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4期:工作好修行,修行好工作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4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電影不散場】朝聖之路:聖雅各——解脫之道,始於破除見思惑

↑TOP
父親湯姆走上西班牙聖雅各之路,
帶著兒子骨灰,替他走完這趟旅程。
路上碰到的人事物,撼動了湯姆的價值觀,
這是朝向內心、面對自己的重生之路。

■ 文/曾偉禎.圖/水元素文化傳媒提供

《朝聖之路:聖雅各》(The Way)改編自傑克希特旅行回憶錄《在路上:前往西班牙朝聖之路的現代散步》,編劇讓主角與三位配角因不欲人知的悲傷、空虛、疑惑、不滿足,而踏上這趟充滿挑戰的旅程。

朝聖之路:洗滌心靈之路

聖雅各之路,或稱聖地牙哥朝聖之路(西班牙語:El Camino de Santiago),最早被稱為原始之路(Camino Primitivo),後來,從歐洲各地來的朝聖者又陸續走出了法蘭西之路(Camino Francés)、北方之路(Camino del Norte)、銀之路(la Ruta de la Plata)、葡萄牙之路(Camino Portugués)、英國之路(Camino Inglés)等。

其中,以法蘭西之路(Camino Francés)最著名,自中世紀以來,吸引無數教徒前來瞻仰,是天主教三大朝聖地之一。成百上千的朝聖者從歐洲各地翻越庇里牛斯山抵達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城(Santiago de Compostela),朝聖之路的終點就在該區的主教堂,存放耶穌十二門徒之一「聖雅各」的遺骨。

西班牙朝聖之路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除了某些路段稍險峻,沿途風景秀麗。近年來,除了教徒之外,還吸引許多喜愛長程徒步的健行者,紛紛踏上朝聖之旅。這條八百多公里的步道,通常安排為一個多月至三個月的行程,旅者期待的不僅是體能的挑戰,也是意志的鍛鍊,並在汗流浹背的疲累中,洗滌心靈塵垢。

朝聖之旅:背包裡的煩惱

本片描述原來生活優渥,行醫之餘打打高爾夫的湯姆,在近老之年突然遭受喪子之痛。他在前往法國領取兒子骨灰時,突然感受召喚,決定帶著兒子骨灰「帶/代子完成」走完這條朝聖之路。其實,他心底把這趟旅途視作生命的救贖,期待弭平對親子疏離的歉疚。

原本冷漠的湯姆,途中遇上三位同行者。他們一開始因為年齡、生命經驗、文化背景的差異,彼此之間的互動顯得尷尬。來自阿姆斯特丹的祖斯特,想減肥穿回以前的禮服,參加親人的婚禮,其實是想建立信心,希望妻子能重新愛上他;來自加拿大的莎拉,表面上是為了戒菸,實際上卻想逃離前夫家暴及流產的痛苦經歷。還有一位是來自愛爾蘭的作家傑克,他希望能繼承偉大的文學傳統,但他渴望放下虛妄的自尊,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

每個人身上的背包裡,都是他們解決不了的煩惱。踏上長途「朝聖」之旅,真的能解決煩惱嗎?

煩惱之源:見思惑的糾纏

為什麼不論貧富、性別、社會階級、國籍職業,人們總在煩惱發生時,抱怨命運多舛?尋找解決的方法只能暫時緩解,不能究竟?

對此,佛法有一個重要的分析——原來凡夫都有見惑、思惑。「見惑」就是僵化的觀念,被看法的框框綁住,循環成「思惑」,形成我們深藏的慣性,也就是習氣(貪瞋癡)。若能覺察其存在,並看到「惑」的源頭,就容易從纏繞不清的「見思惑」中,脫離出來。

見惑的根本問題在於「我見」,也就是眾生把五陰十八界當作真實的我,當作不生不滅的我,因此執著而產生各種「我」的看法,但實相是「我」無法「恆常」存在、無法「單一」存在、並無法「主宰萬事萬物」。

佛法提供許多「解脫」煩惱的方法,例如「因緣觀」或「析空觀」,都是「破見思惑」的法門之一,能破除我們根深柢固的「我見」,明白一切都是眾緣和合才能產生。能破見思惑,正是體悟並實證佛法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重要關鍵。

正視問題:方有解決之道

大部分觀影者會認為《朝聖之旅》主要是提醒如何和自己「和解」,透過長途跋涉讓人沉澱心靈,從旅途中慢慢產生人我間的覺察;從各自的挫折中,回看己身的困境,並做選擇、調整。不過,解脫煩惱不只是要「接納自己」、「與自己對話」或「與自己和解」,因為還是把「我」擺在最重要的位置,這不能解決人我及世間的煩惱,可能衝突更甚。

以影片主角湯姆為例,「見惑」是他自己事業上的成功,讓他認為孩子也應該走上社會認可的成功之道。可是他已四十歲還在讀博士班的兒子丹尼爾,對生命有不同的想法,丹尼爾想中止學業,透過旅行與自己對話、看看世界,父子之間因此產生衝突。

本片編導的核心是丹尼爾對父親說的一句話:「(生命)並非選擇一種生活,而是活出自己的生活。」(We don't choose a life, Dad, we live one.)劇情安排讓我們看到主角「掙脫框架」的行動力,即無法割捨的父子情,讓湯姆有機會開啟重展人生的機會。這次的朝聖之旅,就是身為父親的湯姆逆向操作,來擺脫自己觀念框框的「見惑」,以及慣性思維與生活方式的「思惑」,開展生命的新篇章。

編導也用浪漫的手法推動故事,讓湯姆常在人群中看到兒子身影,而每一段路程,他都會撒下一些兒子的骨灰,代表到此一遊。三男一女來到終點,觀賞了聖雅各教堂的壯觀後,排隊蓋章領證,當認證管理員在蓋章前問:「你為什麼要踏上朝聖之旅?」四人發現,自己都答非所問,似乎屬於他們各自的問題,並未解決。

面對接受:開啟新旅程

原來設定目標不代表一定能達到預想的標的,因為若起始點沒有充分了解「自己」與「客觀環境」,可能設定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如此引發的是情緒上的波動、沮喪挫折,甚至推卸、怨天尤人。

四人決定再往前走,前往海邊。在所謂「朝聖」的旅途後,這時他們終於意識到此趟旅程對他們各自的真正意義。他們彼此也發現,透過每個人背後的故事,生起同理心而彼此接納,獲得療癒。

減肥不成功的祖斯特,決定接受自己的樣子,「回去買件新禮服參加婚禮就好了」。也沒戒菸成功的莎拉,知道自己的目的從來不是為了戒菸,而是逃離不愉快的過去,因此現在就是割捨放下的時候,不再緊抓悲傷。而旅遊作家傑克也卸下了虛妄幻想(成為偉大的文學作家如普魯斯特),接受創作是要從讓自己感動的人事物開始;他從湯姆身上獲得靈感,知道了自己的寫作方向。

電影的主角湯姆,最後則把兒子剩下的骨灰撒向大海。這一刻的湯姆,已經不是旅途開始前的湯姆,他已接受兒子離去,他知道無法主宰包括兒子命運的人事物,也卸下控制的念頭,接受生命是持續的旅程。真正的解決煩惱是需要思惟修練,接受無常——旅途終結不是結束也非開始,一切都在流動、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常、一、主宰」的「我見」所帶給湯姆的見思惑煩惱,雖未徹底破除,卻已然鬆動。

片末,湯姆已不再是冷漠疏離的旅者,不再與環境人事格格不入,而是成為比以往更自在的旅者,愉悅地融合在人群中。破見思惑的心之光亮起,朝向解脫道的「朝聖之旅」,於焉啟程。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