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大乘起信論直解》校注
Commentary on A Straightforward Explanation of the Treatise on Awakening Mahayana Faith

作者:憨山大師 著;蔡金昌 校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漢傳佛教典籍叢刊

規格:平裝 / 15x21 cm / 384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30051

ISBN:9789575989422

定價:NT$450

會員價:NT$38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四章 釋因緣分(序分)

↑TOP
下釋因緣分。

【論】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
答曰:「是因緣有八,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直解
此八因緣中,第一總相,與一論為發起之由也。以凡夫、外道,迷此一心,以招苦苦、壞苦、行苦、分段生死之苦。二乘、菩薩,尚有變易生死之微苦。今開示此心,令依之而修,則證得菩提覺法樂、涅槃寂滅樂。但為眾生離苦得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論】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直解
此與立義分及解釋分中,顯示正義、對治邪執,作發起因緣也。以眾生無有正解,多起邪見,以不達如來根本義故,今立義分中一心、二門、三大之義,乃如來之根本。今廣解釋,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也。

【論】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直解
此即下「分別發趣道相」因緣也,以彼文云:「令利根者,發決定信,進趣大道,堪任住於不退信故。」此當十信滿心,故云「成熟」;入十住正定聚,故云「不退」。

【論】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直解
此即下「修行信心分」。謂為令善根微少眾生,發四種心、修五種行,漸得善根成熟。以信未滿,故云「微少」;令進向滿,故云「修行信心」也。

【論】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直解
此下為根劣易退者,賴多方便,故有四也。四中前三,為下、中、上,後一勸修。今當下品,謂為令業重惑多者,善根難發,故說禮懺方便,消惡業障。遠離癡、慢,出邪魔網故。

【論】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直解
此當中品也。下文「修習止觀門」中,雙明止、觀,遣凡、小二執,故云「對治」。

【論】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直解
此當上品也,即下文「修行信心分」末,勸生淨土,為劣根怯弱眾生,恐後報緣差成退,故令往生淨土,成不退也。

【論】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直解
此即下「勸修利益分」。謂為懈慢眾生,舉彼損益,勸令修習,總策成前諸行也。

【論】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直解
此總結造論因緣也。蓋菩薩本意,為度眾生,故以眾生發起造論之因緣也。此八因緣,初一是總,餘七別緣。總括一論,具載下文。

【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直解
此問明所以造論之意也。
問曰:「如上所示一一法門,佛說契經中具有,何暇重論?」答曰:「以眾生根有利、鈍,受教之緣不等,故有經、論之殊。」
「所謂」下,釋成根機不同,受解各別,故有經、論廣略之不一也。蓋如來在世,眾生根利,機因勝也;親見佛身三業殊勝,親聞圓音,緣勝也。如此,則一音演說,異類齊解,此則尚不假結集之經,又何須論?

【論】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

直解
此言如來滅後,根機不一,因緣各別,受解不同,於經於論,則有廣略不等也。且如來滅後,當正法之時,去佛不遠,眾生根利,有自智力,故能廣聞多經而取解者。

【論】
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

直解
此亦利根眾生,有自智力,不假多聞。或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如上二類之機,則不須論。

【論】
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

直解
此乃劣機鈍根,無自智力。不能於經,解甚深義,要假廣論多聞而得解者。

【論】
自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直解
此自有厭煩要略之機,故略論不可不作,正為此《論》之因緣也。

【論】
如是此論,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直解
此結今造論之意也。此《論》始終萬一千餘言,則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妙義盡在其中,可謂文至略而義至廣。所謂總百部大乘奧義,包括無遺;廓法界一心,如觀掌果。誠入理之玄門、修行之妙指也,學者可不盡心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