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

作者:繼雄法師

出版社:法鼓文化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智慧海

規格:15x21 cm / 穿線膠裝 / 247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000201

ISBN:9789579900645

定價:NT$220

會員價:NT$187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序/後記

< 回商品頁

自序

↑TOP
<自序>

  回顧中華佛學研究所的三年學涯,如過目雲煙,一瞬即逝。在這三年的學術訓練和薰陶下,雖已奠定了筆者的研究基礎,使筆者在思緒上更為明晰、嚴密、有條理,但自覺各方面的表現仍然不夠圓熟,故有發奮圖強,力爭上游之需。

  在佛研所的三年研習期間,所方規定每位研究生皆須繳交畢業論文。故在研二下學年,筆者已開始尋找撰寫題目;在翻閱各方面論文集的目錄時,則發現似乎未有一篇依佛法的角度來論著有關社會倫理道德的文章。因此,筆者決定往這方向去探討,最後擬以「初期佛教家庭倫理觀」作為撰寫主題。

  本文乃是一篇從佛法的觀點,探究如何才能建立起一個健全的家庭生活和獲得美滿人生的論文。此篇論文旨在論述和樂的家庭是建立在全體家族的感情上,同時亦是建立在家庭成員間的相互尊重、包容、忍讓、接納、肯定及同一信仰上;而經濟均衡也是促成家庭幸福、安穩的重要因素,故為了謀取生活所需,被等皆應依循正當的職業,努力耕耘,方是可靠。對於所得之財,應該要善於處理、分配;且須量入為出,避免浪費和慳吝。進而,若有餘力,也應取部分的盈餘來布施植福。

  本文所說明的「初期佛教家庭倫理」思想,並非齊頭式的平等,或是單方的付出,而是從不同的人際關係,找出平衡點。換言之,初期佛教的家庭倫理觀,是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共處的基本態度,及相互對待的合情、合理、合法的德行上。因為佛教認為一切眾生皆是平等,在眾生平等的法則下,彼此之間並無所謂「支配者」與「服從者」的關係。可是佛教並沒有否認人與人之間所存有的貴賤與優劣的現象,反而強調人的一切貴賤與優劣乃應決定於各人的行為。但是由於各人的身份不同,故彼此間應有相互對待的關係和應盡的合理行誼。

  是故,初期佛教所倡導的家庭倫理觀,乃是建立在每一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對待之合理德行上,以及互相尊重的道德觀念上。因此,家庭組員﹝親子、夫婦、兄弟﹞之間應當互相尊重、敬愛、信賴、諒解、關懷、盡責、互助。並且在家庭組員的相互對待之合理行誼下,方能促進彼此間的親密和友善關係,並且過著一種合情、合理、合法的至善道德生活。

  至於今日的社會,由於社會結構、家庭形態的改變,以及民主思潮的普遍流行,致使父子、兄弟、長幼之分,不太可能如以往那樣嚴格。故在講求「長幼有序」時,應著重在其精神,而非表面上的形式;更應從感情上的交流為出發點——「互愛」、「感恩」、「奉獻」,不再用禮法來約束;讓每一個人發自潛在的「愛心」去孝順父母、尊敬長土、慈愛晚輩。並且依真心實意、真誠懇切的良知、良心去塑造秩序井然、有情有義的和樂家庭與社會。

  雖然人類的習俗、禮儀、風尚,隨著時空的變遷與社會結構的不同而改變,但是人性上的道德規範,大體上無有古今中外之別。所以佛陀於二千五百餘年前所宣說的家庭倫理觀,不但不會因時空的不同而被淘汰。反而能夠作為當今家庭生活的借鏡與反省。對今日社會而言,它不僅適用且有參考的價值;故可應用它作為建設當今美滿家庭的藍圖。

  在撰寫此篇論文的過程中,楊師郁文教授在觀念上和研究方法上給我許多的斧正和啟迪;並透過老師的細心、耐心指導下,讓筆者釐清了某些觀念上的困擾和注意到一些易以被忽略的問題及觀念。除了從楊老師那裡學習到研究方法之外,亦從老師的教學中認識到阿含學的教義,並建立起佛法知見。

  由於本篇論文著重在初期佛教領域的探討,故在撰寫過程中引用不少巴利原典文獻作為參考資料,而筆者又是初次接觸巴利文,唯恐在翻譯上有損及原意,故儘量參照英、日譯本以資印證,並且得助於達和法師和楊師郁文在譯文上的修正與指點。然,為了避免對佛音論師所註之《教授尸迦羅越經注疏,在翻譯上有所失真,故曾與祥智法師參照泰譯本進行討論。對於以上二位師長及祥智學長的協助與指正,筆者謹此致上由衷的謝忱。

  一件事務的完成,必由種種因緣所促成,而本論文也不例外。首先,感謝「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的慈悲栽培及所中三年來所提供的良好研究環境。其次,感謝諸位師長三年來的引導與培育;常住法師、居士們的護持與愛戴;學長、同學們在課業上互相切磋及生活上的照顧,方促使本論文得以順利完稿。

  最後,再次感謝楊師郁文教授在百忙中,抽出寶貴的時間為本文賜序,增添了本文的另一重價值與光彩。並謝謝聖嚴法師慨允本書由法鼓文化出版。

  本篇論文之撰述,在資料的蒐集、取捨;問題的探討、處理及翻譯上,雖已竭盡心力,但難免有疏漏和不當之處,敬請諸位學者先進,不吝指正是幸!

繼雄 序於馬來西亞 檳城 白雲蘭若 一九九五年一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