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41期:勇氣 心的修練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41

定價:NT$180

會員價:NT$50 (28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勇者無懼】郭漢彬 仁醫的勇氣

↑TOP
行醫之路,
有坦途也有荒徑,
獨闖冷門胸腔醫學的郭漢彬,
堅持行醫的初心本懷,
為臺灣胸腔醫學奠下根基,
他帶隊成功抗SARS的背後故事,
更是一連串勇氣的考驗!

■ 楊雅穎

三十八年行醫,不斷在病人生死掙扎間,力求以最精準的診療為病人解除苦患的胸腔科醫師郭漢彬,十七年前在SARS疫情中,身先士卒,在第一線醫療現場,掌握醫學史上無從預料、不斷變化的臨床訊息,冷靜帶領抗SARS團隊照護病患,為當年服務的醫院,創下SARS零死亡率紀錄。

這一身堅實的本領,除了專業領域恆常累積的用功外,也需要人格上過人且深刻的勇氣。

獨排眾議,身先士卒的勇氣

61歲的郭漢彬,現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2003年,他服務於林口長庚醫院,一開始,臺灣SARS情況不甚明朗,當醫內送進SARS的疑似病患,郭漢彬力排眾議,堅持「院內未做好準備之前,不能收治」,此舉引來高層撻伐,立刻將他從防疫小組名單排除,甚至準備祭下開除處分。整整三天,郭漢彬不被准許參與防疫會議,背著「拒收病患」的罪名,他爭取時間盡全力為院內規畫收治動線、安排負壓病房,沙盤推演未來的各種可能。

三天後,他將計畫上呈,建議高層循此安排收治SARS病患。一星期後,高雄長庚醫院爆發了SARS院內感染,郭漢彬被林口院方派往高雄進行火線支援。而林口院方,也因為縝密的收治規畫,免除一場院內感染的危難。十七年後回顧這段歷程,郭漢彬坦言「身為醫師,要做出拒收病患的決定,即便是為了更深刻的考量,心理壓力還是非常非常大。」

當年的SARS如同現在的新冠肺炎,太多難以預料的未知,讓醫療現場充滿不安與恐懼。郭漢彬是當年長庚醫院第一位進到負壓病房接觸SARS病患的醫師,他親自診視病患,進行各種檢查,為後續的醫療處置提供第一手臨床訊息,他以無畏穩定團隊的軍心。

與郭漢彬共同抗SARS的醫護人員何淑娟,現任臺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副教授,回溯當年,她說:「剛開始,大家心裡真的很害怕,可是一看到郭院長帶頭進到病房操作,加上我們對他的完全信賴,很奇怪,原先的恐懼就消失了。」

三天沒回家,郭漢彬守在院內和團隊密切觀察病患的病程。有些人上午入院發燒咳嗽,下午可能就要插管治療,「SARS是上天對人類的考驗,考驗你如何面對一個未知東西。這時候一定要虛懷若谷。」他帶著團隊不斷針對變異中的臨床反應,進行反覆的思考和分析。

當時香港與臺灣其他院所採取的治療主張,多循呼吸窘迫症的制式療法,但他們觀察發現,SARS的呼吸困難是出於肺部無法擴張,若循制式療法,對初期患者接上呼吸器供氧,反而會增加患者肺部負擔。詳加評估後,郭漢彬決定採以支持性療法,例如藉由睡姿的調整改善呼吸問題等作法,協助初期患者度過難關。果然,三、五天後,多數病人都得到很好的緩解。直到疫情結束,郭漢彬創下林口長庚抗SARS零死亡率的亮眼成績!

獨闖胸腔醫學荒徑,堅持的勇氣

從獨排眾議的先見之明,到一馬當先的勇為,繼以虛懷若谷的態度接下無常的變化球,這樣一位智勇兼具的仁醫,究竟歷經了哪些養成?

郭漢彬當年自臺北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1987年,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優異的表現受到院方高度讚賞,被提選為首批外派留學的醫師之一。當時,他的指導老師與同學們,一致認定他會選擇心臟專科進修,心臟醫學領域在當時匯聚了醫界最拔尖人才,心臟科醫師的頭銜亦如頂上戴冠般耀眼。

但郭漢彬卻對最冷門的胸腔醫學情有獨鍾,「關於心臟的研究,投入的資源在當時已經非常成熟了,但胸腔醫學在臺灣六、七○年代,還是像一片荒地。」他舉氣喘病症的處置為例,「當時對四十歲以下患者稱『氣喘』,四十歲以上患者稱『阻塞性肺炎』,但給的藥幾乎都是支氣管擴張劑。很多病人出院後,一到冬天又入院,反覆進出醫院也被視為理所當然。我覺得這當中有太多問題等著我們去探究。」

然而,青年醫師懷抱的理想並沒有得到認同,郭漢彬的老師得知學生做出如此的選擇,直言:「你太讓我失望了!」老師痛斥他後,也擋下了他的出國機會。但郭漢彬不為所動,堅持了一年後,老師終於點頭放行,讓他赴英專攻胸腔醫學。這位懷抱行醫救人初心的醫師,再度創下三年取得臨床藥理學博士學位的佳績,並被英國劍橋大學入選為「世界科學名人錄」。

回國的郭漢彬開始將所學貢獻於第一線臨床醫療,並投入教學領域,積極培育胸腔醫學領域人才;同時組織醫護團隊,到臺灣各地醫療院所,廣推胸腔科的基礎照護和觀念,許多現在普遍知悉,習以為當然的關於呼吸道症狀的醫療處置,例如老人家的吸入性肺炎可透過物理治療改善,肺部患者要定期拍痰等都是因他的推廣而開始奠下根基。

正當郭漢彬埋首於胸腔醫學的推廣,1993年,他歸國後的第三年,一段無從挽回的遺憾,至今仍如烙印般刻印在他腦海裡。

勇氣的力量,源自生命中的遺憾

「我的母親是死在我的手上。」郭漢彬的母親罹患了支氣管擴張症,已從海外接受胸腔醫學最頂尖知識洗禮,郭漢彬不認為這病症太棘手,他給出最好的藥物,依循所學的診療程序為母親進行醫治。未料,母親病況時好時壞,又因痰堵塞造成感染反覆住院,他說,「前後不到一年,我真的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母親死在自己手上。」致力行醫濟世,卻無法挽回摯愛的母親,他的痛切難以言喻。

母親過世後,他整理遺物,衣櫃中滿塞他開治的藥物,「如果我給的藥對母親有幫助,她不會不吃。」二十七年後往事再提,椎心之痛依舊不減,醫者的遺憾莫過於挽回不了至親的生命。郭漢彬開始認真去檢視母親病中的諸多反應,發現自己當時太過輕忽,對母親的病徵,沒有仔細認真聆聽,做了錯誤的堅持,他說自己犯了「套用」的大忌,而忘了病人才是真正的老師。再頂尖的藥物和醫治療法,若不適用病人的個別處境,都是枉然。

無從挽回的遺憾,郭漢彬將之化為行醫動力,他開始細究每位病人的臨床表現,並細探每個病症,將之視為老天為病患和醫師,留下一手的慈悲,他把握住每一個蛛絲馬跡,累積出許多前所未見的臨床觀察。母親給的至深功課,讓一路勇氣十足的行醫兒子,在SARS中打下漂亮戰役;也讓他成了病人眼中「最會替人著想的醫師」。

行醫三十八年的郭漢彬,見證過無數生死,他清楚疾病的凶惡,卻也從中看到其中的良善,「如果能帶著虛心反省的勇氣去面對疾病,我們會從中得到很深的學習。我常覺得這是上天慈悲的所在。」勇者仁醫如是看待生死病苦。問郭院長什麼是最大的勇氣?他說「如果只為了人生的兩三分鐘,而願意付出一輩子,這就是最大的勇氣,因為這過程中有許多聲音會告訴你,這些不重要、不需要,考驗你能否堅持。」直到現在,他仍然隨時準備踏上任何一道迎面而來的醫學荒徑,斬荊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