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禪學真義
The True Meaning of Chan

作者:東初老和尚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1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12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521

ISBN:9789575985707

定價:NT$150

會員價:NT$12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壇經》只有見性問題,不應有思想問題

↑TOP
「明心見性」,是禪學根本的立場。如何才能「見性」?那必要經過參透思想,體驗事實的工夫。宗祖說:「要大死一番,身心脫落,頓悟自心,本來是佛。」否則,永不能觸及到此種境界真實處。因為,禪是第一義諦,是佛陀自覺心境,達摩稱之為「教外別傳」,或曰「聲前一句」,非是言語所能表示。《楞伽經》曰:「第一義者,聖者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不能顯示第一義。

達摩西來中土,見此方學人,多未得法,唯以名相為解,事相為行,故不涉名言,不假修證,唯重「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特以「見性」一語,開創了禪宗。神秀與惠能競選傳法書偈,其關鍵,即在見性與否。一個是七百人的上座,又是位教育家;一個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又是白衣。照常識來說,無論如何,惠能不是他的對手,可是問題就出在這一方面。因為神秀立於修證的漸位,以言說為主,陷於「菩提」、「明鏡」一切相對的概念。而惠能頓悟自心,立足於頓悟,以見性為主,否絕一切相對的知識,抽象的概念。因此,不獨要打破「明鏡」,否認「菩提」,並且積極地揮出「無一物」的慧劍,直向被情識知解所縛的神秀胸膛猛刺,把千聖不傳「聲前一句」的消息透露出來,於是獲得六代祖師的榮冠。五祖為他講《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故付以衣法,許為第六代祖。

由於頓悟自心,始有此妙悟的說法,否則,絕不能如排山倒海一般流露出頓悟自心內在活生命。也就是五祖寧可將大法付給一字不識的樵夫,而不付給善於說法的七百人教授的道理。

由此得知,「見性」為禪宗的內生活的要諦,無論何種場合,或何種時代,都不離開此一內生活立場,否則,就失去禪學的意義。要是丟開「見性」,而以妄心說法,儘管說得天花亂墜,或利用多種語言文字,來表揚禪學的內涵,那只是一種文字禪、口頭禪,宗祖斥之為「野狐禪」,而非祖師禪,更非如來上上禪。因為禪的真相,不容有閒言語,是絕思絕慮的根本法。所以古德開示門人,總要離開言說,顯示禪的第一義。試舉《碧巖錄》第七十三則,提示禪的根本法:僧問馬大師:「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某甲西來意。」馬師云:「我今日勞倦,不能為汝說,問取智藏去!」師著語云錯。僧問智藏,藏云:「我今日頭痛,不能為汝說,問取海兄去!」僧問海,海云:「我到這裡卻不會。」僧舉似馬大師,馬師云:「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道一嗣南嶽懷讓禪師法,住江西,法人滿天下,也就是西天二十七祖預示的「馬駒踏殺天下人」的人物。「西來意」,是禪宗最重要的公案,其開端始於馬祖。這個問意,來自達摩大師答梁武帝的「廓然無聖」。因為「廓然無聖」,不但否絕一切相對的知識,抽象的概念,更把世間一切議論、開示、說法都否絕掉,而顯出超凡入聖自證自悟真境界。然而,達摩西來究竟帶來些什麼?就請馬大師指示。既曰「離四句,絕百非」,是無言無說。在無言無說當中又從何說起呢?於是所得的答語:一個推「勞倦」,一個推「頭痛」,一個推「不會」,把「西來意」愈推愈莫名其妙,致後來祖師關於「西來意」問答,無慮數百次反覆的商量,也就是種因在此。要從理論上說明「西來意」,畢竟是不可能的,何況又是「離四句,絕百非」,又從哪兒說明祖師「西來意」?可是從「勞倦」、「頭痛」、「不會」上,卻把祖師「西來意」赤裸裸地完全顯露出來。

因為禪的根本法,是法住法位,有佛不增,無佛不減,永恆地存在著,是離開言說相,是絕思絕慮活動在吾人眼前。等於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曰:「柳綠花紅。」因為一切法,法住法位,又如何道出「柳是綠」、「花是紅」的本來面目呢?因此,馬大師說:「藏頭白,海頭黑。」無異說:鷺是白的,鳥是黑的,青是青的,紅是紅的,不用理論分別「離四句,絕百非」的言詮,只以「藏頭白,海頭黑」,顯出會與不會自證內生命,絕對的本來面目,冷暖自知的「祖師意」。是故禪的根本法,非是妄心言說所顯之境。

百丈懷海禪師,嗣馬祖法,住百丈大雄山。百丈開示學人,也採用馬祖:「離四句,絕百非,如何說禪?」百丈一日問侍者溈山:「併卻咽喉唇吻,作麼生道?」山云:「卻請和尚道。」丈云:「我不辭向汝道,恐已後喪我兒孫。」(《碧巖錄》第七十則)

這個問意,很明顯的,這與「離四句,絕百非,如何說禪?」其意義相同。百丈問溈山:「閉卻咽喉唇吻如何說禪?」禪,既屬絕思絕慮,言語道斷,而百丈卻要溈山超出言語思路道出禪的真實相,哪知溈山卻用逆襲的方法:「若依語言可以道出禪的真面目,那麼,就請和尚道罷!我是沒有辦法的。」這實出乎百丈意外的襲擊!但百丈也很坦然的道:「我向汝道未嘗不可,可是一說出來,將來恐怕要絕了嗣我法的子孫。」這等於說,要以言語指示給人,那便是一種學說,是一種妄想,不是教外別傳。別傳之法,是直覺的妙悟,是絕思絕慮的根本法。若依言語相傳,不但落於知見,並要斷絕眾生的慧命。由此得知,五祖之所以未將大法傳給神秀,六祖之所以要訶斥神會,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他兩人未能「見性」。所以禪不在言說之間,而重在「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