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9期:走路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生命的園丁】黃盛璘︰當植物的助手,撫慰每顆心

↑TOP
她曾是工作狂,
為了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耗神用腦。
與花草為伍後,
她發現「心要比腦大」,用心,才能看到眾生。

■ 張靜慧

走進象山農場,乍看覺得植物種得有點「亂」,好像不怎麼美,然而大自然的療癒力卻蘊藏其中。

農場主人、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不疾不徐地解釋,愈接近大自然的原貌,療癒的力量愈強,所以農場並沒有刻意做景觀設計,不是乾乾淨淨、經過規畫的公園,而是將植物混種,就像真正的大自然,多樣植物並存。

兩年前的夏天,黃盛璘親自體驗了這片土地的力量。當時新冠肺炎疫情緊繃,臺灣進入三級警戒,整個社會像是按下了暫停鍵,實體活動全部取消,她原本滿檔的行程瞬間變成空白。

一開始她還有點竊喜,因為平常實在太忙了,現在終於有完整的時間。誰知疫情擴大,一時看不到盡頭,竟休息那麼久,心情難免有些起伏。

「還好有這塊地。」她慶幸。那時天氣正熱,她每天六點多出門,來到象山農場「上班」,「以前覺得是我在照顧這塊園子,但是那段時間,很強烈地感覺到是這塊土地在照顧我。」她語音輕柔地回憶。

除草、澆水,或者只是單純看著眼前這片綠意,感受它們的生命力,一個人和一片土地度過大半天,心也安定下來了。

植物施展魔法,撫平創傷

疫情是危機也是轉機。一兩個月後,黃盛璘聽社工朋友說,因為三級警戒,民眾都在家上班上課,一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摩擦甚至家暴案件卻也變多了。這刺激她開始思考,社會瀰漫恐慌、焦慮的氣氛,這時最需要藉親近大自然來釋放壓力,可是又不宜出門,怎麼辦?

後來她和夥伴開發出線上課程,教大家如何將綠元素運用到日常生活,藉著身體勞動、接觸植物,轉移對疫情或家人的注意力,安心度日。

多年前黃盛璘就領略了植物的「魔法」。當時她剛從美國學習園藝治療回國,有位朋友因家人自殺而自責不已,情緒低落,自我封閉,她便邀朋友去山上的農地「草盛園」走走,一路上,朋友不斷流淚。

她請朋友協助除草、播種,朋友播完一袋種子,又來要一袋,一直工作到天快黑。下山時,朋友說:「我覺得我可以走出來了。」

「我跟朋友都覺得很神奇。」她想,應該是自然環境本來就讓人放鬆,加上播種給人「把希望種下去」的感覺,因此撫平了朋友心中的創傷。

醫師用藥物、手術替病人治療疾病,心理師用語言讓個案抒發心事,然而園藝治療師兩者都不是,「我們的角色是搭起人與植物的橋樑,運用植物的生命力,喚醒或重建人的生命力,自我肯定,然後用自己的力量去面對問題。在這過程中,園藝治療師能做的就是陪伴。」

以花草道謝、道愛

很多人被植物的魔法棒一點,變得不一樣了,最明顯的是長輩。黃盛璘說,老人家常覺得自己沒用,園藝治療利用有生命的植物當媒介,「讓長輩感到有責任照顧另一個生命,就會肯定自己存在的價值。當他們看到自己種的植物發芽、長大、開花、結果,興奮得就像個孩子。」

植物也常常喚起長輩的記憶,比如兒時在鄉下種過的菜、自己愛吃或不愛吃的菜、哪種植物可當藥用、家裡種過哪些花……,回憶湧現,可以滔滔不絕講上好一會兒。

她也希望用園藝治療幫助身心障礙者。比如思覺失調症患者有點活在自己的世界,她就帶他們走到戶外種植物;辦園藝治療研討會時,她也協助學員爭取擺攤販售自製產品,讓他們有機會與人互動,透過工作證明自己可以參與社會。

住進安寧病房、生命走向終點的人,黃盛璘帶著他們插花,或做花束及卡片,向家人及照顧者表達感謝。「重點在幫他們做生命回顧,向身邊的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尤其是男性病人,平時很少表露感情,正好藉這個機會,以植物為媒介表達情意,不留遺憾。

用熟悉的植物解鄉愁

隨著社會改變,近年學員中也有外籍配偶和移工,在異鄉生活,有許多不適應,心中苦悶難以抒發,黃盛璘也希望用土地的力量「接」住這群人。

她發現,外籍配偶的壓力好大,「只要孩子的教養出現問題,媽媽第一個受到責備。」她們有時來臺灣不久,人生地不熟,缺乏幫手和資源,更無處訴苦,藉著園藝治療小團體課程,一邊照顧花花草草,一邊聊天,交流生活或育兒經驗,壓力得到了出口。

象山農場種植了香蘭、薑黃、檸檬香茅等東南亞常見植物,「外籍配偶及移工看到它們,就像看到家人一樣開心。」

黃盛璘曾是出版社編輯,每天字斟句酌,「常咬緊牙關,用意志力在工作。」她形容。中年轉行成為園藝治療師,她發現跟當編輯相反,要減少用腦,「但是心必須整個打開,才能看到不同族群的需求與困難,同時也看到他們的能力。」比如坐輪椅的朋友無法站立、彎腰或蹲下,設計花台或菜圃時就必須架高,而不是接近地面,這樣他們坐在輪椅就看得到、聞得到、觸摸得到,更願意參與活動。

大學時讀藥學系,黃盛璘現在的「處方」卻不是藥物,而是花草、泥土,不但幫她走出中年危機,更幫許多人放鬆、安定身心。「真正的治療師是植物,我只是助手。」她笑盈盈地說。

--
【採訪後記】面對大自然,不再「要求」

每到夏末秋初,我跟媽媽生活中的樂趣就是等待孤挺花開花。從冒出花苞、抽高、含苞待放、花瓣漸漸打開、四朵花齊開、盛開,再慢慢凋謝、枯萎,一年的養精蓄銳,只為一次淋漓盡致地綻放,我們細細觀賞、感受它的生命力。

不過我認識的植物實在有限,走進象山農場,連連張冠李戴,我以為是左手香,其實是麝香木和毛喉鞘蕊花。

黃老師曾是編輯,工作時必須大量用腦且要求細節,把這樣的習性帶進生活,不免造成自己和他人的壓力。從事園藝治療後,她變得柔和寬容,因為面對大自然或者有不同困難的學員,不是「要求」就能看到結果。看來仍舊在從事耗腦文字工作的我,也需要土地的療癒了。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