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9期:走路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人生座談會】放下的勇氣——賴允亮、張寶方、張靜慧對談

↑TOP
生病、臨命終時,是人生最大的考驗,尤其身處高齡化社會,如何病得健康、圓滿善終,是許多人關切的議題,「臺灣安寧之父」賴允亮與《放下的勇氣》作者張寶方、撰述張靜慧,對談面對生死、放下執著,從善終學會善生。

▍活動名稱:好好生活、好好生病、好好相伴、好好告別座談會
▍與談人:賴允亮教授(馬偕醫院安寧療護教育中心、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
     張寶方居士(臺中榮總志工隊隊長、《放下的勇氣》作者)
     張靜慧居士(資深醫藥記者、《放下的勇氣》採訪撰文)
▍主持人:果賢法師(法鼓文化編輯總監)
▍記錄整理:《人生》雜誌編輯室
▍主辦單位:法鼓文化、法鼓山安和分院
▍地點:法鼓山安和分院
▍時間:2023年5月21日

果賢法師(以下稱主):在二十三歲的年紀,很多人可能還在讀大學,或者還在尋找人生目標,但是什麼因緣讓張寶方踏入安寧志工的行列?

張寶方(以下稱方):我二十三歲時也還懵懵懂懂的,就走入了家庭。結婚沒多久,我母親從檢查、確認肺腺癌末期,到往生約八個月。三個月後,我父親也因腦溢血過世。我嫁得比較遠,所以他們臨終時,我都不在身邊,自己覺得很愧疚、遺憾,這是我會加入安寧志工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是當時不懂醫療處置、臨終關懷,包括該對往生者講什麼,等我懂時為時已晚。因為這樣的懊悔,我花了十幾年才走出喪親的哀傷。

當時自己對癌症有很多的困惑,不管是費用或各方面醫療、照護等,我想要也需要知道,所以一路學習,而且我已經沒機會孝順父母,心想怎樣把這一份孝順再轉成更大的效益,把自己的生命發揮到極致。

主:聖嚴法師說過,受苦受難之後才能救苦救難,張寶方有三十幾年豐富的關懷經驗,記錄成《放下的勇氣》一書十分不容易,請本書的採訪撰文張靜慧分享成書的過程。

張靜慧(以下稱慧):2013年,在德貴學苑聽到寶方的演講,當時我覺得非常的震撼跟感動。二十三歲的年輕女性,她承受當新手媽媽的壓力,同時又要承受連續失去父母的衝擊跟悲傷,可是她轉換悲傷成為動力,走進我們最害怕、離死亡最接近的安寧病房。身為記者,聽到這樣的生命經驗,當下就發願,希望有機會可以訪問寶方,把她的生命經歷寫出來。

直到2020年,才有機會訪問她,好好聽她談生命故事,以及非常豐富的陪伴經驗。後來在果賢法師的支持與促成之下,每個月一篇,於《人生》雜誌上,把寶方陪伴跟照顧的經驗分享出來,兩年多後,經過法鼓文化的編輯,才有了這本《放下的勇氣》。整個過程讓我感到因緣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

智慧的陪伴,當個守望者

主:想要請教賴醫師在智慧的陪伴過程中,怎麼安定自己同時又能關懷、照顧別人?

賴允亮(以下稱賴):我稱醫療人員為「醫療守望者watchman」,像以前城樓的圍牆上有瞭望塔,都有守望者,當他看塵土飛揚,知道敵人來了;看到黑雲密布,知道暴風雨來了,遇到狀況要趕快告知城牆裡的人提前做準備。所以醫療人員沒有在第一線上把事情弄清楚,接下來的痛與苦就沒辦法解決。

我母親過世已經三十年了,那時我剛從國外學成回來,當時國內很少人專門做癌症研究,我是乳癌專業,對於自己的診斷非常有信心,之後還請了我的老師來臺為我母親做最好的治療,可是,就算我照顧得這麼好,但我媽還是走了。那時我很忙又要處理後事,日子就在忙碌中前進,但三十年後,看到我可愛的孫女,就想到我母親沒機會看到他們,那份心裡的哀傷,三十年後依然沒走出來。

安寧照護要做的是癒合(healing),不是傷痕撫平了、結疤了,而是要像船過水無痕,乘風破浪過去了,水就無痕,這才是癒合。我們希望能夠在教育上多著力,包括《放下的勇氣》書中提到的那些人,佛教稱為菩薩,基督教稱為天使,天使來到我們面前,他教給我們一些事情,我們要把這些事情傳出去。有位英國詩人說過:「天使的確來過,只是在他離開時,我們才知道!」這本書讓我很感動,因為都是天使的訊息,證實天使來過。守望人所做的努力,就是希望人間不要一苦再苦,希望整個城市都是安寧的。

主:賴教授提到每一個人都可當一個守望者,請靜慧分享書中關於陪伴,令人感動的篇章。

慧:當義工不只需要熱情,即使熱心想要幫助人,對方不一定會接受,所以還需要善巧與智慧。例如書中提到一位躁動的病人,他已經認不清楚身邊的人了,還會打人;還有一位病人因為口腔癌,氣味非常地刺鼻,一般人聞到會想奪門而出;當往生者沒有閉上眼睛,通常我們也都會很害怕……可是寶方身為義工不能奪門而出,她會用她的善巧、智慧,還有勇氣去面對各式的病人跟狀況。

因為我們都有機會去陪伴親友,不管是探視或者親自照顧,寶方的經驗會給大家很多有用的參考。

方:一開始接觸這幾位病人,我跟大家一樣是有恐懼的,例如味道,尤其是口腔癌病人的味道,如果沒有處理好,整個病房就會瀰漫肉腐化的味道。雖然自己害怕,在面對他們時,會先想方法,做善巧的應變。如果你臉上帶有恐懼或是嫌惡……其實病人都比你更敏感。

當病人譫妄、躁動時,一直想要打人,在這樣的氛圍裡,第一我會緊張,二是我怕被打到,三是家屬比我更緊張,這時候要怎麼攝受自己?當下我就用一點幽默的口氣跟家屬說:「你先保證不要打到我,你把他抓好。」我先深呼吸,然後接著去安撫家屬,最後再安撫病人。

還有肺癌病人會一直喘,愈喘就會愈緊張,大量冒冷汗,這時候我看他這麼難過,心裡也會跟著他緊張,如果在允許的範圍之內,我內心會先數息,接著握住他的手,然後慢慢地教他吐氣的方式,當他放鬆時,就不會感到好像要斷氣。

每一個經驗都是像教科書,但是想如何去協助他,當下不能有雜念,心裡要清清楚楚,而且專注力就在這位示現病苦的老師身上。

Compassion,與他一起苦

主:當臨命終時,宗教信仰如何對自己的生命有幫助?

賴:舉個例子,有天半夜十二點多,我接到電話,是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師(對患者的尊稱),他罹患肝癌,癌細胞都阻塞肝臟了,所以他全身既黃又癢。雖知他時間不多了,但希望讓他不那麼癢,當晚處理完發癢與出血問題後,值班醫師就走了。我把值班醫師叫回來,問他「有沒有五或十分鐘的時間」,我說「如果有時間,不要一直站著,就坐下來在床邊陪病人,詢問病人狀況,最後等他睡著了再離開」。

有時間站著講,就有時間坐下來,在病人旁邊陪伴,這是癒合的方法之一。陪伴(company)的字根源自拉丁語中的「com」,意為「一起、共同」。而安慰在拉丁文中是「consolari」,意思是「與孤單的人『在一起』」;誰在身邊誰盡量做到,這是立即癒合的一個要素或開始。乘風破浪,破過去以後等著它浪平,這就是癒合。

另一個字根為「com」、也是我們常用的字是「compassion」。Compassion,除了是慈悲、憐憫,當我們看見小孩子跌倒了,只是扶起來,但是媽媽會跟他一起苦,會心疼地安慰他。在宗教裡,Compassion會讓人具有與受苦的人一起苦的特質。

網路有一短片,內容是一個病人問基督徒醫師,死後去的天堂像什麼?那位醫生回答不知道,我們都沒死過,誰也不知道。影片中,當醫生和病人談話時,他聽到病房門有聲音,他一打開門,一隻狗就跳到他身上,他抱著狗跟病人說:「我雖然不知道天堂像什麼樣子,但是我知道天堂裡有我的主人,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所以宗教信仰有沒有幫助?換句話說,只要靈性獲得安適,就可以到這境界,宗教是到達平安的一條船。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