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修行要義
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ractic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01

ISBN:9789575987619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四講〉修行的終極意義:淨化向出世間

↑TOP
修行的最重要意義,就是「轉化」一一應對煩惱。這是依據善心所法適當地加強內心的淨化能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能看到內心的問題,尤其是當惡法顯現的時候,我們更要懂得如何去面對它。同樣地,在行善的時候,我們也一樣要覺察到自己是不是能夠把該善法做得如法。換句話說,我們要了解如何才能夠安忍於種種善法與惡法,並以善惡做為修行上的依據。

一、好樂於出世間的修行
  
對於善惡的依據,無論是世間準則還是佛法的準則,它都有各自的標準。以佛法的立場來說,我們不只重視學佛人所顯現出來的行為如何,還相當注重內心的情況。雖然我們會設法讓自己安忍於善惡法,但重點還是放在如何「開放」個人的心,接受本身的優缺點。唯有這樣,我們才有辦法進一步做一些適當提昇或者調整,甚至改變。不過,有一件事必須注意:無論我們的善行做得再多,它依然是停留在世間善法,或者世間的標準上。亦即,即使行善會讓我們減輕或者滅去一些煩惱,但問題還是會層出不窮,而根本的問題卻未解決。雖然我們已能安忍於種種境界,問題還是存在。以安忍的層次來說,若其境界得到轉化,內在的觀照和轉化程度自然是會更深的。
  
一旦修行的進展能進入到轉化的層次,就表示有關修行已進入終極目標的範圍。這時候,我們就不只是確認了世間的善惡問題,還見到世間的流轉。換句話說,當有情有所造作的時候,該善或惡的行為就已經形成屬於他個人的業報。那麼,在業力推動著生命的流轉時,時間上的流動現象就形成了。一旦出現這個現象,就表示我們還在世間裡流轉。由於如此,我們就得在修行時看到出世間修行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在修行上的努力,都將只是停留在世間法的階段而已。不管我們再怎麼用功修行,生命中最內在、最深細的根本問題還是無法獲得解除的。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的所有造作都將導致生死不斷地流轉,生命一期又一期地輪迴,而其流轉的力量就變得無法終止了。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領略到這種生命流轉的力量。比如我們造作善法或惡法的時候,當下就可以從個人的內心感受到該力量的存在。與此同時,我們可以從自己經歷過的每一段時間,看到該力量在流轉時,所展現出來的各種業力和其運作的趨向。就是這種力量的緣故,即使我們的肉體敗壞了,它也會使得生命延續下去。有鑑於此,佛法認為生命就是一個業力不停地流轉的過程。
  
對於這個現象,假如我們願意讓它就這樣繼續下去,修行最終也只會停留在最初階段,而我們卻以為自己所學、所修的已經足夠。不只這樣,我們也會認為只要自己不停行善,最終將會享受到生死流轉中的善果。這是善業必然會招感到善報的觀念。當這些善業顯現的時候,它會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感受到比較順意的樂受,生活也過得比較自在。但是,不管我們再怎麼快樂自在,我們還是無法從煩惱中超脫出來。因為,我們的內心裡總有不安的狀況,這就是我們要注意的地方。
  
相反地,假設我們能看到生死流轉的情況,就會明白不管再怎樣提昇善法,乃至再怎麼開放地看待自己的惡法,一切還是會落入「造作」的範圍內。由於如此,我們就會不停地流轉於生死中,並感受到生命流轉的逼迫,尤其是苦所給予的壓力。此時,若能感覺到必要深一層地從根本處去解決這個大問題,就能看出流轉於生死的「世間」與超脫流轉的「出世間」的差別了。果能看出彼此的差異,就能在修行時,有一個比較深遠的目標做為方向。我們平時要能止惡行善或安忍於任何善惡法,才有可能解決現有的生命問題,甚至預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一些現象。
  
很多人就是設法依止善與惡的觀念來解決日常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當然,在用功修行時候,我們確實要注重現前的因緣。把修行的目標設在淺顯的地方,固然能讓我們容易達到所要求的,卻同時使我們的修行停留在該程度,而不會有多大進步了。因此,假設我們要設立層次較高的目標,就要進一步了解「解脫」在生死流轉中的重要性了。因此,唯有看出無窮盡的生死流轉需要用心去解決,修行才會進入到轉化的層面。這時候,一切的修行都會朝向斷除根本煩惱的境界。

二、止觀法門的殊勝
  
為了讓修行的境界能達到轉化的程度,我們就需要將一切修學的作用導向出世間的層面。但是,若只想靠持戒、布施與安忍,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修持止觀法門來開發智慧,才有辦法斷除煩惱。
  
熏習佛法的知見很重要,「正見」能幫助我們確定用功的意義,但如果只是停留在世間知見的「世間智慧」的話,修行的境界就必然會停滯在世間的階段。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見從世間提昇到出世間的層面。唯有掌握出世間法的修行意義,才能夠斷除煩惱。因此,為了成就這種能力,我們就需要進修出世間的道品。
  
在此方面,我們要從緣起性空的角度來理解生死流轉的因緣。此外,我們也一定要行持聖道來解脫於生死的束縳。這些看起來不同的修行方法,如果歸納起來便是所謂的「止觀法門」。換句話說,要成就修行的最高目標,我們就必須靠出世間的智慧來斷除煩惱。這種智慧絕不是夾雜著妄念的心所能成就的。相反地,我們一定要先讓心住於穩定又清淨的境界,才能顯發該智慧的作用。既然智慧是要依定來運作,我們就一定要修習這兩種法門-「止」與「觀」。若將它們結合起來,便是我們提到的「止觀法門」。
  
在佛教的每個部派或學派的眼光中,修持止觀法門是修行人「證道」的關鍵點。因為在佛法觀念中,無論我們修持哪個部派的法門,最終目標都是要引導我們證得出世間的智慧,以成就出世間的解脫。不管我們如何建設個人的修行路,只要能導往出世間方向的,就一定與止觀法門有關。在出世間法「戒」、「定」、「慧」的修學當中,定與慧便是通往出世間的必經之路了。但是,我們也知道修「止」或修「觀」都必須結合起來才能產生智慧。否則,只偏重其中的一邊,所成就的就只會是其中的一種效果而已。
  
比如說,只偏重修定的話,結果只能「得定」而已。換句話說,我們依舊沒有辦法斷除任何煩惱。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使深定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壓伏煩惱,讓它們不那麼容易生起來,但該定力還是會受到時間的限制。只要時間一過,定力就必然會退轉,之前所壓伏的煩惱就會再度顯現出來。由於定力不能讓我們深入到生死問題的中心或煩惱的根本處,一定要成就智慧來產生斷除煩惱的作用。
  
我們知道單是靠「觀想」來剖析事理,分析事物本性的作用,並不能讓我們獲得智慧。為什麼呢?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慧力並不是很強。我們平時的意識作用已經很雜亂,何況還有生命在流轉時,由惡法所引生的強大力量。因此,若我們要以這樣的心境來開發智慧,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事。即使是唯識學派所說,我們可以讓「阿賴耶識」裡的清淨「種子」顯發出來,但也一樣需要用功修行讓清淨法熏習的作用進入到內心,進而把該種子開發出來。假如我們只是以清淨法來做表層的思考,那麼一切的努力也都將只是停留在意識層面,而智慧力則始終都是無法加深的。
  
因此,為了讓意識發揮其觀照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先在某種程度上,制止粗重的妄念或煩惱所引起的干擾。如此,那些清淨的種子才能產生熏習的功能,進而讓心發揮觀照的能力。否則的話,煩惱依舊覆蓋著心,讓它無法發揮任何觀照的力量。當然,要開發智慧就更加困難了。因此,我們一定要設法讓自己在止靜的心境中思惟佛法,或至少也要把很多不必要的問題先放下,才來思考佛法。
  
我們修學佛法時,經常都有如此情況:讀了很多佛書,但有關內容就是進不到內心去。類似於此,我們平時固然也會思考佛法,但在關鍵時候卻發現它無法顯現應有的作用。同樣的問題,即使我們看了很多佛書,並且能把很多名相記起來,甚至還能和別人分享佛法,乃至弘法,但由於平時很少思考佛法,而始終感覺不到佛法熏習到內心而產生的那種清淨作用。這些現象都在顯示雜亂心下所思惟的佛法,僅能發揮其表層的作用而已。

換句話說,若用雜亂的心去思惟佛法,思惟的作用就是與妄念交錯在一起。這麼一來,任何所思惟的念頭都將變成是比較粗重妄念的一部分了。不只原本要熏習內心的清淨法產生不了淨化內心的作用,轉化煩惱的功能就變得很不容易運作,還反被煩惱汙染。因此,我們就要先讓心處於止靜的狀態,至少要把較粗重的煩惱減弱下來。唯有這樣,我們的心才能處於專注的境界。

當我們為心做了較為深層的開放以後,清淨的法就能夠熏入到內心去。這時候,我們依正法來觀想一切現象的話,就不只能見到其事相上的理,還能進一步分解出它的本質。如此,我們就有辦法徹見到生命流轉的問題所在,看到其動力出在哪裡了。當然,我們也能從佛書中知道生命如何流轉,但就是沒有機會進入到內心去看自己的煩惱,或者觀照到根本煩惱如何運作的現象。實際上,我們平時所生起的煩惱,已經將生命的輪迴現象表現得很明顯了,而我們卻無法從中領會出有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