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小止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7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091

ISBN:9789575984458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55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正修行第六】

↑TOP
修止觀有兩種,一種是坐中修,一種是歷緣對境修。坐中修就是我們靜坐修的方法;歷緣對境修是日常生活中接觸外境,偏重觀的修法。

一、坐中修止觀

坐,是修禪定一個最好的姿勢。當然工夫用得好的不一定要坐才能得到定,我們做運動、經行、拜佛都是在配合坐中修。實際上,這也是修定的方法,工夫用得好,在跑香、拜佛時都可攝心入定。有些修禪的人,在跑香時,一入定、疑情一起可能便當下開悟,所以這種工夫並非只限於坐。但是對於一般人,尤其是初學者,坐是最好的姿勢。站著入定,心細時不能支持根身,很容易倒下。所以四威儀中,坐最穩定,有一種穩重的感覺。修行時要先使身體踏實,心才易落實下來。坐中修分五種:

(一)對治初心麁亂修止觀:那是開始時,怎樣對治粗心修止觀。這裡分作止和觀。在修的過程中,止、觀兩者可互相運用。可是這對於初學者不見效,因為他們還不能很好運用止或觀的方法,也不大知道什麼時候用止或觀較適合。所以對於初學,最好硬性規定他用止的方法,雖然可能不大適合他,但也會漸漸用上工夫,因為工夫用得久,生疏也會變純熟。在修行上,有時是要固執堅持下去,這樣才不會有所旁騖而分心。
這裡教了三種對治初心的方法:

1.繫緣守境止:我們前面已說過了,重要的是把心安住在身體中央,前面的某一部分,這是穩定心的方法。這裡沒有提到數息的方法,只在對治觀裡提到數息觀。其實《六妙門》裡,一入門的方法便是數息,然後隨息、止、觀。這是一般的次序,雖然並非一定如此。有一些人,用功一下子便止了,或是一開始便隨息。這數息的方法非常適合於現在一般人,現在所接觸的外境與以前完全不同,以前的人生活簡單,任何法門都容易用上工夫,不像現在外境刺激多,雜念也多,大家都是掉舉心重(我們說散亂心,在唯識學裡稱掉舉心,因為散亂心是近於精神錯亂之類)。數息對治掉舉心最好,所以現代人用數息非常適合。

2.制心止:這是念頭生起時,馬上克制它,不讓它生起。這種強制的方法,有時並不大好用,因為每次妄念生起,便要壓制下去,而妄念是不斷生起的,這樣變成只是在跟妄念纏鬥。生活單純的人,妄念也少,壓制還可以,可是現代人的妄念那麼強,愈壓制就愈強,用不上力。

用數息觀的,只用觀,不去理它。看著念頭動,明覺心要提起來,自己不受轉動。這明覺的心是數息到很微細時,自己可以察覺到的。雖然妄念還是有,我們便把心定止在這明覺的境界。妄念動時便看著它而心不隨著轉,就如站在街頭看著各種各樣的行人而自己不牽涉在內。對於佛法有研究、有修禪定工夫的人,這顆明覺的心會常保住。自己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也知道自己在動什麼念頭,這覺照的力量雖不很強,可是往往在重要的時刻,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犯錯的機會就會比較少。

如果能夠清楚的看到妄念一個一個的過去而不隨妄念轉,過了一段時期,這些妄念自然會減少,那明覺的心也漸漸轉細,只剩下一個很微細的念頭存在,它只是一種清楚的意念,這種意念便是定境了。這樣妄念的消失是自然的,是用不去理它的態度,而不是壓制的方法,數息和觀照都是讓妄念自己消失的方法。

3.體真止:這實際是一種觀的方法。「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
這三種方法都能使妄念心息,所以叫作止。觀照每一個念頭都是因緣所生,沒有自性,是空、無我,所以便不執取,妄念便自然消失。真正的止是數息、隨息和繫緣止。在止的過程中也有觀照,但是止的分量還是比較重,而且所用的工夫多是在使妄念心息,因此便通稱止了。在修止時是很容易進入觀的,例如隨息時如果把注意力轉移到觀出入息的長短,那都是觀照的工夫了。

(二)對治心沉浮病修止觀:這種對治的方法剛好跟心的動向相反。心浮躁時要讓它沉下,心昏沉時要提起來,這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如靜坐間覺得冷時,便觀想一股熱氣被我們吸進去,與體內的冷氣沖和。如坐時覺得悶熱,便觀想冷氣,這是同樣道理的對治方法。


(三)隨便宜修止觀:即隨著自己本身的需要修止觀。這是對於修行已有一段時間、一定的程度,而對修行的方法都有一定認識的人而言。坐禪時,如果用止的方法,心不能定下來,便用觀。用觀的方法心不能定下,便用止。如果止能使心靜下來就繼續用止。如果觀能發揮它的效用,便不要改變這方法。這是止和觀互相調和,使心穩定。因為在修禪定中,除非是很好的定境,不然的話,上了路的修定工夫也會有退轉或起波動的。所以要用各種方法來調和,有時候是需要幾個方法相續用了才能定下來。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從 1.初心、 2.浮沉、 3.便宜到 4.細心,都有著一定的程序。初心是對一般初學,心還沒有著落的對治法。開始修學時,妄念多,心力不強,不容易發現妄念。用功下去時,妄念好像特別多,其實那是平時沒有察覺到——就像睡熟了,家裡進了賊也不知道,一醒來才發現家裡有賊。用功多了就發現妄念了,而妄念漸漸減少時,你稍微用功,就似乎會有昏沉的現象。有時並非睡眠不足,只是心稍微細,那昏沉現象便來了。這是心往下沉,此時就要把心提起來。這階段過去了,那顆心有時穩,有時不穩,這要隨便宜。這過去後,心慢慢止於定心,那是一個很微細的念頭,輕輕在動,便是定境或一心。在這境界上讓心這樣定下來,定力很強,其他工夫也容易用上去,可是修學止觀的覺得這還不夠,必須從這裡更進一步。

「所謂行者先用止觀對破麁亂,亂心既息,即得入定,定心細故,覺身空寂,受於快樂。」這是定中一種喜悅,整個身心非常輕安,有時感覺到沒有身體的存在,只有輕快的感受充塞整個心,這是定中的細心。

「或利便心發,能以細心取於偏邪之理。若不知定心止息虛誑,必生貪著。」那時會起某種作用,會令你的細心執取某些偏邪的道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得到定後,還會走入邪道。因為他定中感受的境界很親切,他認為那肯定是對的,其實很多是幻覺來的。所以沒有佛法的正見,修定可能出問題,那些修學佛法以神通力入門的最後都會變偏邪。因為佛法要的是慧眼、法眼,他如沒有正見,只求感應,有了天眼能夠看到別人所看不見的,而不知天眼看到的也還是緣起和合的事相,並不是真的,所以佛法的正見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不但定境裡看到的是假的,即使我們現在所認識的一切也不是真實,是本性空的。有些人入定時會聽到聲音,聽到說法的聲音就信以為真。實際上,有些有鬼通的神鬼,在你入定時知道你動了不正的念頭,他便與你相應了。若你一開始相信他,以後你就變成他的工具了。這種以為自己真的聽到、看到的人,自我意識是很強的,所以修禪也不是完全不要文字,文字般若還是很重要,我們可借用來印證自己的境界。如太虛大師,他讀經時攝心入定,在定中有不同的感覺,出定後,他再讀那部經,他的心境完全不一樣,那部經與他完全相應,就好像是從他內心中流露出來的。所以修行人還是要看經,所謂不立文字是當時佛法已普及化,城市中婦孺皆知佛法,而現在社會不同,不能再走「不用文字」的修學路線了。
只要有正見,任何法門都能被佛法淨化,因為佛法的涵容性是很大的。最重要是有佛法的慧解,而用什麼方法並不是絕對,只要不是惡法,目的只是為了啟發內心的慧見。雖然方法不同,可是理論相同,還是能啟發慧見的。修定時本身的正見如培養得好,平時多聞熏習,正見的觀念便很強烈,正念的力量也很強。所以處於定境時,正見才會顯發,起觀想時才不致於引發邪見邪知。能夠引發正見,便是開發智慧了。

定境是虛、是誑,定境也是修行的一種緣起和合的現象。唯識學說心有八個心王,心的作用叫心所法。唯識學把心分得那麼細,是因為心的感受是很多作用在那裡發生,我們才會認識那境遇,多麼簡單的作用都是靠緣起和合而有的,沒有一個主體。這樣認識了心的作用,就知道心是虛妄的,便不生貪著。因為只有以為是真實的,才會起貪著;不貪,愛、見兩種煩惱也不會起了,這便是處於定境而不貪於定境。那些愈修定自我意識愈強的人,便是執著那定中的一境是我,因為這一境能保持很久而沒有轉變,他便誤認為是永恆不變的主體。如修到非想非非想定的人,能住於定中八萬四千劫這麼久的時間,這看似不改變,但並非永恆。當定境慢慢消失時,其他的業報就湧現了,他又不知要掉到哪裡去了。在這種細心裡,修道的人很容易走入唯心思想,所以要有能力看出它的假相而不執著,這才是止。

修止時,雖不執著,但是愛心和煩惱還是沒有停止,這時應當修觀,觀定中的細心。以因緣生滅法來觀,便看出定心的不永恆、不存在,是假合現象,本性空,這便不執著定見。不執著定見,愛見煩惱便自然消失。這種慧觀必須先有正念,所以八正道裡先有正念才有正定,沒有正念,那所得到的定不是邪定便只是普通的定。正定必須依於正念,也就是說正念必須永遠保持,這樣所入的定便不會離開佛法,這種定境是沒有違背佛法的。
在止這個階段時,心很微細,而層次要比一般高,正見便顯出它的重要和微妙的作用。在這時,稍微有點偏差便會走入邪定;所以,世間因果的正見必須先培養起來。要有很強的道德觀念,要瞭解佛法的四聖諦和十二因緣的見解,讓這些深深地灌輸在內心裡,進一步去修大乘佛教的「一切法,本性空」,這些意念便會很深。在微細的定中,它便會發生很有利的效用,而且不會被任何一種邪見所左右。因為我們時常會起惡念和煩惱,它一起來,便可覺察到是非正見而捨棄。不執著定境,用正念維持定境,所以到了一心時,還要把一心的境界捨掉,達到無心的境界。
我們要斷煩惱,要破我執,便得把我執先凝聚起來。譬如要打破水是不可能的,只有先把水凝固成冰才能一鎚將它擊破。我們的我執是很散的,要破掉它,唯有先凝成一塊,才能一鎚便把煩惱打破了。所以修定的人要破這關時,會有爆炸的感覺,在一心時,自我意識特別強也是這個原因。唯有佛法正見的力量能夠將煩惱打破,所以定中要起觀。

(五)均齊定慧修止觀:一般人修行開始時都會有偏重,但是在最後一定會把它平衡起來,這才是完整的修行。如果走偏差便不好,如只修止沒有觀,這便是有定無慧,住於定中容易走偏邪,只是癡定,不能斷煩惱。只有慧沒有定,那只是動亂的慧,一種世間的慧解,不是真正的慧,也不能斷煩惱。舉個比喻:如只是定沒有慧,就像一間屋子沒有點燈,這間屋子雖然很穩固,但是裡面是黑暗的;如有慧無定,就如在屋子外的燭光,風一吹來便浮動,要照亮東西,力量也不強;定慧均修,便是屋子裡有燭光,不受風的干擾,才能夠發出真正的作用。

開始修學定慧,當然不能融合在一起,而是修定時重於止息煩惱妄念,此外平時也多閱讀經論,培養慧解,這是定慧分開來修。慧解與定境個別慢慢地加深時,也同時把他們拉攏,直到能夠定中起觀,也能在觀中有定。在閱讀經典時也會止下來,太虛大師便是如此開悟的,那便是定慧融合在一起了。印順導師亦如此,他從來不跟人說修行,但是看他讀經作筆記那種精密的程度,筆記作好了便是一本書的完成,可見他是用定慧來看經書的,他是靠慧解的力量使得定境很強,用定力來看書,才能有如此深密的慧解。他的著作,有時引用經典的一兩句,卻已代表了全文的主旨,可見他對經典的深刻體會。
坐中修是要與日常生活配合,而在坐中要修禪定,在定中要起觀照。平常的正見要與心相應,時時保持正念,觀照的工夫才會生起來,這便是定慧雙修了。

二、歷緣對境修止觀

歷緣是指行住坐臥,作作和言語。對境是對外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加起來有十二種事。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方法,這裡舉其中的行做例子,其餘都相同。

譬如行時想,我現在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是被煩惱驅使去做?還是為眾生而做?如果是善心的驅使,還要深一層觀想,明瞭行心和行中一切法皆不可得,那妄念心便息。這樣我們便不會受妄心指使去做事,就叫做修止。
「云何行中修觀?應作是念︰『由心動身,故有進趣,名之為行。因此行故,則有一切煩惱善惡等法。』即當反觀行心,不見相貌。當知行者及行中一切法畢竟空寂,是名『修觀』。」這是平日生活中都要起觀想,觀想我們所做的一切本性是空。我們做每一件事時,都要有明覺的觀照力量,知道做這事是否利益眾生,而在做這事時,我們內心所想的一切是一種空的現象。一切法包括我們本身都是空,那是要觀想到三輪體空。以布施來說,布施的人、所施之物、受施的人,本性皆空。諸法本性畢竟空寂,但是因緣和合了,現象仍存在,雖然還是在生活,只是不被煩惱所驅使,不被境所轉。

這是行住坐臥的修法,時時都要保持正念,起觀照的工夫。有修慧解的人,在待人處事上都有觀照的工夫,至少內心明覺,在做任何事時,都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什麼,自己在做什麼事情,這是最基本的要點。如果能夠維持這種正念,在慧觀和定力加深時,觀照同時觀它本性空,便是修止觀了。所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在還沒有照見五蘊皆空時,至少要照見五蘊的存在,然後才深入觀照它的本性。所以平日一定要提起明覺的心,而我們有許多訓練,都是訓練你們動中修止觀的方法。
這種觀照工夫是跟禪定相應的,禪定的工夫強,內心常處於穩定的狀態,這樣起觀想力量才大。十二種事都是我們日常中會遇到並且會去做的種種事,都得利用於修行。這樣修行的心才沒有間斷,這歷緣對境修配合於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