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妙法,明法門,見真性,看佛陀以般若智慧滌淨凡塵: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卷三

妙法,明法門,見真性,看佛陀以般若智慧滌淨凡塵:釋迦如來應化事蹟卷三

作者:清.永珊, 黃健原(淼上源)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21年01月29日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23*17*1cm

商品編號:1151040041

ISBN:9789869976824

定價:NT$399

會員價:NT$339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談樂佛至

↑TOP
某天,佛在舍衛國祇樹精舍,有四個新學的比丘在樹下談笑。園中花草繁茂,清香飄逸。四人相互談論著一些話題,到底世間萬事,什麼才是最快樂的?其中一個比丘說:「仲春時,草木繁榮,在原野遊玩,使人心曠神怡,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另一個比丘說:「能和親友聚會,音樂歌舞做伴,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接著,另一個比丘說:「如果能聚集很多財富,想什麼就有什麼,出入可以坐寶馬車、穿華麗衣服,出入光耀,引人注目,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最後一個比丘說:「如果妻妾端莊美麗,衣著華美,芬芳四溢,可以恣意行樂,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了。」

佛在一旁聽了四比丘的談話,便來到他們中間,告訴他們:「你們剛剛所討論的這些,其實都是走向愁苦、危險、滅亡的道路,因為人生並沒有長久的快樂。世間萬物,在春天繁茂花開,秋冬時節就必然開始枯萎;親友們的聚會同歡,最終也是有別離的時刻;財富珠寶再多,最終也會被火、水、盜賊、子孫所瓜分;妻妾美色,其實都是愛與恨的根源。縱樂失去之後,會使人產生憂苦,貪欲過強反而使人畏懼失去,如果沒有那些貪欲,也就沒有憂苦,沒有畏懼。世間凡夫俗子為人處世,如果只是恣意而行,將會招惹禍患,有時還會危及自身,甚至拖累親人。所以,世間許多事物的背後,實際上存在著無窮無盡的憂苦與恐怖,無形的災難,無數痛苦的根源,都是因為貪欲愛樂所引起。」

四比丘聽了佛的開示,恍然覺悟,於是斬斷了種種欲念,懺悔慚愧,一心求道,不再貪圖虛無的榮華富貴,最終都證得阿羅漢果。

[原典]

法句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精舍。時有四新學比丘。至柰樹下。經行遊戲。柰華榮茂。色好且香。因相謂曰。世間萬事。何者可樂。一人言。仲春之月。百木榮華。遊戲原野。此最為樂。一人言。宗親吉會。觴酌交錯。音樂歌舞。此最為樂。一人言。多積財寶。所欲即得。車馬服飾。與眾有異。出入光顯。行者矚目。此最為樂。一人言。妻妾端正。綵服鮮明。香熏芬馥。恣意縱情。此最為樂。佛知。即至其所。告言。汝等所論。盡是憂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樂之法。萬物春榮。秋冬衰落。宗親歡樂。皆當別離。財寶車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愛憎之本。愛樂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無憂無畏。凡夫處世。興招怨禍。危身滅族。憂畏無量。三途八難。苦痛萬端。靡不由之。是四新學比丘。聞說此義。心意開悟。滅意斷欲。慚愧悔過。一心求道。志存無為。不貪榮利。得羅漢道。

原典註釋

①四新學比丘:據《法句譬喻經》〈好喜品〉第二十四,佛說了這偈言:

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至誠知慚,行身近道,為眾所愛; 
欲態不出,思正乃語,心無貪愛,必截流度。

接著,佛又告訴這四位比丘,過去有一國王名曰普安,與鄰國四王共為親友,請此四王宴會。臨別之日,普安王問四王:「人居世間以何為樂?」一王說:「遊戲為樂。」一王說:「宗親吉會,音樂為樂。」一王說:「多積財寶,所欲如意為樂。」一王說:「愛欲恣情,此最為樂。」普安王說:「你們所說,是苦惱之本,憂畏之源,前樂後苦,憂悲萬端,皆由此興。不如寂靜無求無欲,淡泊守一,得道為樂。」佛告訴四比丘,當時普安王者,我身是也;四王者,汝四人是也。四比丘重聞此義,慚愧悔過,心意開悟,滅意斷欲,得羅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