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學真義
The True Meaning of Chan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21

ISBN:9789575985707

定價:NT$150

會員價:NT$12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東方文化精神

↑TOP
  禪,雖導源於釋尊靈山會上拈花示眾迦葉微笑的一幕,但釋尊以後,印度僅傳二十八祖,並未能構成一宗。直至西元五二○年菩提達摩東來,始光耀於中國佛教界。菩提達摩是印度二十八祖,為中國初祖。他原是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成年以後出家做和尚,追隨般若多羅垂四十年,般若多羅圓寂後,六十餘年間,他致力破除小乘禪觀諸宗。日後為實現他師父的遺命,航海三年,來到中國,終於梁朝普通八年九月(五二七年)到達廣州,梁武帝立即請他到首都金陵(即今之南京)。梁武帝是位極虔誠的佛教徒,他對般若有很深的領會,嘗披起袈裟陞座宣講《放光般若經》,感得天花亂墜,地變黃金,並詔告天下起寺度僧,依教修行,人謂之佛心天子。當達摩尊者初抵金陵,會見武帝,武帝便問道:「朕造寺寫經度僧有何功德?「在武帝認為建寺度僧功德最大,想得到達摩的印證,那知達摩尊者卻冷淡而簡單的回答道:「並無功德!」

梁武帝認為佛法不外至真俗二諦。「真諦明有,俗諦明無。」建寺度僧既沒有功德(俗諦),那真諦必定是有的,故又問道:「佛法聖教第一義諦是什麼?「達摩回答說:「廓然無聖!」武帝不解這句回答的意義。因為教家所謂第一義諦,就是真理的意義,但卻不是禪宗自證自悟的境界。所以達摩答出:「廓然無聖。「這是禪的根本法,是教外別傳,不是教家所說的聖諦。因此武帝又問了一句:「那麼在我面前的又是誰?」武帝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於第一義諦中既然只有廓然虛空與絕對的超越,但在我們眼前的,卻有相對的存在關係,不是有些人被認為聖者,有些人被認為劣者嗎?因此,武帝便發生了疑問,那麼在我面前的這位菩提達摩又是誰?而他的回答卻與事實相背,竟曰:「不識。」因為武帝始終站在教家立場上,所以不能理會禪宗第一義的真理,達摩便黯然度江去北魏,面壁九年,因此,便把「見性成佛」、無佛、無眾生等,古今的無為法傳來中國。把以往限於言說、是非、長短、煩惱菩提、生死涅槃等一切外得的知見,都一掃而空。禪的宗風揚於北方,由達摩六傳至曹溪,宗分南北,繼而一花五葉分為五家七宗。風靡天下,門庭日漸繁榮。於是應病與藥的垂示,公案、傳記不下萬卷的禪家語錄,傳於後世,照耀於中國佛教的史頁。這些語錄,能使貴為天子的帝王屈膝,高傲的儒家回心向大。前者如唐宣宗、明太祖、清世宗,都嘗過禪的滋味。後者如韓愈、白居易、歐陽修、陸游、蘇東坡、王安石、宋濂、龔定盦等,都受過禪學思想的陶冶。這不能不說是禪家無比的光榮。唐宋以後,中國以禪為中心,各宗都衰落,唯有禪宗門庭獨耀,偉人輩出,號稱萬人,禪門的興隆,堪稱空前。

佛教經過魏、晉、南北朝、隋、唐,歷經七百年的陶冶,融攝了儒道思想的精華,產生了無可比類的禪宗。盛唐以後,無論美術、詩歌、倫理、道學、玄學,莫不深深的飽吸縱橫自在的禪家思想,因此而有宋明理學的誕生。宋明幾位大理學家,若周濂溪、程明道、朱子、陸象山等,無一不曾與禪家打過交道,不僅在學術思想上吸收佛教禪家的思想,即於講學風格與人格規範上,亦都揉取叢林教學方式,以靜坐、修身、究明心性為本。尤以王陽明知行合一哲學最為明顯,所以禪學已不是印度的佛法,而成為東方文化的精粹,體驗了禪,才能認識東方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