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2024親子圖書文具展

商品圖片

人生472期:與地藏菩薩有約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2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72

定價:NT$180

會員價:NT$135 (7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心農法進行式】農耕也能持戒? ——慈心農法(三)

↑TOP
佛陀制定的戒律跟農法有關係?
從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與慈心農法精神契合,
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則關於人品提昇,
以佛法落實農事,自然不會傷害我們的環境。

■ 張顥嚴(菩茗有機農場主人)

「以緣起為核心,以不殺為持犯。」我在紙上寫下這句話,妻好奇地探過頭來。

「這句話和《大般若經》裡提到的『以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為方便』感覺好類似,寫下這段文字是有什麼含意呢?」妻問。

「這就是慈心農法的下手處呀,大德。」我放下筆舒腰,順手挽起妻的手。

佛法的理論很美,但談到如何實踐,就是真工夫,好比說製造汽車引擎,說明引擎運作原理用一張圖、兩頁紙就能清楚明白,但要能真正造出引擎,必須要有精準的圖紙設計、堅固耐熱的材料,與正確的機械加工程序,才能做出引擎,否則就是一堆廢鐵而已。實踐佛法的入手處,就是戒學,慈心農法也是佛法,下手之處自然也是戒學。

「要持戒才能作慈心農法?那你告訴我,為什麼農法可以跟戒法有關?」果然是好同修!起手就丟了一個問難。

「嘿嘿!我就在等你問這題。」一腿盤起,半跏趺坐,我深吸一口氣。

不傷害生命就是持戒

對我們佛弟子而言,佛法很美,但真正談到要實踐時,往往受限於自己的習慣,總覺得這個也做不到,那個也無法;又例如要我們不要做的行為,我們還是會想要照著習慣做,這就是我們的狀況。

到底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呢?我們必定是聽聞後,了解照著佛法做有什麼好處,不照著這樣做有什麼損失,深刻地在生活中去觀察思惟佛法的描述是否正確,如果確定了照著佛法做有大好處,到時要你不這麼做都很難。所以,戒並不是要我們硬持,而是確定了持戒的大好處,不持戒帶來的大災難時,就算持戒不容易,我們還是會想努力持戒。同樣的道理,農人必須認識到構建土壤生態系對農業生產與環境的好處,真正認識了以後,就算現況維艱,要你再噴農藥、除草劑都很困難。

戒的功用是什麼?就近來說是防非止惡,也就是不再造作傷害人、傷害環境的行為,其實就是心靈環保;長遠來說,就是我們學佛的終極目標,走向成佛之道。從近的功用來談:在農業生產上,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戒的精神呢?自然是去觀察怎麼樣的農業作為會傷害人、傷害生命、傷害環境,那我們就別做。

舉福岡正信在他的自然農法裡提到的「四不」為例,「不耕作」特別指的是「不中耕」,「中耕」就是利用中耕機將土壤打得像麵粉一樣蓬鬆的農業作法,這樣的作法長久下來不但破壞土壤生物棲地,也因為傷害土壤生物的緣故,土壤體內失去生物翻攪(bioturbation)的機制,土壤變得愈來愈硬,空氣與水難以進入,駐留在土壤內、種植在土壤上的作物,就難以透過根部代謝作用取得需要的營養。缺乏營養,植物就愈來愈不健康,不健康的植物會啟動自然界的回收機制,也就是病蟲害。當病蟲害發生,農人就直覺用農藥來保護作物,用化肥催化其生長。既然知道了中耕土壤有這樣的副作用,我們還會汲汲營營地做這件事嗎?

福岡氏另外三不為「不施肥」、「不除草」、「不用農藥」,其中的「不施肥」又特指不施化學肥料,以及不超施有機肥,這是因為化肥無法供給土壤生物能量,超施有機肥容易破壞生物自然平衡的緣故;「不除草」指的是維持餵養土壤生物的機制,因為雜草可以有效地將有機醣送進土壤體內,並形成根孔道讓空氣進入土壤體中;「不用農藥」的核心觀點是從相對性出發,所謂的「害」、「益」是從農人現下的苦樂成立,而不是從自然界中這隻蟲或這株菌扮演的角色與意義來談,如果從牠們的角色來觀察,並沒有所謂的害、益之分,用了農藥,反而讓我們難以觀察到這層事實,離實相愈來愈遠,更別談殺生所帶來的影響了。

農法與五戒的關係

而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跟農法真的有關係?我們拿五戒當中的「不殺戒」來觀察,在作法上完全符合福岡正信自然農法中的「四不」原則,如果願意遵照佛陀制定的不殺戒操作農事,具體來看就符合了自然農法的精神。

同樣地,我們可以觀察「不偷盜戒」中「抑貪」、「節用」的精神,地球上所有的資源都是需要長久時間的積累所形成,像化石能源來自於萬億年前的生質殘骸,礦物資源來自自然營力累積,土壤需要經過千萬年的風化作用,如果我們與子孫同享一個地球,當我們因為貪欲的緣故,多取了這些資源投入農業生產,不就是變相地偷取子孫輩的資材?因此「不偷盜戒」落實在農事上,就是低投入農業、再生型農業、精準農業,這是由於節用的緣故。

「不邪淫戒」反映的是遵守人際關係的倫常帶來的和諧社會,這是出生十善法的基礎;「不妄語戒」與價值的確立有關,若人言而無信,就無法對他人產生價值感,也就難以達到經濟學上等價交換的平衡,若農人因為不老實而無法順利販售自己生產的農產品,豈不得不償失?「不飲酒戒」則是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一顆清晰理智的心,別因為這些令人昏迷的飲品、藥物失去判斷力。

「持戒的農人操作農事,自然就會符合自然農法、有機農法的精神,戒法當然與農法有關。佛陀通達五明,這些農業技術又是屬於五明當中工巧明的內涵,佛陀所制的三學貫徹在五明當中,細細觀察,我們又怎麼能不在農法中看到戒法的內涵呢?」我簡單地小結一番。

「哎呀!太精彩的心得,說給法師聽,法師一定會很高興的!」妻拍手叫好,隨即又一抹疑色湧上。

「但是,總結至此,也只是說明戒法與農法間的關係,跟菩薩的心又有什麼關係呢?」妻問。

我想起佛陀「拈花微笑」的公案,一時恍惚,指著門聯上師父的墨寶對著妻微笑道:「那你就參參看好了。」

(本專欄連載完結出書,請見法鼓文化出版的《茶園裡遇見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