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7期:Deadline之前 好好告別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7

定價:NT$180

會員價:NT$29 (16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有願有力 發揮此生最大值

↑TOP
諸行無常,更要把握當下,隨時奉獻。
因腦瘤二度開刀的果興法師,對此體會甚深。
以菩提心為指引,他發願行願,
盡未來際以修行報師恩,菩提道上永不退轉。

■ 果興法師(法鼓山僧伽大學講師)

回想這一生中,受到最大的幫助,是受菩薩戒時,感受到戒體對自己的啟蒙,明白行菩薩道不僅僅在這一生,而是從過去到未來世,都走在同一條修行道上,就像我心中行菩薩道的典範--聖嚴師父,哪裡需要他,他就去哪裡。所以,當1997年剛受沙彌戒不久,突發猛爆性肝炎,那是第一次感受到命在旦夕,就在生命垂危時,我發了一個願:願能跟隨師父學習,不要先於師父捨報。

盡力而為 即是圓滿
2009年2月,聖嚴師父捨報,我在4月檢查出第二期惡性腦瘤,心想,已圓滿跟隨師父學佛的願,心滿意足,了無遺憾了。至於身後事,對於與僧團共住的出家人來說,沒有財產需要交代,一切按照僧團規章辦理,無須罣礙。

唯一掛念的是,當時還在安和分院教授的聖嚴書院菩薩戒課程,之所以特別重視這堂課,是因為菩薩戒帶給自己很大的信心和願力,於是發願圓滿這堂課,隨後與醫師商量,將開刀日期延到7月。沒想到才進入5月,身體逐漸撐不住,說話、思考和記憶能力退化,腦子常常一片空白,到了6月,連備課的體力都沒有,只好提前在課堂上宣布,無法繼續教課了。

那時學員一聽,有人當場哭了出來,看到他們傷心的模樣,自己也被觸動。當下,忽然想起聖嚴師父自述回南通老家掃墓的場景,雖然也曾落淚,但師父立刻提醒自己,身為出家人,應該幫助眾人轉化悲傷,而不是跟著哭。想到這裡,學習師父的做法,我冷靜地向大眾宣布:「現在上課!」接著拿起課本,勉強自己一字一句讀誦課文,逐漸地大家的心收攝了,結束後,大家都很感動。所以,無論發了什麼願,雖然並非皆能如意,但能在眾人心中,留下一個完整的句點,也很好。

重獲新生 再度發願
幸運地,在臺大醫院曾漢民醫師的主治下,第一次手術很成功,彷彿重獲新生。心想,我是這麼幸福,若能好好運用這期生命,將過去十多年跟隨師父所學貢獻出來,該有多好。於是,我再發願──由於不清楚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因此以每一年為單位,列出自己能做的事情,依重要性排序,然後盡可能一一實踐。自初次手術後的八年來,反而是我這一生中最忙碌的時期。

這段期間,為自己安排的任務有兩個重點,其一是禪法的傳承,其二則與菩薩戒相關。能在法鼓山僧伽大學和法鼓文理學院教授禪法,與學生分享自己體會的法義和心得,作為老師,可說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我也發願編纂師公靈源老和尚的著作全集,至今編了四本書,其中靈源師公的菩薩戒著作,已於2017年出版。

六年前,我還到法鼓文理學院進修,前兩年修課,後四年構思論文,探討菩薩戒與「戒定慧」的關聯,進而從菩薩戒中,找出菩薩道的修行次第,並在去年(2017)完成碩士學位,隨後到各地分享心得。

當這些計畫一一完成,2017年10月到醫院回診時,主治醫師告知腦瘤復發,必須再次動手術。其實自己也感覺到,近年來說話又開始不太靈活,有時半邊臉都麻痺。如同第一次開刀一樣,那時我還在僧大教課,年底又擔任大悲心水陸法會華嚴壇的說法主,由於這次病狀沒有上次嚴重,因此又發了願,將手術排到年底,願努力先將眼前的事情圓滿,而這次總算如願,身體沒有提前出狀況,心裡十分歡喜。

把握因緣 關懷他人
第二次住院開刀期間,感恩僧團的照顧、關懷,對自己的病況倒不擔心。聖嚴師父說:「生病沒有關係,但是要病得健康。」「病得健康」不只是「不以病為苦」,更要把握機會,做有意義的事,關懷身邊的菩薩,自己也能從中也學到很多。

12月28日剛住進臺大醫院時,主治醫師因同修罹患胃癌,也在等待開刀,問我能否為她祝福。由此可知,醫師並不把我當「病人」,而是當成「法師」來信任,於是我引用聖嚴師父的話來開導他的同修:「把病交給專業的醫生,把心交給觀世音菩薩,我也為你祝福,這樣就可放心。」手術後,主治醫師來巡房,我關懷他同修的狀況,他表示一切順利,同修已經出院了。

住院期間,對面病房內有一位病友,多次望向我,便主動過去關懷。菩薩表示自己是腦癌四期,醫師預測她只剩兩年壽命,由於擔心手術若不成功,導致癱瘓,會連累家人,因此遲遲不敢簽同意書。於是我教她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用禪修方法安心,又以自身為例開導她。她因感受到被祝福,決定鼓起勇氣動手術,如今已回家療養。

由於她仍心有恐懼,擔心一睡不醒,我再教她做早晚課來安定身心,也與她分享師父《美好的晚年》書中觀念,同時鼓勵她,為了讓兒子盡孝,一定要當個快樂的媽媽,後來也聯絡法鼓山慈善基金會來協助這個家庭。

出院後,術後的調養期間,我去了中國大陸徑山禪寺禪修;為關懷熟識的菩薩,回臺前還途經香港、澳門,以演講來報平安。也安排好2018年的工作,包含已向「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投稿論文,整理出師父曹洞宗焦山系的法脈傳承,如果順利,六月底就會發表論文;下半年計畫重新編輯靈源師公的《心經》著作。未來若還有時間,希望能圓滿靈源師公全集的出版,以及研究師父的禪法,發揚法鼓宗的特色。

化不可能為可能
由於我有農業和機械的背景,這幾年在關注有機農法的推廣時,發現轉作有機農耕的主要門檻,在於有機肥的土壤地力復育,至少需要二到三年才能達標,但大多數農民無法支持這麼久,因此如何縮短轉作的時間和成本是關鍵。所以曾在兩年前提出佛教生態村的初步構想,隨後聯繫中央研究院研究有機肥的楊秋忠院士,希望結合文理學院「環境與發展」學程的資源作為規畫。

2017年3月跟著僧團去印度朝聖,帶給我很大的震撼。在聖地,當地住民在佛的聖跡、遺址中謀生,但父母寧願讓孩子去乞討、兜售紀念品,且採用破壞性的焚耕,造成土壤貧瘠,陷入更貧窮的循環。突然,我了解到,佛法之所以在印度衰微,是因為無法實際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於是,我當下發了一個願,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聖地,要讓佛法從兒童心中發出新芽。

這個構想是由非營利單位在聖地附近成立生態村,以佛教生活教育為核心,提供友善農耕技術,如有機肥料、環境綠化、改善衛生等所需的資源,如果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則能形成永續的經濟循環。一旦生計有了著落,小孩子就不必在烈日下乞討,而能回到學校學習,再從佛法課程中熏習,從小在心中種下佛法種子,對於佛法和環境自然有一份認同,佛教生態村實際在地化後,進而能化焦地為人間淨土。

發下這個願後,推動生態農法的決心更加堅定,盼能以自己所長,結合專家的研究,從技術上提供可行的改善方案。核心的佛法教育方面,是邀請校友協助,從佛經中整理出與植物相關的故事,形成教學資料庫,再據此編寫成小學教案。佛陀對眾生及環境有很多充滿智慧的故事,與現今的印度生活環境仍有共通處,從中可以找到佛法與環境的關聯性,進而發展出當代的佛教人文生態觀。

願世世實踐菩薩道
一般人容易對於自己的過去和未來有所迷惘,但聖嚴師父說:「永恆的福德智慧,就像希望帶給我們美麗的幻影,人們努力追求,到手之後,才發現那只是夢幻泡影,但有些人就因此醒悟。」每一個人都應該找到人生的希望,如果有了努力的著力點,就容易找到生命的歸屬感,有了生命的目標與方向,就不會懷疑活在世上的意義,而且更有機會與佛法相遇。

因為依止佛法而生起信心,讓我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之所以會走這一遭,是為了行菩薩道,對生死反而看淡了。以聖嚴師父為典範,把生命從過去延伸到未來,在過程中盡量去發揮,希望作最好的呈現,奉獻給眾生。心裡時時觀照,自己是否正在實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跟智慧,以這樣的方式來生活,每一步皆是踏實、快樂的。

在這一期有限的生命裡,雖然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但我常不斷地反省,只要把握當下,朝著願心指引的方向前進,就算是今生不可能完成的事,若是非常重要,仍然必須做出一個開端。同時也要考量到,未來當自己無法再繼續時,哪些專案必須請僧團、校友來共同成就。

至於未來的生命,對我而言,就是菩薩道的下一段旅程,雖然無法像聖嚴師父那樣,哪裡需要他,就隨願去那裡,但我願做一個小菩薩,這一生從師父學到這麼好的佛法,就是下輩子的資糧。我是這麼想的:下一生最好出生在最貧窮的農村裡,在物資貧乏的狀態下,從鄉村最底層的生活中,節儉踏實地務農,作好保護生態的榜樣,長大後又找到人生意義,自覺要出家,再把在佛門裡學到的,分享給需要的人,如果能夠傳承這份菩提心,也是報佛恩、報師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