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修行要義
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ractic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01

ISBN:9789575987619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八講〉清淨脫俗的菩薩法

↑TOP
我們前面所談的內容,涵蓋了最基本的修行概念。雖然這裡介紹的是較有系統的修行內容,但我們談論的重點還是要回到禪修。於此,我們要了解縱然修行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的差別,主要的修行方向還是要朝往出世間境界的。換句話說,不管我們所修的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皆不能出離世間,所做的一切善法,還是停留在世間善報的層次。那些修行的善報只能獲得世間的離苦得樂,而這顯然是不夠的。
  
相反地,如果我們的修行目標是朝向還滅的,把世間的種種相放下,就能夠出離了。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就是以「空」與「清淨」的知見來破除所有的執著。果真這樣,我們就能捨除對世間的各種染著,而以清淨心來修持各種善法。這才是菩薩道的行持!唯有在這種情況下的修行,我們所做或將做的事業,才不會成為自己流轉於生死的因果,而能成為出世間菩薩道的資糧。

一、依淨莊嚴
  
由於菩薩道的修行目標就是成佛,我們要有恆心並且踏實地用功修行下去。即使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不能直接或很快成就出世間善法的境界,也要懂得依循「空」與「清淨」的方向,提昇自己的修行層次。能夠這樣修行的話,我們固然還在做世間的各種善法,也一樣是可以通往解脫的境界。不過,我們一定要掌握好佛法的核心思想-心性本淨的觀念。
  
如此,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或任何善法的時候,就能以清淨心或依佛性為出發點去從事,而不是以煩惱心來處理了。這麼一來,即使還沒證到事相的空性,也能夠以正念來引導自己依循清淨心精進用功下去。能如此用功下去,就會漸漸地減少自己對世間法的染著了。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會因為是以清淨的心來處理生活中的事,而排斥或遠離世間的各種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會肯定生活中的所有事相都是存在的,只是會遠離對它們的執著而已。相反地,假如我們認為應遠離的是世間的各種事相,那就只能到深山去用功修定了!為什麼呢?要修定的話,就一定要放下欲望。大乘佛法比較重視心理上的遠離,所以在此方面,大乘佛法經常提到「三昧」,而沒有直接談到「定」。
  
實際上,「三昧」的詞義包含了智慧,而且內容非常廣大,可以容納世間的各種相。比如「念佛三昧」、「海印三昧」(華嚴宗的觀法)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據此我們就可以知道菩薩實有能力去行任何可以度化眾生的方便,甚至去做從世間角度看來屬於惡法的行為。雖然如此,我們一定要理解菩薩的心是恆常清淨而無染著。相較之下,假設我們還沒達到像菩薩這樣的境界,則寧願僅用善法來行持菩薩道比較妥當。
  
禪師為了讓禪眾開悟,往往會使用一些我們認為是毒辣的手段去接引他們。話說有一位禪師與一些道友想要去親近某位老師,便一起到該老師的道場去求法。由於該道場並沒有多餘的空位給他們住,就不讓他們進到裡面去。這時候,他們就只好待在客堂的門外靜候。由於當時是嚴寒的冬天,幾天下來的等待就已經讓不少人打退堂鼓了,至於留下來的人,晚上只能躲在某個角落睡覺。誰知他們有一晚正在休息時,忽然被從上面潑落下來的一盆冰水冷醒。結果,除了一個人,其他的人都跑光了。留下來的那一個人,真的是求道心很熱切的修行者,像這種人,豈是一盆冰水就可以把他求法的熱情給冷卻下來?
  
果然,老師隔天早上就有意讓他進門去了。出乎意料的,正在他快要進到門內的時候,老師卻急忙把他推了出去。當他的一隻腳還沒有完全退到門外時,老師卻使勁地把門關上,把他卡在門檻的腳夾斷了!就在這一剎那,他大聲喊說:「好痛啊!」老師聽到後,卻反問他:「到底是門內的痛,還是門外的痛?」他當下一聽,就開悟了!古時候很多禪宗的禪師,都是在一種「非常」的狀態下開悟,而後又懂得利用各種善巧來讓他的弟子覺悟。在我們看來,只要能開悟,就算是得斷掉一隻腳又怎麼樣,畢竟開悟才是人生的大事!
  
反觀行持菩薩道的關鍵,則是能否證到空,或有沒有以清淨的本性來進行各種事業。能夠這樣的話,就不會染著於所從事的各種事業,進而成就菩薩道了。雖然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見到這樣的修學效果,但這觀念卻提醒我們無論做任何事,無論是資生或度生的事業,只要能以清淨心去從事,則一切所做的,自然就會和菩薩道相應。菩薩道的行持,即是以這樣的心態為出發點。
  
菩薩道行者每天都在做度生的事業,但是他們並不會因為每天的工作性質都一樣,而覺得苦惱。反觀我們大部分的人,幾乎都把每天該做的工作,視為很苦悶的事。其實,只要我們用清淨的心做工作,就等於是行道的方便。為什麼?既然我們生活在社會裡,不就表示自己總得為社會做點事嗎?即使還沒有能力度化眾生,也還是要盡自己的本分服務社會。比如家庭主婦的責任,就是要把家裡照顧好,讓丈夫能夠安心工作。若能這樣盡責地護持丈夫,孩子也能放心讀書。可以說,家庭主婦的顧家過程,即等於在行菩薩道了。
  
不管我們從事什麼事業,只要能以「佛性」來實踐,就是發揮菩薩度生的精神,這就是菩薩道的修行觀念。依此可見,大乘佛法的內容非常廣泛,並且還是以在家眾為主。換言之,在家眾可以將全部的治家事業轉化為菩薩道的行持。除此以外,在家眾還有其他方面的優勢,如:精力、時間、財富、健康、名望、權力等等,都可以用來度化眾生。我們可以認為菩薩道的行持,就是不捨任何既可以資生,又可度生的工作。不過,無論是用哪一種方法,我們的內心都一定要保持清淨。
  
假如我們在修行時,發現自己起了煩惱,就要馬上自我反省犯了菩提願中最重的根本戒-瞋心(瑜伽行派的菩薩四條根本戒:瞋心、妒嫉心、慳吝心與慢心),而自我障礙到個人的菩薩道行了。因此,在修習菩薩道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四種不清淨的心都清除。換句話說,只要一生起其中任何一種不清淨的心,我們就會失去所受持的菩薩戒!不過,果真失去了也不用慌張,因為只要再恢復清淨的心,又能重新受持菩薩戒了。
  
由於心很容易就被煩惱汙染,所以我們要知道並接受自己的心有雜染的成分。不過,即便我們警覺到心已處於汙染的狀態而不清淨了,也沒多大關係。為什麼呢?正因為我們的內心裡有的就是佛性,有覺悟的能力,有察覺煩惱的本事。既然如此,我們就有能力覺照到心出現雜染的狀況,並及時地把該雜染的心理作用放捨掉。這麼一來,我們的心就能調回到清淨的狀態,而得以繼續依菩薩法來莊嚴自己的修行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