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人生406期:凝視死亡 探索生命智慧

作者:人生雜誌編輯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6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人生單行本

規格:平裝 / 21x28 cm / 彩色

商品編號:1215000406

定價:NT$150

會員價:NT$30 (20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已搶購一空
目前無法購買

訂閱雜誌 可購買時通知我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禪淨何爭】繫心一佛,禪淨合流--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一)

↑TOP
聖嚴法師承繼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並本於自身的禪修體證,一生致力於建設「人間淨土」。在《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陳劍鍠教授依聖嚴法師的禪法修為,直探其淨土觀。

本專欄摘錄該書第六章〈聖嚴法師「以禪攝淨」的詮釋及其運用〉,從聖嚴法師對道信「一行三昧」的論題,闡述禪淨雙修的可行性,以及禪宗如何運用念佛法門。

■ 陳劍鍠(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聖嚴法師曾分析中國佛教自宋以來的修持情況,指出:「中國佛教,以禪宗為主流,而以西方淨土的念佛法門,對廣大群眾做普遍的救濟,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使得無緣來過叢林修道生活的一般大眾,也有修行佛法的得度因緣。這是宋以來中國佛法的實況。」此情況延至現代,亦然如此。而且也發生在農禪寺,農禪寺有「般若禪坐會」及「福慧念佛會」。

戶戶蓮社,家家禪堂

「禪坐會」是1979年成立,提供給曾在文化館或農禪寺打過禪七的人,每星期都有打坐共修的機會,參加者總有幾十人到百來人;以「禪坐會」為基礎,進一步有「般若禪坐會」的籌組。另外,「念佛會」成立於1982年,是為一些自覺不適合打坐參禪,但也很喜歡農禪寺的信徒所發起,聖嚴法師藉此念佛法門接引根性不同的人。

法師特別強調:「我要說明的是,由於農禪寺舉辦禪七、禪訓等的活動,許多人便認為我們專事禪修,跟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無關的。其實我們一年舉辦兩次禪七,也舉行兩次佛七。本寺有禪坐會,也有念佛會。」而且「農禪寺週六念佛會的盛況,始終都超過週日禪坐會的人數。」尤有甚者,法師以自己的修行體驗作出說明:「我們法鼓山農禪寺,雖然以指導禪修聞名,但是我的修持基礎,是從念佛開始。最早參加的團體共修,便是少年時代在狼山打佛七;最早主持共修,便是1960年代應邀在臺灣屏東的東山寺擔任主七和尚。」

可見,法師雖以教授禪法為主,但仍重視念佛法門。他指出:「念佛和禪本不相牴觸,從宋以後,更有合流的跡象。農禪寺兩方面同時並進,情況也愈來愈好。」後來的法鼓山亦沿襲這個傳統,在修行方面使得許多佛化家庭,變成了佛堂、蓮社,符合法師所提倡的「戶戶蓮社,家家禪堂」運動。

雖然聖嚴法師極為重視彌陀淨土法門,並有多部這方面的專著,但法師有以「以禪攝淨」的方式來淨化人心,推動心靈環保,達致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這跟他承繼東初老和尚(西元1907~1977年)與靈源長老(1902~1988年)的禪宗法脈頗有關聯,法師同時傳承臨濟、曹洞二法脈,以此二法作為個人修行法要,亦以此二法接引信眾。

他於1976年應邀赴美,開始指導禪修,並將個人的體悟透過層次化的說明來教導禪修者。法師一再強調建立禪修的方法次第,對於現代信眾而言,有無比助益。足見,他是極為重視以禪修方式來淨化人心,推動心靈環保。而且,此「以禪攝淨」的命題可從他對於永明延壽(904~975年)及蕅益智旭(1599~1655年)所常提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中,看出大體風貌。

聖嚴法師亦常舉禪宗四祖道信(580~651年)〈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說的念佛法門,結合《觀無量壽佛經》所教示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來說明禪門也用持名念佛,並且進一步指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的主張及其行持,正符合《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所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的道理。

基於上述背景,本文將對聖嚴法師「以禪攝淨」之思想作出探討,首先考察聖嚴法師對道信「一行三昧」的論題,闡述禪淨雙修的可行性及禪宗如何使用念佛法門,從中確立禪、淨的主從關係;接續對他所讚賞的永明延壽的「一念成佛論」作出解釋。在法師的闡述下,永明延壽的觀點不但啟發人間淨土的踐履,也提供人間淨土的理論依據;最後檢視他如何承繼雲棲袾宏的「參究念佛說」,考察其禪觀與淨土思想。希望對他所提倡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理念,能夠標駁同異,以供教界及學界參酌。

道信「一行三昧」的禪淨雙修

聖嚴法師認為念佛法門也是禪觀的一種,可以攝入禪門,他以禪宗四祖道信的修法,特別指出:

因為持名念佛的本身,即是禪觀的修行方法之一,故在禪宗第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中,特別引用《文殊說般若經》所示一行三昧的修法:「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不過淨土經典中的《觀無量壽經》,所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也被道信大師引用。可見禪淨二門本來一家,方法可以互通,只是不得以偷心取巧。

聖嚴法師常引用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尤其該書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行三昧」詮釋禪、淨關係,是法師特為注重的法義。道信往衡嶽時,途經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應僧俗二眾之請,住持廬山大林寺,於此駐錫十年。這時可能是道信結合禪淨的醞釀期,大林寺是天台宗智顗大師(538~597年)弟子智鍇(533~610年)所創,道信於大林寺十年受到的影響不小。此外,廬山乃東晉慧遠(334~416年)倡導「念佛三昧」的地點,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主張「念佛,心是佛」,及援引《觀無量壽佛經》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有明顯禪淨雙修的軌轍。在「一行三昧」方面,道信云:

《文殊說般若經》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道信確以《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為安心要旨,因為根據天台宗荊溪湛然(711~782年)所云:「信禪師元用此(《文殊般若》)經以為心要。」從道信所教示的禪法而觀,他以「一行三昧」的般若念佛法作為教導信徒的要旨。從這個角度繼續追述,道信引用《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用意,在於強調證入一行三昧是以專注稱念佛名為方便法,關於這點,聖嚴法師如此解說:

禪者念佛,早在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門〉,即舉《文殊說般若經》所說的念佛法門,勸導大家照著修行:「心繫一佛,專稱名字」,說明禪門也用持名念佛。又引《觀無量壽經》所說:「諸佛法身,入一切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觀點,說明禪門的「是心是佛」,淨土經典中,也早有此說。

四祖道信應是禪門早期提倡念佛的先驅,聖嚴法師引述其方,證明「禪門也用持名念佛」,並且結合《觀無量壽佛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明示禪淨二者相通。(摘錄自《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禪淨思想與體證》)
(全文請見第406期《人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