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Taking a Stroll in Chan Poetry: The Chan Buddhist History in Chan Poems

作者:蕭麗華、黃秀珠、吳靜宜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451

ISBN:9789575989699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湯顯祖〈高座陪達公〉

↑TOP
(明.一五五○─一六一六)

一切雨花地,重遊支道林。
雲霞法塵影,山水妙明心。
境以莊嚴寂,春當隨喜深。
金輪忽飛指,江上月華臨。

佛教發展到晚明,呈現天台、華嚴、禪宗、律宗、淨土等諸宗融和的盛事,此外自宋代開始文士普遍都接觸儒、釋、道,並開始交融,到了晚明由雲棲袾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四位高僧的帶領,呈現「似儒非儒、似禪非禪」、「士夫無不談禪,僧亦無不與士夫結納」,諸宗調和、禪淨合流、三教融和與居士佛教的新局面。此外,思想界的陽明心學與禪宗結合,融合成所謂的狂禪思潮。

夢了為覺,情了為佛

湯顯祖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享譽國際。他最出名的作品為《牡丹亭》,又稱《還魂記》,內容描寫太守閨女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生死愛戀的故事,情節虛實交錯,曲折離奇,表現明代女子想要衝破禮教與對自由的渴望,道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身,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掀起舞台戲劇的新風潮。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晚號繭翁、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為晚明文壇界的泰斗。自幼受祖母熏陶學習佛道,十三歲時,父親延請泰州學派羅汝芳到臨川講學,隨羅老師到處學習。恩師提出仁的學說,讓湯顯祖當官時產生「生生之仁」的貴生思想。泰州學派的心學、狂禪等思想,對湯顯祖的人生觀與文學思想都產生很大的影響,更讓他一生以真心、直心,言人所不敢、不能之言。並認為「直心是道場。道人成道,全是一片心耳」,而以「直心」進行創作,追求「神情合至」的最高境界。

萬曆四年(一五七六),湯顯祖到南京國子監遊學,常至報恩寺閱讀佛典,萬曆七年(一五七九)曾在南京清涼寺講經說法,並與晚明四大名僧皆有交流。憨山德清曾寫信給湯顯祖說「長干一別,眨眼十年。舍利身光,居然在目」,可知兩人曾一起切磋佛法。另外,湯顯祖幫雲棲袾宏蓮池大師所著《戒殺文》作序,以為「無始以來,遞代相食取報」,從佛教因果報應思想的角度思考,贊同袾宏所提倡的不殺生。並在〈與無去上人〉中提出四香戒:不亂財、不淫色、不誑訟、不嫉害,即為手香、體香、口香、心香。此外,湯顯祖還幫《五燈會元》作序,以為禪宗一花五葉,化為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五個宗派,乃「惟用一翻字法門,掃除文障,直指心地法門」,運用各種方法,如棒喝、文字禪等,目的都是利用文字,又不死於文字之下,進入禪定,又不被禪定束縛,如此才能真正達到禪悟。

湯顯祖出生書香門第,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高中進士,於南京任太常寺博士,此為閒官,湯顯祖於是趁機深研詩文詞曲與佛書,並提倡用文字禪以嚴戒律。湯顯祖為官清廉,個性潔身自好,勇於為揭發積弊,並想效法王安石的變法,勇敢指出明神宗錯用張居正等人,彈劾貪贓枉法的官員,不料因此觸怒明神宗,而遭貶至國界之南充滿瘴癘之地的小縣城徐聞縣當官。自此湯顯祖效法當年被貶到海南島的蘇東坡,決心做個好官,盡力興辦教育,開啟民智,並且得到百姓的肯定。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湯顯祖因灰心政府課重稅,眼見朝政腐敗卻無力改變,憤而棄官歸隱,回到故鄉臨川建了玉茗堂,從此專心創作戲劇,追求「有情之天下」更高的人生境界。

湯顯祖在戲劇作品中闡述禪宗思維方式,如《南柯記》「禪請」談洞穴中有八萬四千戶螻蟻,總在燃燈念佛時,出來聆聽,「無影樹下,弄月嘲風;沒縫塔中,安身立命」,闡述「有無相遺,水月相忘」的佛教思維,而「求眾生身不可得,求天身不可得,便是求佛身也不可得,一切皆空了」,「人間君臣眷屬,螻蟻何殊?一切苦樂興衰,南柯無二」。湯顯祖借最卑微的螻蟻,為一切有情說法,道出芸芸眾生於天地間都似蜉蝣一瞬,榮辱興衰皆為南柯一夢。最後頓悟佛法所云:「夢了為覺,情了為佛。」

萬曆十八年(一五九○),湯顯祖因為紫柏真可大師的開示而領悟,萬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底,湯顯祖與紫柏真可第五次重逢,兩人相處一段時間,並書信往來,啟發湯顯祖對於人生若夢的醒悟。那一年湯顯祖辭官回到家鄉,加上愛子早殤,讓他對於生死大事非常感慨。紫柏真可開示「年來世緣,逆多順少。此造物不忍精奇之物,沉霾欲海,暗相接引」,讓湯顯祖非常感動,而以〈江中見月懷達公〉一詩回應「初知供葉隨心喜,得似拈花一笑看」、「無情無盡恰情多,情到無多得盡麼?解到多情情盡處,月中無樹影無波」。達公就是紫柏真可大師,江月本無情,因此無影也無波。表面看似無情,但反而也代表情感的永存。無窮盡的江月流光正如同無盡的相思。

禪詩賞析

湯顯祖於本詩懷想在南京雨花台區高座寺,聆聽紫柏真可分享佛法大意的情景,「一切雨花地,重遊支道林。雲霞法塵影,山水妙明心」。高座寺建於西晉初年,又稱甘露寺。湯顯祖以為紫柏真可的修為與晉高僧支道林相比,兩人旗鼓相當。支道林是晉代名僧,常與當代名士談論《莊子.逍遙篇》,甚至為〈逍遙篇〉作註,令群儒歎服,以中國哲學為橋樑,先與老莊思想接軌,再提出「即色是空」,說出佛法的本義,調和了中、印思想的差異。在三教融和風氣大盛的明代,確實令人聯想到佛教始入漢地,借道家玄虛思想以釋佛法的開放作風,以及當代名僧的努力。一個是佛教初傳的時代,一個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不僅同樣展現佛教的開展性、包容性,也為後人指引出嶄新道路。

「境以莊嚴寂,春當隨喜深。金輪忽飛指,江上月華臨」,除了對禪法境界的嚮往與對紫柏真可的敬仰,藉著描述高座寺澄淨空明的環境,紫柏真可的佛法開示因莊嚴而寂靜,讓人感到如沐春風,深得禪悅,不知不覺坐到月華初上,渾然無覺時間的流逝。聽經時,因與佛法相契所感受到的充實與豁然開朗,是種美妙難喻的法喜,在喜悅之上,湯顯祖更因為心境的安定,而深入禪味,令讀此詩宛若在現場一同聽經,忘卻天地時空。

紫柏真可大師為湯顯祖取法名從寸虛,並希望湯顯祖要勘破世情,進而提昇到廣虛,最終到達覺虛。然而,湯顯祖忍不住以自己崇拜對禪法有極深體會的樂天居士和東坡居士為例,說明自己最想要學習的對象就是白居易與蘇軾,即使看破人情冷暖,仍為情所困,表達自己一生對情的執著。佛法並未要人斷情捨義,修行需要悲智雙運,湯顯祖筆下的動人戲曲,也是出於對世人的無盡慈憫,才能造就。(吳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