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走進禪詩:禪詩中的禪史
Taking a Stroll in Chan Poetry: The Chan Buddhist History in Chan Poems

作者:蕭麗華、黃秀珠、吳靜宜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96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451

ISBN:9789575989699

定價:NT$350

會員價:NT$29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蘇軾〈贈東林總長老〉

↑TOP
(北宋.一○三七─一一○一)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蘇軾在詩、文、詞三方面都有極高造詣,堪稱宋代文學第一人,不但能展現氣吞山河的豪放氣勢,深情時又令人低迴落淚;也隨他快意笑看世事,一簑湮雨任平生。除了文學成就以外,蘇軾也是書法家、藝術家、音樂家,以及卓越的工程師,更是人人皆知的美食家。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三人皆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以禪喻詩開風氣者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仙。他二十一歲便已通過殿試成為進士,被視為政壇的明日之星。當時主考官歐陽修便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又對自己的兒子說:「三十年後不會再有人提起我的名字,但大家都會知道蘇軾。」歐陽修對他的欣賞程度,顯而易見。

蘇軾的故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佛教非常興盛,樂山大佛、峨嵋山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父親蘇洵遊廬山時,曾和居訥、景福二僧交遊,被列為居訥的法嗣,母親和繼室王弗、妾朝雲也都是虔誠的佛教徒,足見蘇軾的佛緣深厚,蘇軾曾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是五戒禪師的轉世,當他五十八歲被貶至惠州時,途中因仰慕六祖惠能禪師,專程到韶州朝拜,一時感悟自己身世,淚如雨下,作〈南華寺〉詩:「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摳衣禮真相,感動淚雨霰。借師錫瑞泉,洗我綺語硯。」

蘇軾出仕之後,人生大部分時光都在貶謫中度過,從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惠州(今廣東省惠州市)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地點愈來愈遠,環境愈來愈險惡,但他所到之處,依然關心百姓的生活,到了儋州也不忘教化百姓,足見他心心念念的是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所以他調侃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這三個貶謫之地,才是蘇軾最接近百姓的地方,最了解百姓的痛苦所在,而他也運用了自己的智慧解決百姓的困難,或是捐獻財物、或是提供良方,幫助了無數的地方人民。蘇軾一生宦海浮沉,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對佛法體悟最深的就是般若空觀,也正是憑藉觀一切皆空的生存智慧,才能夠在風波險惡的仕途上超越現實的苦難,獲得精神的自由解脫與曠達。

從以禪喻詩的角度,蘇軾是北宋詩壇第一個開風氣者,宋代以禪喻詩、以禪論詩由他開始,而後有黃庭堅、惠洪、陳師道、韓駒、呂本中、范溫、劉克莊、葉夢得、嚴羽等人,宋人以禪喻詩更承此而下,蔚為風潮。

「烏台詩獄」後,蘇軾死裡逃生,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安置,因為不能支領薪水,生活困苦,於是帶領家人在黃州城東門外的一塊坡地上開墾,遂自號「東坡居士」。閒暇時常遊覽佛寺、拜訪高僧請教佛理。他初到黃州,便住在定惠院,也常到附近安國寺焚香默坐,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又與安國寺方丈繼連和尚交往談禪,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寄託於佛法禪意、青山綠水之中,成就了東坡式的「自在灑脫、空靈超然」。

此時蘇轍受哥哥蘇軾的連累,貶謫筠州南部高安(今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蘇氏兄弟有一組唱和的詩,蘇軾為這一組詩親撰序言道:「子由在筠作〈東軒記〉,或戲之為東軒長老。其婿曹煥往筠,余作一絕句送曹以戲子由。曹過廬山,出以示圓通慎長老。慎欣然亦作一絕,送客出門,歸入室,趺坐化去。子由聞之,乃作二絕,一以答予,一以答慎。明年余過圓通,始得其詩。」兄弟之間的唱和本是尋常之事,但兩人之間竟然有一位禪宗僧人加入,而這位慎長老和了一首詩之後,便示寂了,這對於兄弟二人的震撼不小,也為蘇軾前往廬山訪禪種下機緣。

後來蘇軾離開黃州,前往筠州訪弟,當時年約四十七歲。途中夜宿廬山北麓的圓通寺。其後蘇軾從南麓登上廬山,來到「僧中龍」常總禪師的東林寺。據《五燈會元》記載,蘇轍寫了一首詩,被禪門認為是蘇轍悟道的因緣,其中有幾句「中年聞道覺前非,邂逅相逢老順師。搐鼻徑參真面目,掉頭不受別鉗錘」,蘇轍說自己是在順長老的啟發下,參悟了真面目,成為順長老的法嗣。蘇軾得知弟弟已經開悟了,所以在他登廬山途中,心心念念的都是「廬山真面目」,一心想要參透它。

東林寺常總禪師是禪宗臨濟宗黃龍派的禪師,他的老師是開創黃龍派的慧南禪師。常總禪師的同門上藍順,正是蘇轍的禪門老師,另一個同門晦堂祖心是黃庭堅的老師,從這裡可以看出蘇門文人與臨濟宗黃龍派的緊密聯繫。

禪詩賞析

蘇軾見到常總禪師後,據《五燈會元》與《嘉泰普燈錄》記載:「宿東林日,與照覺常總禪師論無情話,有省,黎明獻偈曰:『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本詩是蘇軾與常總禪師談論「無情話公案」而有省悟,詩人說:「潺潺溪水聲,便如同佛陀的廣長舌,徹夜不停地宣講佛法;而寂靜的山巒,不正是佛陀的清淨法身嗎?夜裡傳來的溪水聲,彷彿宣講著千千萬萬首禪偈;如此美好的體驗,今後要如何才能與他人分享呢?」

「溪聲」、「山色」自是「無情」,「廣長舌」與「清淨身」彷彿是佛陀講經說法的清淨法身。蘇軾說自己聽到了「無情說法」,一夜間,八萬四千偈向他湧來,體悟到如此美妙的境界,內心充滿法喜,但他不想自己獨享,希望能夠將此體悟與人分享。

蘇軾將佛理禪意與「溪水」、「山色」融為一體,至此,蘇軾已體悟到世俗的「溪聲、山色」,原來全都是佛陀清淨法音和法身的體現,懂得觀照世俗一切色相,便是佛法。禪在生活中,隨處可聞、隨時可修。除了從禪中悟得自在心,蘇軾作品也自然流露出菩薩精神,在他有所體悟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如何能透過詩作來啟發他人,這種「自利利他」的胸懷正是大乘佛法的精神。詩人走進廬山,識得廬山真面目後,再度走入塵世中,由此可見詩人以天下蒼生為念的偉大情操。

蘇軾以超然達觀的態度來對待現實人生,雖身處逆境,仍然熱愛生活,賦予人生正面積極的意義。也正是這種不念舊惡的豁達人生觀,泰然自若的生活態度,清淨的禪心,讓他平安度過人生的風雨,達到「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灑脫心境。這一位曠世奇才所留下的不只是精彩的文學作品,還有修行風範。他進退自如,寵辱不驚,進可無我奉獻於大眾,退可韜光自養,難怪二○○○年歐洲大報法國《世界報》將蘇軾評為「全世界的千年英雄」,也是中國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黃秀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