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平安最幸福
Inner Peace Leads to a Blissful Life

作者:釋果暉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琉璃文學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248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700431

ISBN:9789575989552

定價:NT$280

會員價:NT$238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利他最能利己

↑TOP
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我們活著一天,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要想到如何利益他人。利他,與學問、知識、專業沒有絕對的關聯,而是面對任何事,優先想到利益對方。因此,發菩提心並不難,但它有學習的次第。

記得幾年前,有段期間我常到重慶南路逛書店,中午則至臺北火車站前一家小素食館用餐,常會點上一盅清涼又入味的燉苦瓜湯,似乎是這輩子喝過最美味的苦瓜湯。而佛法的修行,也是從苦的品嘗開始的。

首先,要能知苦、感受到苦。佛法告訴我們,苦是最好的良藥,我們所經驗的感受,無論是苦與樂,他人同樣可以體驗到。當我們看到他人深受煩惱之苦,感同身受的同情、同理心油然生起,希望對方遠離苦厄。這種同情、同理的心理經驗,儒家稱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以佛法來講,這是最基礎的菩提心。

佛法提出離苦的兩種路徑:一是起大悲心,幫助他人離開痛苦煩惱;一是靠自己覺悟,以智慧讓自己遠離煩惱之苦。以覺悟智慧讓自己離苦,和以慈悲幫助他人離苦,這兩種路徑,可說是殊途同歸,最終都會匯流於自覺覺他的菩薩道,叫作「發菩提心」,又稱為「起大悲心」,可以說佛法的慈悲、智慧與一切功德,全部涵蓋於菩提心之中。

學習發菩提心,不分大事小事、難事易事,事事皆可以利益他人。例如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每天力行一○八件善事,為何他有那麼多善事可做?其實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就怕自己的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只要是真誠地關懷人、幫助人,必能感得護法龍天及諸佛菩薩的護念,使我們的道心更堅固,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用佛法轉化、消融,提醒自己再回到初發心。

我們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若能經常想到成就他人,往往自己的成長是最快的,原因有三:

第一,我們之所以有煩惱,常常是因自己有時間煩惱。若是為了利他而忙得不可開交之時,應該沒有時間考慮到自己。因為眾生需要幫助的地方太多,為了提供種種的協助,我們需要學習的很多,一邊學習,一邊奉獻,根本沒有時間自尋煩惱。

第二,修菩薩道,是為了斷無盡的無明煩惱,斷一分煩惱,即產生一分智慧。我們在幫助他人之中,可以觀察到眾人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因果、因緣關係;其實類似的問題,也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馬上可引以為鑑並自我警惕。由於我們已知道產生煩惱的原因,就能做出有智慧的抉擇,避免重蹈覆轍,讓自己的煩惱斷得更多、更快。

第三,發起菩提心,首先要轉化自己,才有能力幫助他人。世間人常是向外攀緣,菩提心則是向內觀照。《六祖壇經》的〈無相頌〉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一般人遇到不順心的處境,動輒咎責他人或環境因素,修行人則是向內觀照,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漸次開發無限深廣、無限清淨的內心世界。

因此,聖嚴師父鼓勵我們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成就他人來成長自己。事實上,在利他的過程中,慈悲與智慧,就在這利人利己不可分的一體兩面中,一起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