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7期:Deadline之前 好好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7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願心領航,死亡無畏

↑TOP
凡夫畏死,佛教卻教人直視生死,了知生死,
隨念無常,隨時準備,更要把握當下發願行願,
才能在死亡來臨之際,微笑告別,
無懼地迎向下一期生命。

■ 林何臻

經常寫稿截稿、做研究計畫的人,對於deadline一定不陌生。每當完成一篇文稿、一個任務或一個計畫,就等於跨過一條「死亡線」,又是一個新的開始。

《法的療癒》作者杜正民教授,對於deadline特別有感,罹癌十年,他總是用Today is the last day of my life(今天是我的最後一天)來惕勵自己,把每一堂課、每一次會議、每一次聚會、每一場交談……都當成是一場告別式。他說:「當你在每一天裡完成告別,自然就會心存感恩,懂得珍惜每一刻。」

預立遺囑 直視死亡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正如《無常經》所云:「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凡夫畏死,尤其在華人社會,素來避忌談論死亡,甚至假裝自己永遠不會死。然而,在許多臨終案例中,愈是逃避「死之將至」的事實,此生未完成的心願、不曾道出口的感謝、歉疚,恐怕再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心力去圓滿、解結,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放下,自在奔赴下一段生命旅程?

面對生死交關,一般人最放不下的,大多是世俗的牽絆。因此,弘一大師於〈人生之最後〉提醒:「臨終之際,切勿詢問遺囑,亦勿閒談雜話。恐彼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耳。若欲留遺囑者,應於康健時書寫,付人保藏。」

致力推廣預立遺囑的蓮花基金會生死教育委員黃瀅竹分享,遺囑不僅是交代身後事的根據,更可以是個人用來「準備死亡的工具書」。透過書寫遺囑,做生命回顧,清楚看見自己一路走來還有哪些願望清單待辦,把握今生好好實踐;而預立醫囑,包括簽署DNR、安寧緩和醫療、器官捐贈等,以及提前做好財產分配和交代身後事的處理,也能避免增添親友的麻煩或紛爭;更重要的是,讓它成為使生命不留遺憾的務實方法,也將生命中累積的智慧傳承下去。

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
聖嚴法師於《生死皆自在》中說:「了解死亡,就不怕死亡。要做到不等死、不怕死,前提就是要正確認識死亡,並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法師更以自己的生死,為世人示範了一場莊嚴的生命教育,影響力至今仍在發酵。

聖嚴法師在2009年捨報之前五年,便立下遺言,交代身後事:「不發訃聞、不傳供、不築墓、不建塔、不立碑、不豎像、勿撿堅固子。禮請一至三位長老大德法師,分別主持封棺、告別、荼毘、植葬等儀式。務必以簡約為莊嚴,切勿浪費舖張……」

不僅隨時準備好面對死亡,聖嚴法師更在無常之中看見了眾生的需要、續佛慧命的必要,因此身後事的安排,不是為了他個人,而是為了整個教團的發展、正法的住持而立。從晚年的回憶錄《美好的晚年》,在在處處可以看見法師在生命盡頭來臨之前的「準備」。

例如在2005年法師入院開刀前,舉行了法鼓山體系第一次的傳法大典,而後更陸續完備讓僧團用續的完整規章制度,並於2006年選出第二任方丈接位,將弘法傳法的任務往下傳持。

佛陀最後一哩路的示範
其實,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入滅之前,便示現了「慎終」的典範,這些身教與法教,被集結於《長阿含.遊行經》(相當於南傳《大般涅槃經》)、《佛遺教經》之中。

最後那一年多,佛陀從王舍城靈鷲山啟程,沿途經過竹園、巴陵弗城,渡過恆河到達毘舍離城外的竹林村,並於香塔宣布三個月後將入滅,又經過負彌城,最後抵達般涅槃之處──拘尸那羅城娑羅園。每到一處,佛陀總是一再教誡弟子,當依戒定慧三無漏學,祛除貪瞋癡;並強調修習四念處、培養七覺支、證悟四聖諦的重要,更召集弟子,囑咐讓正法久住、教團和合興盛的七法。

儘管身體愈來愈虛弱,佛陀仍殷切宣說「四大教法」,教導弟子聞法的智慧,指出四種來源的教法,只要合於經律,不一定要出於佛親口所說。而為了讓尚未解脫的弟子們,在佛入滅後,得以思惟、憶念佛陀的正法教化,佛陀在阿難的一再請求下,給予了身後事的指示,交代佛事依轉輪聖王葬法火化,並允許造塔收藏舍利,供後人憑塔憶念佛陀功德與教導。這一切的安排,讓後世的佛弟子於修行上有所依循,從中得到法的饒益,也讓正法得以傳承至今。

把握當下實踐佛法
當我們依止佛法而生起信心,就會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之所以來這一遭,正是為了行菩薩道而來,反而能夠看淡生死,懂得以佛菩薩為典範,把生命從過去延伸到未來,時時觀照自己是否正實踐著佛法的悲智,盡量發揮這一期生命的大用,奉獻給眾生。以這樣的方式來生活,那麼每一步皆踏實、快樂。

罹患惡性腦瘤的果興法師,八年前第一次開刀後,彷彿重獲新生,於是法師發願善用這一期生命,將隨師所學貢獻出來,利益眾生。雖然不確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法師以每一年為單位,列出自己能做的事情,依重要性排序,盡可能一一實踐。

八年來,法師以分享禪法與菩薩戒的體會與法義為目標,不但在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教授禪法,更陸續完成師公靈源老和尚重要著作的編輯出版,還取得碩士學位、完成多場論文發表。這段時間成了法師人生中最忙碌、也最豐富精彩的時期。法師認為,只要把握當下,朝著願心指引的方向前進,以這一生學到的佛法為資糧,未來的生命只是菩薩道的下一段旅程,一點都不需要擔心。

生死規畫有願景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認為,宋代慈雲遵式法師所撰的這段迴向發願文,正可以做為佛教徒的生死規畫願景。

如何實踐這樣的理想?法師鼓勵要經常「念佛」,保持正念、正知,讓我們的行為、言語、思想(身、口、意三業)清淨。此外,法師發願學習遵守「運動戒」,養成運動習慣,保持老年的身心健康,就有機會「臨終自知時至」,希望自己「身無病苦」,做到在臨終前一天還可以助人。加上因終身學習、終身奉獻,所以「心不貪戀」,無憾無悔,同時也累積了「廣度眾生,滿菩提願」的資糧。

Deadline之後,便是新生。發菩提心的菩薩行者看待生命,不只是眼前這一期生命,而是生生世世相續存在,所以聖嚴法師才說:「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從此刻起,隨時繫念「死之將至」,提醒自己無常迅速,善用此生自利利他,好好為死亡做準備。那麼,死亡不是令人畏懼的終局,而是警策自己更精進用功的動力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