。但是,現代人容易因為各種壓力,或追求興奮的社交活動(縱使是疫情嚴峻),與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交感神經過度亢奮,即使到了夜晚,副交感神經依然低迷,無法安眠、疲勞累積,造成便祕、缺乏食欲、血壓上升、胃脹等副交感神經障礙等症狀,乃至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落日觀」平時可作為「放下萬緣,養精蓄銳」的觀想意象,在防疫「保持社交距離」的公共衛生措施,讓我們更有機會善學「獨處:養氣凝神」的意義。臨命終時,也能作為觀想「死亡」猶如「回歸自然的家鄉」的體會,以及「黃泉道上獨來獨往」的準備。

(二)且禪且懺:反思貪瞋癡

《觀經疏》先以「四大散向四方、融合虛空」之「落日觀」作為第二「識知自業障有輕重」的修行:「又令觀身四大內外俱空,都無一物。身之地大皮肉筋骨等,心想散向西方盡西方際,乃至不見一塵之相。又想身之水大血汗津淚等,心想散向北方……又想身之風大,散向東方……又想身之火大,散向南方……又想身之空大,即與十方虛空一合……又想身之五大皆空,唯有識大,湛然凝住,猶如圓鏡,內外明照朗然清淨。作此想時,亂想得除,心漸凝定,然後徐徐轉心諦觀於日。」如此的觀想法,平時可以消除亂想,身心輕安,意凝心定;臨終時,對於身體「四大」散解的狀態,不恐慌,不執著,安處於自然分解的過程中。

接著,《觀經疏》以此「五大俱空」、心如圓鏡之「明相」來了解業障輕重:

其利根者,一坐即見明相現前。當境現時,或如錢大,或如鏡面大。於此明上,即自見業障輕重之相。一者黑障,猶如黑雲障日。二者黃障,又如黃雲障日。三者白障,如似白雲障日。此日猶雲障故,不得朗然顯照。眾生業障亦如是。障蔽淨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

這種以禪修淨心,反思觀照業障的意義,在《高僧傳》卷2有如下記載:

初[曇無]讖(Dharmarakṣa,385~433年)在姑臧(甘肅省武威縣),有張掖沙門道進,欲從讖受菩薩戒。讖云:且悔過。乃竭誠七日七夜,至第八日,詣讖求受,讖忽大怒。進更思惟:但是我業障未消耳。乃勠力三年,且禪且懺,進即於定中,見釋迦文佛與諸大士授己戒法。其夕同止十餘人,皆感夢如進所見。進欲詣讖說之。未及至數十步,讖驚起唱言:善哉!善哉!已感戒矣,吾當更為汝作證。次第於佛像前,為說戒相。

我們是否也可以藉此疫情,讓心如圓鏡,不會怨天尤人或歧視與怪罪他人,反思個人乃至全人類的貪嗔癡所引發的困境與災難。

(三)身心光明、國土明淨

若能懺悔清淨,心性光明自現,《觀經疏》以「識知彌陀依(國土)正(身心)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內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來說明「落日觀」作為第三種意義。因為,可以藉這日輪光明之相,擴大百千萬倍,推想極樂世界的莊嚴光明。讓我們日常生活之行住坐臥,時時刻刻「禮念憶想,常作此解。不久之間,即得定心,見彼淨土之事快樂莊嚴。為此義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觀也。」

猶如《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的「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讓自己可以顯現如琉璃青空之清淨本性,身心光明,自利利他,國土明淨。

理想的人格與世界的學習原點

如此學習「落日觀」三意,可以運用於《觀經》其他觀想法門,例如:水想與琉璃地,寶樹、八功德水與自然環境保護,樓閣天樂與建築藝術等等,也都與身心世界交融之明淨有關。

此外,《觀經疏》對第八「像想觀」之解釋「言是心作佛者,依自信心緣相如作也。言是心是佛者,心能想佛,依想佛身而現,即是心佛也。離此心外,更無異佛者也。」我們可以了解:心如圓鏡之「落日觀」也是理想的人格(佛菩薩)與理想世界(淨土)的學習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