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校長的番茄時鐘
The President's Pomodoro Timer

作者:釋惠敏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般若方程式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5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50141

ISBN:9789575987435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戒淨悲智.淡性月圓

↑TOP
對於弘一大師對佛教的影響以及歷史地位,有所謂「律紹南山」、「教演華嚴」、「弘揚淨土」等說法,許多專家學者也對大師在復興南山宗的戒律學、弘揚華嚴宗的教義、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等各方面有許多研究與探討,不再贅述。於此,只簡述猶如日月麗天的大師行跡,對敝人如下三方面的影響,希望藉此鴻爪雪泥的往事痕跡,管窺其偉大的德行。

敝人讀高中時(1968~1971),是大學聯考如火如荼的時代,音樂、美術、體育等與聯考無關的科目是不被大家重視的。所以,高中音樂課的上課與考試就比較簡化。例如:一學期老師大約教十首歌,期末考是按學籍號碼每個人唱一首,一號就唱第一首,二號唱第二首,……再輪回來,十一號唱第一首……。我那時的學號是分配到考唱第二首〈悲秋〉,歌詞如下:

西風乍起黃葉飄,日夕疏林杪。
花事匆匆,夢影迢迢,零落憑誰弔。
鏡裡朱顏,愁邊白髮,光陰暗催人老,
縱有千金,縱有千金,千金難買年少。

讀到它的簡介:「悲秋,作者李叔同,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後來出家為僧,號弘一,中興佛教南山律宗,被尊為弘一大師……。」如此的生平引起我的好奇心,想進一步詳細了解,所以我到書局買他的傳記,買到了名為《弘一大師傳》的書籍,回家才發現:這本書有分上、中、下集三冊。我沒有注意,只買到中集,覺得沒頭沒尾的,不容易閱讀,就擺著沒有看。讀大學後,1972年,我因為參加臺中明倫社暑期佛學講座,讓我有機會從慈明寺圖書室借到《弘一大師傳》全三集,可以一口氣讀完,這也開啟我後來出家的因緣。

律學啟發:以戒為師

根據《弘一大師文集.律學》之〈余弘律之因緣〉的敘述「初出家時,即讀《梵網合注》,續讀《靈峰宗論》,乃發起學律之願。受戒時,隨時參讀《傳戒正範》及《毘尼事義集要》。」當時,39歲的大師於1918年在杭州西湖虎跑寺依了悟和尚出家,同年9月入靈隱寺受具足戒,因閱讀馬一浮居士所貽《毘尼事義集要》和《傳戒正範》,讀後深感若按照戒律規定,當時所受的戒法是不得戒的,因此研習戒律,並在佛前發願弘揚戒律。

因此,我受出家「三壇大戒」(1979年冬天)之前,也是先預習《傳戒正範》及《毘尼事義集要》來準備受戒。回到常住寺院後,也是以戒律的學習為初期目標,因為一般所謂「五年學戒」是出家人最初的學習時期,並學習終生「以戒為師」。當時候並沒太多學習戒律的師資與環境資源,需要靠自己去摸索,當時對我最大的幫助也是弘一大師他在戒律上的很多著作,特別是有提到學戒次第的資料,例如:《學四分律入門次第》、《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

大師出家的第三年夏天,住在新城貝山,借得律藏三帙,並南山《戒疏》、《羯磨疏》、《行事鈔》及靈芝三記(三部《南山律》的註釋書),擬掩室山中,專門研究,因故未能如願。次年在溫州慶福寺閱藏,得見義淨三藏所譯的《有部律》及《南海寄歸內法傳》,認為較南山律為善。1924年,大師編寫《有部毘奈耶自行鈔》、《犯相摘記》、《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以《有部律》條理分明,中庸之資也可很快學畢。

後來,因為天津刻經處徐蔚如居士(1878~1937)勸說:以中國千年以來秉承南山律宗,認為如弘揚律學,應歸宗南山,不宜另闢蹊徑。以南山宗乃依據《四分律》再加調整變化而成,適合中國人的根器。大師以為然,才漸漸放棄有部律,研習南山律,並在佛前發願,盡力弘揚南山律。大師對於「新舊」戒律弘揚方向的選擇的心路歷程,也影響我個人對於面臨「傳承與創新」抉擇時,保持平衡點的重要參考原則。

念佛修行:捨己為人

由於我個人學佛初期是接觸念佛淨土法門,這也是受到弘一大師的影響。根據大師的摯友夏丏尊(1886~1946)於〈子愷漫畫序〉寫道:「和尚未出家前,曾是國內藝術界的先輩,披剃以後,專心念佛,見人也但勸念佛,不消說,藝術上的話是不談起了的。」 從其摯友的看法,可知大師出家後,專修念佛,也勸人念佛。從大師1925年所寫的書簡〈致鄧寒香函〉:「若一心念佛,獲證三昧,我執自爾消除。」這是藉由「念佛三昧而消除我執」之念佛修行目標,因而開啟自利利人的悲願,猶如他為草庵所撰之門聯:

草藉不除,時覺眼前生意滿。
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這種悲願甚至發展為「為法捨身」決心,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弘一大師先在青島,後經上海,回至廈門,然後又在閩南泉州、惠安、漳州、廈門等處隨緣弘法,無時無刻不準備為護佛門以身殉教。例如:弘一大師正在青島湛山寺,題室「殉教」。其「殉教」橫幅題記,云:

曩居南閩淨峰,不避鄉匪之難;今居東齊湛山,復值倭寇之警。為護佛門而捨身命,大義所在,何可辭耶?於時歲次丁丑舊七月十三日,出家首末二十載。沙門演音,年五十有八。

此外,1938年4月致豐子愷函:

朽人出家已來,恆自韜晦,罕預講務。乃今歲正月至泉州後,法緣殊勝,昔所未有,幾如江流奔騰不可歇止。朽人亦發願為法捨身耳。雖所居之處,飛機日至數次,(大炮疊鳴,玻璃窗震動。)又與軍隊同住(軍人住寺內),朽人亦安樂如恆,蓋已成為習慣矣。幸在各地演講,聽者甚眾,皆悉歡喜。於兵戈擾攘時,朽人願盡綿力,以安慰受諸痛苦驚惶憂惱諸眾生等,當為仁者所讚喜。惟自慚道德學問皆無成就,冒充善知識,虛受信施,濫膺恭敬,至為痛心,時以赧顏。但常慎重審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敢任性率情,應幾無大過歟。

這種「隨緣自在」的智慧與「護念眾生」的慈悲,是敝人努力學習的念佛修行目標--捨己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