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本自在: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指要
The Essence of Chan: A Practical Guide to Life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s of Bodhidharma

作者:果谷

譯者:張芝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大自在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15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0760181

ISBN:9789575987282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5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門四句偈

↑TOP
從禪宗的觀點,生命的目的是完全開發出內在的自性,提昇至具有覺性的完美人格,也就是成佛。成佛意味著「覺悟」。成佛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死後到一個天堂般的淨土和某一個神在一起,而是要徹底覺悟,了解一個人本具的慈悲和智慧是可以被完全開發出來的。成佛是完全免於受煩惱、痛苦束縛的自在狀態,因此,我們可以說,禪佛教指出一條人性化的道路,來幫助眾生了解人人與生俱來的無限潛能。

禪門有四句偈子,立下覺悟慈悲與智慧的門風:

1. 教外別傳。

2. 不立文字。

3. 直指人心。

4. 見性成佛。

這四句偈被視為菩提達摩所傳的禪門心法。歷史學者從各種有關禪宗的著述文獻中考據分析認定,這四句偈很有可能不是菩提達摩所說,但是他必定說過類似的話;或者也可能是後代的禪修者從菩提達摩的教法中綜合整理出來的。對我們來說,這四句偈的意涵比文字實際的出處來得重要,這幾行文字不僅成為禪佛教的標竿,也是禪修者重要的指導原則。

禪門一派起源於菩提達摩這位形象鮮明的人物,他在五、六世紀間來到中國傳法,並且被視為禪宗初祖。不同於其他帶著大量經典前來宣揚佛法的出家人,菩提達摩只帶來一部《楞伽經》,這部經不僅是菩提達摩教法的主要依據,同時對於早期禪門發展的歷史有重大的影響。簡單地說,佛法必須透過實修和體驗,而不只是理論性的觀念學習,因此奠定「不立文字」的教理。

然而,禪雖然主張不立文字,注重打坐的禪法還是以佛法的基本原則和教理為基礎,禪修不能脫離佛法的根本而單獨成立。這就好比蓋房子,我們不可能沒有蓋好一、二樓就先蓋三樓,佛法的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論相應什麼法門,想要成佛不受煩惱痛苦的束縛,就不能忽略學習佛法基本的原則和觀念。我們必須先認識什麼是苦和造成苦的因,然後試著去滅除這些苦因的同時,也增長我們認清苦和苦因的智慧。學佛修行就是一種自我實現或心靈成長的過程。

從佛法的觀點,我們可以徹底解脫煩惱痛苦,因為人人都具有清淨無染的自性。為了看到原本真正自由的心性,我們要讓自己的心能夠穩定、清淨、安住,才能真正體會佛法,從那些對自己有幫助的、實際用得上的觀念、語言文字的學習,慢慢地提昇到最後不依賴這些觀念和語言文字的傳遞。

這就像是練武功的過程,只有在所有招數都熟練到不假思索地運用自如之後,才能領悟到更高的「敵我合一」境界。武術最高的境界是心中沒有敵人,戰鬥中沒有人、我對立的分別,對方和自己就好像自己的左右手配合著工作那麼地自然,不需要刻意思索如何反應。但是要達到那樣的境界,要先從熟練基本招數開始。

另一個比喻是打網球。我們不會一開始學打網球就去找世界冠軍對打,因為這樣我們永遠都接不到球。我們必須先對著牆壁練習,訓練肌力,熟練擊球的技巧,然後再找一個打得還不錯的對手練習。隨著自己的進步,對打的選手程度愈好,自己的實力也就愈來愈強。

所以,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打坐或覺照,就是在奠定基礎。如同一開始對著牆壁打網球,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佛法,藉由這樣的練習,我們可以更愉悅地過健康的生活,遠離煩惱和苦因,才可以進一步開發自性,提昇到一個具有覺性的完美人格。

值得慶幸的是,學佛修行比習武或學網球要簡單。佛是指一個有覺性,具有完美人格的人,而我們人人都具有和佛一樣的自性。人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就好像嬰兒長大後就變成大人一樣,我們已得人身,只要經過適當修行,最終都能成佛。

慈悲和智慧是我們內在自性中成佛的資糧。真正的慈悲和智慧不是靠著努力讀書得來的,也不一定是表現出聰明的人才能擁有,一個不識字的人也可能是一個有智慧的人。慈悲和智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性,禪門這四句偈就是幫助我們認知這個事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