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小止觀講記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14.8x21 cm / 平裝 / 27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091

ISBN:9789575984458

定價:NT$300

會員價:NT$255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前 言】

↑TOP
每項修行都不能離開理論,理論與實踐缺一即不是正常道,不符合佛法的要求。因此,在所有密集性的修行課程裡(佛七或禪七),都必須有一些開示。主要是讓參加者從理解上去掌握修行的正確觀念,以便達到最大的修學目標與功效。理論是修行的基礎,但在真正用功時,就僅是專心一致先用功而已。

歷屆的靜七,我們都很重視開示這部分。在禪堂的開示,往往只針對修學者當時用功情形所需而說,是比較沒系統的。

第三屆靜七開示之重點,仍以有嚴密組織的《小止觀》為主。當然我們並沒有忽略其他的修行工夫,只是稍著重於「止觀」的部分,以讓行者能往更高層次去淨化與提昇。我在第一屆靜七的開示中,也以《小止觀》為主,後來筆記也出版了,即《小止觀講要》。此書所談多著重前面的部分,即修行前應作好的準備工夫,以便減少修行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障礙或問題。

有幾項重要的觀念,我在每屆靜七都會提醒參加者。雖然每一屆都有一些舊學生,但同時也會有一些新的學生,所以複習這些要點,還是有它的重要性。但也希望所開示的內容在層次上能不斷地提高,讓有心學習的人能更全面的認識,並能更穩健的進步。這幾點便是:

一、工夫要緊,心情要鬆

一般人在這兩方面都調得不好,不是工夫緊,心情也緊,便是心情鬆,工夫也鬆。很多人往往在打坐時緊鎖著眉頭,似乎有很嚴重的事情將要發生在他身上那樣。也有人以為修行是短時間內即能見效的事,或者抱著有所求、有所得的心態,希望能看到光、種種瑞相,或聽到不平常的聲音。這樣用心的人,保證他連平常的工夫都用不上去,堅持不了幾天就想回去了。

心情緊,工夫也緊的人,給自己增添許多不必要的壓力,即使表現得再精進,工夫亦還是不會很上力的。另一種人則進禪堂來打妄想或抱持著度假偷閒的態度,迷迷糊糊地來、不清不楚地回去。用功時的正確態度,便是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在修行的方法上。

(一) 調和

工夫的應用,不外在調身、調息、調心上作有程序的調適,這些多在禪堂裡講,以便修者從理解去實際應用,進一步去克服打坐時所面對的問題。從落實安穩的禪定工夫,再作開發智慧的觀想,方能相輔相成地圓滿「定慧」的功德,完成「止觀」的要義。

1.調身

調身是打坐前的工夫,有輔助長遠修行的作用,調息和調心則是同時應用的。在南傳佛教的靜坐指導裡,往往只要修者坐得舒適即可,有「先接引後調整」的用心。然而,我們不妨一開始便重視或養成正確的習慣,以便常久的應用,免去再做糾正的時間。中國佛教的「止觀」法門裡,一直都很重視調身的方法,智者大師也對此部分做了相當有系統的指導。

基本上,先從下半身的腿部調起,再調上半身,但並非每次都如此。工夫漸漸用上的人,一盤起腿後,各方面的姿態就自然跟著調好。

首先,「結跏趺坐」。坐式有雙盤(全跏趺)或單盤(半跏趺)。接著「挺腰含胸」,手部稍往前,讓胸部含成自然的空間。「手結定印」,安於適當的平衡上,左手疊放在右手上,通常有「以靜制動」的象徵。我們所看到的佛像都是右手疊放在左手上的,這象徵佛陀從定中出來,作弘法利生的工作。

在雙手結印的兩拇指相觸的地方,有警覺、平衡、安全的功效,兩拇指相觸與手形成一個圓形的循環圈,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有調氣的作用,在佛教則是圓滿之義。挺腰時,「雙肩平垂」,不要緊而要完全放鬆,即不會感覺往上吊的輕或往下沉的重。「下巴內收」,背部的脊椎骨就能形成一直線,順暢氣息和血液循環,有助生理衛生。

「舌頭上抵」,是最佳的安放法,口水流出時又有潤喉的作用。這樣又形成身體上的另一個循環︰即氣由丹田往下,經過下陰,從脊椎骨往上,到頂部後往下碰觸舌,再回到丹田去,便是一個循環。

最後便是「眼簾下垂」內視。眼睛若關閉,在昏暗處容易昏沉,眼睜卻有四處張望、分散集中力的影響,導致眼皮緊張、疲倦和容易執取所看到的事物(所以我們往往選擇面壁而坐)。放鬆眼部的神經,自然垂下,在昏暗處可稍加張開。

2.調息

我們平時的呼吸,並不很粗也不很細,除非在身體操作或運動,心理緊張或恐懼等過後,不然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存在。我們就以自己平時的呼吸去數息,不刻意去調動或控制它的細長快慢,讓它自然。在用功的過程中,從粗漸細,呼吸的快或慢都是可能出現的現象。

我們所用的數息法,原本就配合身體活動的一部分,若再專注於此訓練下去,對修「止觀」便會有極大的方便。因為若一開始就用觀照的方法,便是把念頭往散中去捉,心是不易安頓的。有時我們也可應用呼吸去念佛,但在禪堂用功時,我們並不用這方法。念佛本是一種很好的修持法門,然念佛有功德,所以一般用功者在需要捨下時,往往會捨不得。而數息法則較容易,因為所數的數目字是屬於無記性或中性的,我們不能規定它們的善惡作用。

開始時,我們會覺得捉緊所數的數目字是很重要的,而且可以對治雜念或妄念。其實,數息也是種妄念,但屬於較微細的。在用功時,我們並不需要與雜念或妄念對抗,你愈對抗它,它愈熾盛。因為刻意要把任何妄念趕走的那個念頭,本身就是一種妄念。我們僅需把心力集中在數息的方法上,不斷地調和它,妄念的力量自然逐漸趨弱。比如我有十個人手,這十個人不聽從指揮而各自做自己的事,我便很難控制了;但我可以先控制一個,漸漸地便能控制兩個、三個……十個,他們就不再為所欲為了。

這便是先讓正念不斷地加強,捉緊主要的數息法專注下去,那些散亂的念頭自然漸漸失去發揮的力量。當工夫繼續加深時,我們將會發現數息的念頭亦變得很粗,感覺負擔或累贅而想放掉它。這時要拋開無記性的數目字便比放下念佛的念頭容易得多了,因為一般念佛觀佛皆有向上向善的方法,我們極容易執取它的莊嚴相好及種種功德,形成另一種雜念。而數息的方法卻不強烈決定我們放下的趨向。

隨順我們呼吸的念頭,應用久了,也容易造成一種慣性。比如有人可以從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卻又可以一邊與他人聊天或咒罵他人。數息時,雖一到十能數而不中斷,但仍感覺有很多妄念在活躍,這時便得注意了!因為所用的數息法已成為機械化或妄念的一部分,可別以為是自己的工夫用得好。這時,我們可以做倒數(十、九、八……)或跳數(二、四、六……)去打破這個慣性,然後再回復原本的方法。等到工夫又用得密時,若還有許多雜念在數息的旁邊越過,調整的步驟又很必要了,直到打破慣性為止。

3.調心

其實,在數息的同時也已是不斷在調和心念了。這是最基本的工夫,卻有延續的力量。用功時,心情要放鬆,因為緊張亦是一種妄念。當然偶爾給予自己加些督促還是需要的,但不是太強的壓力,不然只會造成更散漫,使工夫更不容易提起來。心情放鬆並不等於放逸,而是在輕鬆活潑的同時,工夫依然上路,不會鬆懈得產生「掉」的感覺,也沒有很強的壓力緊逼著自己用功,而是工夫與心念相應。呼吸數得密,心念順暢且清楚。

(二)持戒清淨

靜坐的先前準備,我們多注重在「定」的部分。實際上,「定」對一切修行有著連貫的作用,在「具緣」的第一部分便談到「持戒清淨」是修習「正定」所應具備的條件。觀念要正確是種正見,戒行要清淨便是一種戒學,兩者之間皆有相互增上的力量。透過「定」可以淨化戒行,以「正見」的引導可做種種開發智慧的觀想,連貫三學(戒、定、慧)且圓滿成就三學的行持。

二、目標清晰,動機純正

修行就是在鍛鍊我們的身心,最終的目標不外乎為開發智慧,了脫生死而修。此等目標並非現世今生的理想。有了遠大的目標,便不會為眼前的安樂與成就而自滿或停留。即使途中碰到再大的障礙,我們都會堅持到底,並覺得更有意義。

不要僅為了身體健康而來,這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雖然這本是修學靜坐必有的效果。然而,有了純正的目標後,在真正用功時,還得放下修前的一切目標與動機,只是老老實實、單純地僅為用功而用功。盡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好勝也不求表現,更不因為自己趕不上而自卑。用心純正的人,自然與「定慧」相應,淨化一切行持。

三、按部就班,不急不緩

修行時,大家都有各自的因緣與善根,不要急著以他人的程度或反應來衡量自己。不抱持比賽的心態,也不要自卑而鬆懈下來,放棄可能提昇的機緣,做出對彼此都不負責任的事。應衡量自己當下的心力與程度去用功,放鬆但認真;平平穩穩地去見去證,因緣具足了,自然「水到渠成」。

四、守護根門,明覺外緣

即收攝好我們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不讓它隨外在的刺激而轉移。我們這裡的重點是放在我們所用功的環境及與人接觸時,如何去守好自己的根門。修行是不能離開外境的,因為我們心念的部分活動,是依於五根對外境而產生,所以修行的前後都必須守好我們的五根。

在靜七的過程裡,都會搭配一些調和的運動、打掃和休息的時間。因此,在做按摩運動時應把注意力收攝在手掌心,心隨觸覺而專注;在做瑜伽運動時就集中在每個運動的動作上,對其餘的動作也應有一份明覺,才不致把心念散掉。一般來說,平常最大的干擾,應是各式各樣的聲音,我們必須讓自己不受它們的干擾。

修行時對這些基本概念或原則要清晰,然後實際應用在每個生活片段上,這對修「止觀」將會有很大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