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11期:善知識,我來了!--跟著善財童子參學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1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30 (17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訂閱雜誌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本期專題】善知識,就在你身邊

↑TOP
學佛,為什麼需要善知識?
什麼樣的人才是善知識?
聖嚴法師說,環境裡的每個人事物都是善知識,
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映現我們心的樣貌,
您準備好接受鏡中的自己了嗎?

■許翠谷

佛陀曾告訴阿難:「善知識的引導是梵行的全部。」《華嚴經》中家喻戶曉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便是在善知識的指導下,千山雲水,完成菩薩道的修學。然而,對現代人來說,「谷歌大神」Google似乎比善知識更即時而全面,任何繁瑣幽微難解的疑惑,只要動動手指頭,上網一查,數百萬筆圖文影音一目了然,尤其佛法相關的視頻、線上課程琳瑯滿目,甚至還有AI小沙彌答客問,方便極了!

當善知識所教授的經典和法門都可以從線上取得時,我們還需要參訪善知識嗎?

學佛路,更需要善知識

「佛學名相在網路上都查得到,但名相與名相之間如何貫串?意義為何?才是關鍵。」長年在線上講經的北投覺風佛教藝術學院院長寬謙法師觀察,網路的方便或許契機,但不一定契理,「尤其我們習慣挑選自己想要的資訊,這些不見得是正確的知見,學佛必須契機又契理。」

線上課程或數位視頻,確實讓佛法的傳遞無遠弗屆,但不可否認的是,心性的成長與生命的轉化,仍須從人與人的接觸,從道情中感化而來。

「著作很重要,但著作之外,接觸本人更是可遇不可求,對我是非常非常大的影響。」寬謙法師分享,剛出家時因不懂佛法,茫然無措,很幸運地讀到印順長老的《妙雲集》,從此開啟佛法大門,不過讓他感念最深的,則是親炙長老的二十年間,長老如家人般提攜,隨和、謙卑的攝受力。

「善知識教,猶如春日,生長一切善法根苗;善知識教,如芳池日,能開一切善心蓮華。」以禮拜《華嚴經》為定課的恆實法師(Rev. Heng Sure)曾說,自己從小愛吃甜食,出家後仍念念不忘,經常盤算著什麼時候可以吃點心,一次攢了兩塊美金,找到空檔就往餅乾店跑,沒想到竟遇上公休,氣急敗壞又萬分無奈,走回寺院時,只見師父拿著餅乾問他:Have a cookie(來片餅乾)?一個小小點撥,調伏了他的貪心。

聖嚴法師在《禪的智慧》指出,文字或書本所能提供的指導,僅是抽象的原則,由於每個修行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其生理、心理、情緒不斷地遷流變化,書本既不能觀察修行者,也無法根據個人的特殊情況作出回應。因此佛法觀念雖可以從經典或祖師語錄去了解,如果有善知識開導,則更加省力、安全,這也是為什麼佛陀提出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以「親近善士」為首。

善知識,你在哪裡?

不過,歷來自稱「大師」、「活佛」的人還真不少,尤其附佛外道和一些光怪陸離的現象,讓人反思:到底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如何覓得?惡知識是否一無可取?

其實只要是宗教信仰難免會涉及神通感應,因為我們對生活經驗之外的現象特別感興趣,但學佛的目的並不在此,而是要解決並出離人生的困境。

因此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提出:「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所謂的善知識,不是因為他徒眾多、寺廟大、相貌好或世緣廣,而是具備了修證戒定慧三學的證德、教德,且能通達實法,更重要的是心懷慈悲,善巧方便地為眾生說法。

善知識能協助我們了解生命的來龍去脈,避免重蹈覆轍,繼而轉化煩惱、跳脫窠臼,邁入成佛之道。《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說是最佳印證。根據經中記載,善財童子在聽聞文殊菩薩說法後,引發他對生命的反思,想要學習菩薩行、修菩薩道,幫助更多人一起覺醒,出離,成就佛道。於是在文殊菩薩的指導下,善財展開尋師訪道之旅。

按理說,智慧第一又是諸佛之母的文殊菩薩,即可包辦指導所有法門,為何仍鼓勵善財壯遊?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在《華嚴經探玄記》指出,向善知識學習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尋師訪道不僅展現菩薩行中,修行者求法不懈、善知識說法無吝的精神,更重要的是破除修行者的見慢。

善用圖表講經的寬謙法師說,早年在構想十法界時,圖表畫得亂七八糟,和父親楊英風討論後,父親不僅整理出一個脈絡清晰的圖表,還回過頭來向他請益:「八師父,您看看有沒有什麼錯誤?」誠懇謙虛的胸懷,讓寬謙法師相當感動:「他已經是一位公認的大師,卻仍不斷地學習,真正的大師,不會自稱大師,他們不僅謙卑,而且非常努力,精進不懈。這是最好的身教!」

如同善財所遇到的每一位善知識,修行已有大成就,卻仍說:「我唯知此某某法門,如諸菩薩摩訶薩種種知見、種種修行,還須向某某人參去……」足見保有一份初學的熱忱,不斷地學習、深化,才可能體會到佛法的浩瀚,從浩瀚當中調伏宿世的慢心我見,也因此,當見到男女、長幼、貴賤、尊卑、神、天、外道時,善財都能恭敬求教、受教。

走向內在朝聖之旅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善財童子參訪的對象,不僅各行各業都有,還包括許多我們不以為然的「惡知識」,例如:婬女婆須蜜多、嚴刑拷打百姓的無厭足王、苦行外道勝熱婆羅門等,初見面時也曾讓善財退失信心,猶疑不定;轉頭看看我們身邊的家人、同事,或許也有人性情古怪、貪心、易怒……這也是善知識嗎?

「從現象上來說,一定有善惡兩面,也因為緣起性空,所以惡知識也能轉為善知識。」深入唯識與中觀多年的寬謙法師解釋,在相對法中,我們的心是永遠擺不平的。

換句話說,即使面對善知識,若生起戀著、依賴,不也是一種綑綁?因此第五十參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進一步開導,世間萬法皆是虛妄,緣生緣滅。一旦勘破種種對立、分別,無論善惡的示現,都是最好的老師。

「其實善知識就在你身邊,環境裡的每個人、每樣東西、每個狀況,都是你的善知識。它們像鏡子一樣隨時隨地提醒著你,只是你沒把它們當成善知識而已。」聖嚴法師指出,只要懂得調心,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

隨著善財童子走過五十三參,也讓我們再一次體會,菩薩道的學習,不是空中樓閣,而要從生活點滴中體會佛法,因此,當我們準備好自己,隨處所見,都能夠從中獲得學習與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