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7期:Deadline之前 好好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7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天下沒有白打的禪七

↑TOP
距1992年首次在法鼓山觀音殿接觸禪修二十六年後, 於2018年初再度上法鼓山打七,
「賺到」了一個原本不敢奢望的禪七。
巧合的是,1993年初次在農禪寺打禪七,適逢三十八歲生日,
結束後仿若重獲新生,
這次上山打七,也是生日期間,
飛逝而過的,是其間的四分之一個世紀 !

■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禪宗主張修行與生活合一,行住坐臥總是禪,凡夫如我距離任運自在的境界遙不可及,但依然珍惜禪修七天得來不易的清淨身心。回到原先的生活環境中,如何「保任」、「善自珍攝」便成為最大的挑戰。我自知能力有限,不能持久,但也不願立即故態復萌,於是帶點遊戲與挑戰的心理,來觀察自己如何改變生活中的習慣,包括不開電視、不看電影、不喝茶和咖啡、不在手機與筆電上看新聞……發現不僅免去不少干擾,空出更多時間,而且做事更專心、有效率。如今已過了一個月,依然持續於這種「遊戲」中,再看何時一一「棄守」(校對此稿時已滿三個月,前兩項尚維持)。

在生活中複製出坡禪
禪七的出坡以不繁重的勞務為主,避免餐後立即休息、打坐或激烈活動,有益身心。以往我經常於早餐後看手機訊息,午餐後在研究室上網看新聞(有一段時間整理研究室,但未能持久),晚餐後看公視新聞。記得先前有次禪七時,聖嚴師父說有些人的日常生活環境很亂,那禪七是白打了。因此,這次禪七回來,我打鐵趁熱,於三餐後著手整理住家和研究室裡累積多年的書籍與資料,以三十分鐘為基準,但進入狀況後,為了讓工作告一段落,經常超過預定的時間,偶爾竟長逾一個半小時。三週內已將家裡的書籍與資料大致整理一遍。

多年來,累積了許多專業領域的書籍,加上興趣廣泛,養成「雜食」的閱讀習慣,從國內、外買了許多專業以外的書,網路書店的出現更是大開方便之門,因此不僅書滿為患,而且疏於整理,有時忘了有書,以致重買,或明知已買,卻「雲深不知處」,徒呼負負。

這次禪七回來,下決心「重整山河」,將家裡的書籍分門別類,不僅更有秩序,過程中不時為翻出埋藏已久的書而驚喜連連,至於一些重複購買的書,則將與人結緣,也可節省自家空間。在整理完住家之後,繼續鎖定已累積三十四年的研究室,雖然任務更為艱鉅,但希望能持之以恆,還給自己一個較好的研究空間,在退休前後以更多書與不同單位和人士結緣。

與以往禪修功效相較,1992年的禪修營因初次接觸禪法,效果最為顯著,三天禪修的效應大約延續半年,連出國旅程中都覺得安心自在。此後的禪七也各有不同收穫,然而返家之後,身心與習慣的改變都比不上這次,連同修也驚異,因此我正以欣賞及好奇之心繼續觀察。

真切感受師父的悲願
這次「賺到的」禪七,再度證明了因緣不可思議,參加之後心裡頗多感觸。首先就是再次折服於聖嚴師父的悲願。此地從1992年禪三時,只有孤伶伶的一座觀音殿(已拆除多年,殿內的觀音像如今是高踞?頂的開山觀音),舉目四望遍地荒煙蔓草,到如今成為名聞遐邇的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完全來自師父的高瞻遠矚與悲心弘願。

記得在興建法鼓山的漫漫歲月中,師父曾多次說過,其實他心中的法鼓山已經蓋好了,他自己並不需要法鼓山,現今的法鼓山是為了其他需要的人而建設的。的確,師父若是為了一己清修,根本不必如此勞心勞力來興建那麼廣闊的佛教園區。然而在艱辛的過程中,有效凝聚了四眾弟子的向心力,示現了定慧等持、悲智雙運的禪師風範。今天大眾得以參訪法鼓山,在禪堂中禪修,都是受惠於當年師父的開山弘願,以種種方式來接引廣大眾生。正如師父在開山紀念館的〈開山偈〉所言:「開山的意義,就是如何成就智慧、成就慈悲心,來共同為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提供和諧、平安、快樂、健康。」在自利利他中,邁向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

另一個深切的感觸,就是人生難得,歲月飛逝,時不我予。生日∕母難日當天,我站在禪堂的長廊,透過大片透明玻璃,看著窗外的景色,一生中的重要片段歷歷在目:就世學而言,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所、中研院、服兵役、前往美西、美東與英國等地訪學,在職位上一路晉升,在專業領域擔任不同職務;在學佛方面,由自學佛書、皈依三寶、禪三、禪七、翻譯師父著作、撰寫學佛文章、出版文集,參加讀書會、演講與座談,在不同場合與人分享……難以想像初次在法鼓山禪修,竟已是二十六年前的事了,我也由原先未到不惑之年,進入了耳順之年,四分之一個世紀轉眼即逝。

昔日在農禪寺一塊打七的果醒法師和繼程法師,如今俱為師父獨當一面的法子。果醒法師已是禪堂堂主,以禪法廣度眾生;繼程法師著作等身,在世界多處主持禪修,弘揚中華禪法鼓宗。反觀自己,雖在專業領域一路前行,掙得些許薄名,但在禪修上依然故我,美其名曰與生活結合,至今卻仍與腿痛和數息奮鬥,想來真是慚愧!儘管如此,這次禪七圓滿仍是讓我恢復相當的自信,只要有心,準備妥當,依照禪堂規矩行事,覺知自己身心狀態,年紀大並不是太嚴重的問題。

不做說食數寶之徒
這些年眼見不少長輩與同輩相繼辭世,自己的身心狀態今非昔比,因此對禪修期間每日晚課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感受尤深。在大堂分享時,我特地奉勸年輕人禪修應趁早,至於年長者也要把握良機,及時精進,在自我挑戰的同時抱持著遊戲三昧的態度,在輕鬆平實中穩步前進。

師父在開示中勸勉禪眾要實修,切莫淪為說食數寶之徒,並講了感應篇中鸚鵡學舌的故事。話說某寺有隻鸚鵡每日耳濡目染,學會念佛,雖然無心,仍有功德,往生後埋入土裡,從喙部長出一朵蓮花。我個人雖號稱學佛,寫了一些相關文章,幫師父翻譯了四本禪書,但平日欠缺真修實練,類似鸚鵡,因而想起「大象披瓔珞」與「羅漢托空缽」的佛偈,想想自己應屬「鸚鵡空學舌」了。慚愧之餘,只有期望此次禪七之後,在行住坐臥間能多多提起正念,將禪法落實於生活中,以後若有機緣再度前來打七。

另一件值得高興的是,師父畢生重視文化教育,強調理念的傳播與人才的培育。我們在禪七中接受「果」、「常」字輩法師的教導與照顧,深慶師父後繼有人,「演」字輩的學僧也後生可畏,令人歡喜讚歎。去(2017)年9月,我參訪龍門石窟看經寺,看到中央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像,以及三面石壁由初祖大迦葉到菩提達摩二十九位西土祖師的石像,立即想到菩提達摩來到中國開創禪宗,到六祖惠能「一花開五葉」,一路到身兼曹洞、臨濟二宗傳承的聖嚴師父,再到身為師父僧俗四眾弟子的我們,這種一脈相承,正體現了禪堂上高掛的「傳燈會」三字,令人期待這些後起之秀的僧才,再創漢傳佛教的高峰。

總之,此生有幸聽聞並修習佛法,有緣在師父座下皈依三寶,修習教義與禪法,翻譯師父著作,雖然平素未能認真修行,但仍多少依循師父為我們鋪下的軌跡緩步前行,在人世間仰仗佛法度日,在生命中依靠禪修前進,由而立之年的青絲,到耳順之年的鶴髮長鬚。此生尚有多少功課在前不得而知,但確認的是個人有幸在佛法的引領與師父的庇蔭和指導下,步步邁向那不可避免的終點,只願到時能交出一張不太難看的成績單。

無心可得的心得
禪期禁語,著重當下,希望達到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連現在心也不可得。既然無心可得,事後撰寫心得也只是葛藤,多此一舉,但為了分享,卻又不得不寫,權充望月之指,渡河之筏。禪七的好處不勝枚舉,因此本文標題「沒有白打的禪七」,從上文便可看出本人的感觸與心得。

另一方面,因為果賢法師的因緣與善巧方便,讓我多少在誤打誤撞之下得以突破多年心理障礙,再次上山打七,因此必須交出此篇「作業」,以示回饋與供養,是為該標題的另一意。也多虧如此,我才能整理思緒,勉力完成這篇文章,誌此殊勝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