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9期:走路去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7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9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走路的人】釋通伽︰也是一種修行

↑TOP
到印度朝聖後,通伽法師走上四國遍路,
長程的走路,是洗心、磨心的儀式,
細細品味當下這一步的無常,
提醒自己少欲、簡樸地生活。

■ 釋通伽(璞德精舍住持)

九年前到印度朝禮佛陀的八大聖地,追隨佛陀的足跡,從菩提伽耶到鹿野苑、王舍城、毘舍離、拘尸那羅、舍衛城等地,每天都是一、兩百公里的車程,不禁心想:「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除了夏安居之外,每天都以一雙赤足來回往復這些城鎮村落,那是什麼樣的生活呢?佛陀為何不駐足於一個城鎮弘法,而要不斷地在人間遊行?」

當時很希望挪出一天在聖地單純地行走,但因配合團體行程緣故而作罷。不久後,因緣際會認識了日本四國的遍路文化,隨即安排了二十一天的徒步之旅,親身踏上遍路道,體驗漫長天數的行走,這才明白原來走路也是一種修行。

以走路為修行的傳統

四國遍路是日本傳承悠久的巡禮文化。日本自古就有以走路作為一種修行的傳統,十二世紀平安時代末期編纂的《今昔物語集》和《梁塵秘抄》皆提到僧侶沿著四國的「辺地」不斷來回行走的修行。「辺地」有偏遠地區或陸地邊緣的意涵,此處指的是四國的海岸線。

除了四國之外,「辺地修行」亦盛行於熊野地區的海岸。沿著「辺地」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來回往復的修行,結合了日本古老的海洋信仰,修行人會一面沿著海岸行走,一面觀想茫茫大海遠方的彼岸和淨土,亦有不少修行人期望在辺路中迎向生命的終點。

爾後仰慕空海大師之德行、相信空海大師會顯現不可思議神蹟的「大師入定留身信仰」在日本各地廣傳流行,於是四國的「辺地修行」從沿著海岸行腳的模式演變為與空海大師同行,參拜八十八所與空海大師相關的佛寺,祈求現世利益與消災解厄的「四國遍路」。

少欲知足,遍路者的第一堂課

「四國遍路」從第一番靈山寺開始,環繞四國一周,在第八十八番大窪寺結願,路程約一千四百多公里,全程徒步大約需要四十至五十天。途中有時走在深山小徑,有時沿著海岸沙灘,有時穿越村落巷陌,有時隱入人車喧嘩。在每天八至十小時單純走路的生活中,「少欲知足」是遍路者學習的第一堂課,也是不得不學習的一堂課。

走遍路時,所有行囊都必須全程背負,包括:換洗衣物、雨衣、水和食物等。記得第一次打包行李,對於路上各種可能發生的情境難以掌握,因此思考得特別仔細、準備得特別周全,如:衣服洗好後隔天可能不會乾,所以多準備一些衣服;登山鞋穿久了不透氣,可能會長水泡,所以多帶一雙涼鞋;手機拍照可能不理想,所以多帶一台類單眼相機……種種「可能」呈現的是內在焦慮,而這些焦慮就具體顯現在背包的重量上。

第一次走遍路,背包重達十二公斤多,尚未到機場就已氣喘噓噓;第一天上路,沉重的背包在肩膀勒下兩道紅痕,一碰就疼痛,第二天還是得繼續背著;第四天必須翻越三座山嶺到燒山寺,沉甸甸的背包壓得身子難受,每一步都是艱難地、緩慢地抬起和放下,彷彿太空漫步般。下山後路過郵局,我們就把多餘的用品、多餘的焦慮統統打包寄回去,步伐這才恢復輕快。從此以後,背包只裝生活必需品,就如古代雲水僧行腳四方,只帶隨身十八物,簡樸生活,不受物役,不為物累。

無常,遍路最深刻的體驗

「無常」是我在遍路時體驗最深刻的。

走路,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時刻──雙腳踩著土地,微風輕拂,陽光沐浴,翠綠山巒、蜿蜒海岸、花草樹木映入眼簾,一切顯得欣欣向榮;午後,天氣轉陰,烏雲密布,斗大的雨滴落在身上,讓全身感覺黏滯不適。這樣的變化時常在一天之內輪番出現,讓人深刻明瞭:「無常」就是自然的面貌。人類的心理傾向於相信永恆,對變化總是視而不見,直到微小積累而成巨大,才驚懾於突如其來的劇變。

在遍路生活中,大自然的變化天天在發生、時時在發生,讓人不得不接受這無常的事實。記得有一年冬天,我們走在深山裡的公路,成天下著雨,手套都濕了,雙手幾乎快要凍僵,雨水滲入雨衣,每當要套上那裡外都濕的雨衣,就像冬天淋冰水般痛徹骨髓。那天身體又冷又餓,心情彷彿跌至谷底,不停問自己:「為何要來走這一遭?」隔天起床,拉開窗簾見到漫天遍地的雪景,低迷的情緒立刻一掃而盡,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

最苦與最樂的情境緊密相連,這是無常。無常帶來傷痛,也帶來希望。

那天之後,每當遭遇困境,腦海就會浮現那又濕又冷又餓的情景,告訴自己:縱然是如此難受的一天,隔天依然重新歸零、重新開始!沒有一天是一樣的,困境不會永恆,它終究會轉變。

遍路上,單純地走路

遍路時,身體是主角,頭腦幾乎很少運作,這與日常生活是相反的。平日頭腦不斷規畫、衡量,就連吃飯、走路,也是讓身體自動運作,心思總在別處尋求更有趣、更有意義的事。在漫長的遍路生活中,無須花費太多腦筋,每天就是單純走路,平日轉不停的一顆心這才安定下來,回到肢體的動作、呼吸的出入,使得心與身同步一致,感受踏實的存在。

有趣的是,在這樣專注走路、沒想太多的狀況下,反而能想通一些事!之前撰寫碩士論文,曾經訪談四位遍路者的心路歷程,他們不約而同地表示:出發前他們都正面臨人生難題,不知如何面對、如何解決;踏上遍路道後,這些難題偶爾浮上心頭,但大部分時間都在處理眼前更迫切的食衣住行;走完遍路後,很奇妙地,他們自然而然曉得如何面對之前的難題,性格也變得樂觀、勇敢,正如其中一位遍路者所說:「畢竟都走完一千四百多公里路了,還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這樣的轉折看似微妙,但卻是許多遍路者共通的經驗。

我想許多人生難題不是靠逃避、對自己精神喊話、抑或不停思考就能解決,清空腦袋,專心走路,說不定更能找到解方!

徒步,洗心、磨心的儀式

有僧問法眼文益禪師:「十二時中,如何行履?」禪師回答:「步步踏著。」在這則公案中,僧用「行履」表示行住坐臥等一切行為進退,請教禪師:「生活中如何修行?」禪師則以「行履」的原意--「行走」,幽默地回答:「步步都要踏著」。

這巧妙的雙關語教導我們:在日常起居中,一切行為都要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依循著佛陀教誨,步步踏實;在行走中,則如日本俳句詩人種田山頭火所體會的「徒步禪」:前步忘卻、後步不思,一步、一步向前走,每一步都是無古今、無東西,一步即一切。

在長時間的徒步中,確實能體會拋下過去與未來,只在這當下一步一步往前走的心境,也因此長天數的徒步成了我每年固定的洗心、磨心的儀式。透過單純地走路,提醒自己少欲、簡樸地生活,讓心從糾結的情緒、瑣碎的事務中抽離,置身於變動不居的大自然,忘卻前步、不思後步,祇細細品味當下這一步的無常。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