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學真義
The True Meaning of Chan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21

ISBN:9789575985707

定價:NT$150

會員價:NT$12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的風格

↑TOP
  禪,不是訴諸理論的哲學,或是依於言行所得的宗教,而是超越了理性與信仰所得的本來面目。太虛大師嘗以「反信教的學術精神」、「反玄學的實用精神」、「反理論的直覺精神」、「反因襲的創化精神」等說明襌宗與學術思潮。(見〈唐代禪宗與現代思潮〉)因此,禪宗不同其他宗派專靠理論的研究,或求佛加被,是完全依照禪定力,直向自己內心,以掃蕩的戰略,把自己心上所有自我、是非、貪欲、人我的知見,一齊掃得乾乾淨淨,達到等同佛陀所悟的自證境。所以禪是以悟為根本,禪如沒有悟,就像太陽沒有光和熱一樣。因此,根利的人,不求佛而求他自心的覺悟,愚笨的人只求佛而忽視自己心中的覺性。達摩東來,首先高唱「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針對著忽視自心的眾生而說,於是產生出禪宗無比的風格。孟子曰:「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儒家究明心地工夫,幾與禪家如同一轍。

1.超越經教的頓悟 達摩東來後,中國的禪觀,由於不立文字影響,都疏忽了經教的研究,甚至出了許多極端分子,若德山、智閑,燒燬經教,以示不依文字的決心。不依經教的禪家,他們所依據的,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不依經教的頓悟禪,在達摩東來的前後,也就盛行於中國,只是不為教家所注視。梁代寶誌(四一六—五一四年)、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就是立於頓悟的境地,不依經教的說法。梁武帝有一天請傅大士講《金剛經》,他上座將撫尺一揮就下座,武帝與圍繞在前後的人,都莫名其妙。唯有寶誌公明白,便對帝說:「此大士講經竟!」這種超越經教的頓悟,似比達摩的否定——「不識」,猶高一著!這種作風是導源於釋尊。釋尊一日陞座,文殊菩薩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釋尊便下座—達摩東來後,「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風格,六傳至六祖,這更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一種根機,他與七百人的教授師,競選傳法,由於他「打破菩提,否認明鏡」,立於「無一物」根本的頓悟,直透如來地。把頓悟的生命活潑潑地表現出來,便獲得第六代祖師的榮冠,由於六祖印證方法透露,不是訴諸理論,而是直接的、明白的、具體的說法。當惠明向他求法時,他便說:「不思善,不思惡,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是何等直接透澈的說明,開闢了一條頓悟的康莊大道,使他的弟子明白禪的宗旨在悟。六祖以後,他的門下出了許多優秀的弟子,若神會(六六八—七六○年)、慧忠(六八二—七六九年)、行思(?—七四○年)、懷讓,以及再傳弟子,若馬祖、百丈、南泉、趙州(七七八—七九七年)、丹霞(一○六四—一一一七年)、藥山(七五一—八三四年)、鳥窠(七四一—八二四年)等輩出。禪的頓悟宗風,震撼了整個大江南北。

2.超佛越祖的禪機 禪,雖然有一貫的法脈傳承,但禪以心傳心為獨立的精神,是故重於心印,打破形式。六祖以後,中國的禪風重視見性,見性為禪的根本,大家拚命直向自己心靈上體驗,於是唱出超佛越祖的風格,甚至出了許多極端分子,如丹霞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趙州說:「念佛一聲,要漱口三日。」南泉謂馬祖說:「即心即佛,我這裡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僧問雲門(八六四—九四九年):「如何是佛?」曰:「乾屎橛。」這是直透覺心超佛越祖的風格。
僧問九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一寸龜毛重九斤。」
僧問洛浦:「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青嵐覆處,出岫藏峰,白月輝時,碧潭無影。」

所謂祖師西來意,就是說:「祖師從西方帶來些什麼?」問的根本法,是超越一切的形式與概念,是無往而不自在的,所以祖師西來意,又如何可以區別性的概念來拘束它?要從禪的根本說法,宇宙間無一法不是西來意,雖龜毛之重九斤,青嵐覆藏處,白月照碧潭,莫不是西來意的本來面目。所以西來意是縱橫自在,不受任何概念的約束,古來的高僧,各應其境,迎其機,任意自在拈答,就是表現超佛越祖的活生命。
由於禪的風格高雅神秘,絕不是言語所能詮示的,也不是文字所能形容的,必須去體驗,要能體驗到禪的滋味,才能體驗到佛法的真生命,也才能認識中國佛教的特質。小乘佛教拘於形式,大乘佛教近於理論,是故要實現佛陀正覺的世界,唯有「禪宗」才能擔當發揮佛陀正覺世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