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修行要義
The Essentials of Buddhist Practice

作者:釋繼程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10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人

規格:平裝 / 21x15 cm / 440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110301

ISBN:9789575987619

定價:NT$420

會員價:NT$35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第五講〉概說修行的多重層次與意義

↑TOP
談到修行的意義時,我們要先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或是基於什麼原因來修行?我們才能在用功時,不斷地提昇。當然,我們是以佛法做為個人的修行準則,並且知道修行有它不同的意義。但是,修行最核心的關鍵點是身心的「轉化」,亦即淨化,而這是最終的修行效果。
  
如果我們僅是從事一般性的修行,其意義始終是不足夠的。這是可以從修行的意義,進一步去審察其層次的問題。當我們為修行歸類時,其實也只是將它的某種意義或某個部分進行簡別而已。修行有多重意義的。因此,我們不會只是持戒止惡而沒有行善。當然,只要我們的身心能進入到「安然」的階段,一般就已經自然地處於止惡行善的過程了。
  
我們之所以會把某類修行歸納起來,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知道自己可以根據哪種修行的意義來用功,而這又牽涉到修行的層次問題。同樣地,我們也不一定能分清楚自己到底是在修行的哪一個層次上用功,因為修行的層次本身也是多重的。
  
一般上,修行的層次反映著修行的某種功能或作用。不過,當我們將這些功能納入某種層次時,其實就是把某一類型的修行歸納在一起。由於這樣,當有人認為自己所修的層次為修行的「最高境界」時,以另一角度來看,恐怕不是很理想的狀態,因為修行的層次如何還得看個人的心態和根機。

一、修行層次和心態、根機
  
修行的狀況可以歸為幾個層次,但僅是以平常狀況去實行的話,比如談「學佛」,卻完全沒有依據佛法去實踐,都不算是正在「修行」。只有真正學習佛法以後,才是修行!

(一)普遍信仰型
  
對於「修行」,佛法是很強調實際進行的,亦即實踐於生活中。有些宗教可能只強調「信」,並認為只要有它就足夠了,而其他方面的事,也都是據此建立起來的。如果是這樣的修行,其意義自然是比較簡單的。

相反地,由於佛法是從有情本身的身心狀況和生死流轉的過程,乃至所依住的世間來談,其修行意義當然要分成好幾重來說了。就單以個人心態和程度來分類的話,其意義還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的層次。雖然層次的事也有相對的標準,且不乏個人主觀的看法在裡面。這就好像有些人認為自己所學習到的已經足夠,已經是最好的了。這時候,假如我們告訴他還有其他方面可以再提昇的話,他會認為那些都不是理想的。對他來講,我們對他所說的層次並不是很重要的事。
  
這是宗教界的普遍現象,也是我們最先看到的修行層次。很多人在信仰佛教或皈依佛教以後,就會表現出這種信仰型的層次。在這層次裡,人們的心目中會有一尊崇拜的宗教對象。例如,我們皈依了三寶,就自然會以佛陀做為我們皈依或崇拜的對象。我們會把所信仰的對象放到一個比較高的層面去,甚至把他神化了。這種信仰方式就是一般人接受宗教後所產生的心態。這是一般宗教界信徒的心理作用。
  
一般上,人們會把宗教的禮敬對象當作是高不可攀的神祕力量,甚至相信其擁有神通力而對他有所要求。一般人就是為了世間利益,即現前的物質性需求而祈求。很多初學佛的人,也常會到寺院對佛菩薩有所祈求。這些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到寺院去進行一些宗教儀式,如燒香、點燈或供養一些水果;在禮拜時,不會禮拜的就以磕頭來表示敬意,就求一求心裡所希望獲得的事物。他們祈望得到的,大概也是一般的世間利益,祈求自己,乃至家人都能平安地過日子,甚至在生活中盡量避免或減少遇到挫折的機會。這是學佛人常見的信仰現象,而且是基本的心理需求。只不過,我們會發現到自己所要求的「平安」,實際上卻是另外一回事。怎麼說呢?
  
我們常常是不製造平安的因緣,卻希望得到平安的果報。換句話說,我們不造作善的因緣,卻把該希望寄託在一種比較崇高的外在力量。雖然向佛菩薩祈求平安,原本也只是出於寄託的心理,但問題卻出在我們處理這樣的事時,往往是忽略了自己要去製造平安的因緣,而只是要得到那樣的果報而已。如果我們是用這種心態來信仰三寶或皈依佛陀與菩薩的話,一切所做就會變成是信仰的行持方式。這就是一般宗教界的信仰層次。
  
如果是這樣的信仰,表示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皈依三寶的目的,或者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修行。我們以為皈依了一個宗教後,只要對所信仰的對象加以禮拜、磕頭,並且供養香、燈與水果以後,就可以從中滿足自己所想要的事,甚至獲得回報。大部分的人就是抱著這種心態來信仰佛教的。以這種心態來信仰佛教,的確是把修行的層次放到普遍性需求的低限,而使得信仰佛教和信仰其他宗教變得類似起來。像這一類的信眾,不難在社會中看到。在他們自認為是「佛教徒」的時候,就會以一些宗教儀規,參與自己似懂又非懂的儀式,或用上香等方式信仰佛菩薩,達到所謂的「修行」。實際上,他們僅希望從佛菩薩那裡得到一些好處,而沒有付出更多的代價。
  
無可否認,有很多新興宗教的教主都會在該宗教剛發展時帶給信仰者一些幸福,或給予一些「甜頭」。像這一類的教主,多少都會有一些神通力。當人們對他有所要求時,他都會設法滿足對方;若是沒有神通力,他也會用一些方法給對方一些好處。這麼一來,人們就會開始信賴他,並以為自己就是可以用這種不需要付出代價的方式來得到想要的需求。我們會看到很多人,特別是祭拜神明者都有這種心理。他們總是在自己生病的時候才會想到去找神,然後拜神,再求神。他們平常時,都不是這樣子的。在這時候,他們所祭拜的神明就會為他「開出一帖藥」,神爐的香灰,或神明本身「所畫出來」的符咒等,然後要他們服下去除病。這就是不需要付出代價,就可以得到好處的信仰現象。當然,也有一些人求神是希望得到橫財,或者想要解決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而去祈請神明的。
  
就如前面提到的,有這樣的需求,基本上並沒有什麼不對的。只是,若信仰佛菩薩,乃至神明,只是為了直接從該宗教的對象獲得好處,就會出現問題了。這就等於是我們希望該宗教對象能直接施捨「神力」給我們,不是嗎?這種情況明顯可見於一些神壇的活動。那些神明看起來都有能力讓人們「興旺」的,臺灣、香港的樂透,會為信徒「開真字」、「出明牌」,或是報數字等。有趣的是,當那些求財的人去買真字、求明牌後,真的有人中。結果,中獎的人必然就會因為得獎而回去答謝神明。這時候,自然就會有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了。
  
比如說,求財的人初去拜神的時候,一般上都是用四粒水果,如:蘋果、橙等去祭拜神明的。這麼一來,他們就會獲得神明所賜予的四個數字,而拿去下賭。結果,果真給他中了幾千元或幾萬元大獎後,他必然就會倒回去答謝神恩。他們有時候會用幾百元來買隻燒豬做為謝禮。這麼一來,當其他人看到這些豐厚的祭品時,大家就會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即使神明所給的名牌沒開出的話,很多人也不會在乎的,因為再輸也只是輸幾十元而已。神壇的情形如此,佛教團體的狀況也一樣。一般上,傳統的寺廟會有求籤的現象。我們看到有些人在寺廟裡弄一些「號碼」來拋選,或者在佛像面前「丟」銅錢時,自然地就會覺得這些行為都不對勁。但是,對他們來說,這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有可能因為這種信仰心理的緣故,很多地方的神明就旺了起來。
  
有時候,我們的確可以看到一些宗教就是會強調靈驗的事。比如說,當有人病得很嚴重,真的需要宗教力量來救濟時,只要有人這時候介紹某個宗教給他,或者他本身剛好有個因緣接觸到某宗教,而該宗教的力量又能把他的病治好的話,就自然會有人以他為「媒介」來宣傳該宗教的靈異了。實際上,當一個人生病時,他會不會好起來是要看他個人的因緣。當然,如果有宗教力量比較強的朋友,該朋友是有可能幫助他好轉起來的。
  
比方說,有人患上了癌症而感到非常無助。這時候,假設他身邊的朋友都是基督教徒,而他剛好又沒有其他宗教信仰的話,他就會隨眾希望上帝保佑他。那麼,一旦那樣積極地接觸該宗教而病也好起來時,他就會虔誠地信仰基督教了。同樣地,如果那時候出現在他身邊的是「九皇爺」的信徒,而這些朋友見他病成那樣,就帶他去請人「跳童」讓他感受宗教的神祕力量,然後燒幾張符咒讓他喝下。如果他的病因而好起來,他也會成為九皇爺信徒的。那麼,若當時遇到的是德教會的信徒,他們就會帶他到濟公那裡看病。倘若他服了濟公開出的一帖藥而好起來的話,他就會是濟公的信徒了。類似於此,假使他碰到的是佛友,而他們勸他勤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或者讓他喝下一杯大悲水後,只要他的病情好轉起來,他也一樣會因此信仰佛教的。
  
從這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人們面對生命困境的時候,只要當時有宗教能夠幫他度過難關,該宗教的力量就有可能引發他內在的生命力而改變他當時的現狀。對一個身在困境的人來說,這種信仰宗教的意義都是差不多一樣的。只是,有些宗教徒,尤其是社會上有點名望的人,會特別拿類似的例子做宣傳媒介,好讓該宗教能因此而興旺起來。實際上,宗教體驗是一般宗教界都會出現的現象,也是宗教容易融入社會的原因。
  
這宗教界所產生的神祕力量,正是普羅大眾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比如說,我們的父母或者家人會拜神拜得很虔誠,甚至家裡出現問題的時候,都會想到要去神廟請問乩童解惑,並祈求神明保佑平安;甚至透過扶乩的文字指示來解除困惑。像這些所謂的「辦法」,其實並不是什麼特別的手法,但就因為它是神明所說的,而使得該方法在感覺上很不一樣。
  
實際上,我們也可以靠自己本身的力量處理問題,但做起來就是沒有那股宗教的力量;或者我們本來就已經決定要那樣做的,只是擔心效果不知是否理想,而向神明求個籤請示。這時候,如果從神明那裡得到的是「上上籤」的指示,很多時候會一做就成功了!嚴格來說,這是對自己有無信心的問題。沒有信心的話,就算自己本來已經有那樣的計畫,也是不敢動手的。相反地,有了「神力」的加持,就會變得很有力量去做想做的事。由此可見,只要是透過神明的指示,處理問題的情況就會變得很不一樣。

即使是佛教徒,有些人也會表現出這種普遍性的信仰態度。明末時代就有個出名的高僧,學佛方面有相當高的成就,但就因為自覺知識很高,而自以為各種法門都適合自己去進修,只是苦於不知道只是苦於不知道要選哪個來修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