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4期:工作好修行,修行好工作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0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4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71 (9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遇見善知識】我在田裡種茶種福

↑TOP
從想當學者變成當農夫的職涯大轉彎,
張顥嚴靠著佛法,明白一切自有因緣,
在種田的過程中,體會到種福、修慧的重要,
現在他將佛法理論與農業管理科學做有效的結合,
原來農法即佛法。

■ 張顥嚴(菩茗有機農場主人)

我還常常回憶起返鄉的那日,提著行李站在門前,看著母親蹙眉又擔憂的表情,對比的是父親恣意大笑大哭,表情說明了他們心底的想法。

在這南投鄉下地方,考上臺大是可以放鞭炮、貼紅紙的事。我清楚地記得一年的中秋節,街坊鄰居吆喝聚會,寒暄之際,一位鄰居舉杯對我說:「你是這條巷子裡最有希望的人。」數年後,當我開著從父親那承接來的小貨車,全身髒兮兮地返家時,鄰居除了問候外,聽得出更多的話中之話,是惋惜我為何做出返鄉從農的抉擇。

職涯規畫出了岔路

研究所老師在我畢業時,已幫我打點好了一條職涯之路,只要順著這條路走,溫飽養家都不成問題,也有機會在土壤調查與整治的領域,為世界更美好而努力。而我,偏偏選擇回家。

鄉下沒有太多工作選擇,我又必須保持時間彈性照顧家人,農業自然成了工作首選。讀了一個農業碩士,感覺從農應該是駕輕就熟,其實不然,我接受的訓練是要培養能與農業學術界溝通的農業研究人員,並不是要培養實作者,加上有太多過去學術教育養成的偏見存在,從農之初,我也繳了不少補習費。

我花很多心力在調配植物營養配方,總覺得多給作物一些所謂的「營養」,作物就可以更健康,有更多的產出。然而,這樣費心操作後,茶樹並沒有更好的生長表現,反而在風味上留下不良影響。作物不健康的緣故,病蟲害不斷發生,作物成長狀況不佳,又導致茶園雜草叢生,必須花費更多的心力在茶園管理,銷售也要兼顧,常常是蠟燭兩頭燒,弄得自己心力憔悴。妻初識我時,一直好奇為什麼我的筋肉如此緊繃,甚至因為肌肉代償作用而顯得有些駝背,我自己卻毫無感覺,現在回想起來,就是被壓力麻痺了身心而已。

很幸運的是,我沒有離開過有佛法的環境。在我辭去工作離開臺北的那夜,學佛班的班長送來殷殷叮嚀,她告訴我:「只有在有佛法的環境,心才有真正的自由。」所以儘管心底煩煩惱惱,我也沒有離開佛法。

返鄉當新手農夫、班長

返鄉以後,馬上承擔了竹山這地方學佛班的職務,並不是我特別厲害,現實是我不承擔的話,這個佛學教室就會因為沒人承擔,面臨關閉的窘境,只能硬著頭皮,請師長、佛菩薩加持,就此新手上路了。

或許「千處祈求千處應」真的應驗了,我是一個新手農夫,也是一個新手班長,透過護持、承擔累積了很多看不見的福慧資糧,冥冥之中有貴人來教導。先是製茶工作上有「特等師」願意傳授三十年來的製茶心法,後是見到一位有福的農友,她什麼也沒有用,卻擁有我見過最漂亮的自然農法茶園,當下就有種豁然貫通的感覺,原來過去我的見解錯得離譜。

學科學的人似乎不應該不負責地說,人生沒有方向,問題不能解決,就是福報不夠而已。但從自己的經驗與觀察,認真地累積福報,就是面對這些人生問題的最佳解方,福報夠了以後,眼前的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

我把所學的佛法,以及自己在土壤與作物科學上的學習結合起來,在村子裡的小學教小朋友動手玩農業,跌跌撞撞地試了三年,今年菜蔬收成後的「啃菜大會」,大人們看到小孩搶著吃自然農法種出的菜蔬,煮都沒煮就拿起來生食時,嘖嘖稱奇,紛紛拿出手機錄下小孩子吃菜的場景。我心裡想:「這有什麼稀奇?這是師父教我的佛法,用佛法可以產出美味營養又健康的菜蔬,只要你對這套方法能理解、有信心就可以。」這樣的經驗愈來愈多以後,我對於一個佛教徒工作的意義,在於增長堅定對於佛法的信心,這個見解就愈發深刻了。

種田、種福累積資糧

這些年,我沒有刻意地去推廣我的作法,但就是有有福的農人,在看我們這樣懶人管理也有不錯的收成,品質、價格也都好,紛紛來仿效與琢磨。我往往在茶過兩三盞以後,告訴他們,要找到好的老師引入門,避開痛點,還要想辦法累積福報,我的經驗是學佛可以很快地達成兩個條件。聞者多矣,但能如實行者,少之又少。

日常法師曾有一個比喻,一個小提琴家,教沒學過小提琴的學生拉琴,收五塊錢學費;若要收學過小提琴的學生拉琴,則要收一百零五塊,多收的學費是為了導正過去學錯留下來的習慣。回顧自己的歷程,大概是這種資糧不夠,善知識教了也不好好聽,多走了許多冤枉路,所以,當我見到走在這條有機路上的農友,一樣為了病蟲害、草害、生計而苦惱時,我都勸他們能多「種福」,因為我深知,能不能用這種不殺生、少用勞力與心力,又能產出高品質農作物的慈心農法,福報才是關鍵。

由於福報夠了,引領見解上的轉變,最後連感受都改變,似乎是一個水逐漸蓄在壩中最後湧出的過程,水洩出的那一剎那,你見到水珠折射陽光映照出的彩虹,之所以有那一剎那見到彩虹的感動,是因為過去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過程中不斷地累積。

仔細想想,過去我只是「泡」在有佛法的環境,自己聽學也好,帶著大眾一起聽也好,很認真地發願祈求迴向,假以時日,突然就遇到了貴人來敲醒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只是自己看錯了,讓自己苦,僅此而已。

有人形容善知識的教言,就像是石破天驚花落雨,令具慧聞者心蕊綻開,真是如此!聖嚴法師的十二字對境箴言:「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我自己的學佛體會,「接受」需要學習觀待緣起的智慧;要能「處理」,就需要具備更多福德資糧。擁有緣起的智慧面對不如意的環境,累積福報承辦一切事業,澈見事業本質所以不執不取,這就是我觀察師父教我們的,如何用佛法面對工作、事業與生命的做法。

佛法結合農法的志業

用慈心農法做有機茶事業中,最多的工作就是除草,這工作幾乎占了我六成以上的工作時間。除草是小學生就會做的工作,一開始返鄉務農,我也覺得很沮喪,「為什麼讀了一個碩士,還要蹲在茶樹邊除草?」後來我聽聞善知識的觀點,不要從眼前看,要從無限生命來看,眼前看起來就是一件人人會做,而且沒有效率的傻事,但這件事卻是保護土壤生命的「直接因」;做久了以後,理解到土壤生態系、作物健康與心理認知間的關係,才發覺原來佛法就是農法!我可以透過我的工作,傳遞佛法對環境與生命提昇絕對的價值。

回首那時的我,最想當的是大學教授,因為當時認為學術最能求真、求善、求美。命運造化,我當了一個農夫,在實踐慈心農業的過程中,卻看到了嶄新學術發展可能:學科間的交際帶(Broder zone),是近年來新知識發展的熱區,過去並沒有人將佛法理論與農業管理科學做有效的結合,在我的農事經驗,卻見到了兩個領域能完美互補的可能性,那是一條實踐人間淨土的道路。那條路真實存在,而我想要傳遞給大家。這就是我現在的工作。

我的父親常常不知所云地對我說些「話頭」要我參,我到現在也參不出個所以然,就是亂參一通時,他緊握著我的手努力發聲,這場景給我一種說不出的熟悉感。或許是過去應許他成辦娑婆淨土的願,只是這輩子用父子的形式呈現罷了。

凝望著他真摯而深情的眼,熱淚總是忍不住滿盈,默默地在心裡道出他或許能聽見的心語。

「我願如是。」

(更多內容請見《人生》4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