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聖嚴研究第一輯
Studies of Master Sheng Yen Vol.1

作者:聖嚴教育基金會學術研究部

出版社:法鼓文化

出版日期:2010年03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系列別:聖嚴思想論叢

規格:15x21 cm ∕ 平裝 ∕ 432頁 / 單色印刷

商品編號:1111280011

ISBN:9789575985097

定價:NT$380

會員價:NT$323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聖嚴法師與當代漢傳佛教(節錄)/于君方

↑TOP
于君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佛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宗教,比基督教早上五百年,比伊斯蘭教早一千兩百年。為什麼稱為世界宗教呢?因為它雖然屬於一個特定的時間及地點,在某一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社會等背景,但是它傳教的對象並不限於某一個國家及人民。佛教傳遍不同的文化地區,不像一神教那樣排斥當地的宗教,卻通過跟本地文化的互動,而發展出不同的佛教傳統與特色。因此我們在討論佛教時,通常說南傳佛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其中漢傳佛教也包括中國、韓國、日本佛教。

佛教傳入中國的發展
佛教自漢朝,大約西元一世紀從中亞傳入中國以來,現在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佛教對中國原有的儒、道教,特別是宋明理學及全真教產生很大的影響。不但如此,明末的新興教派以及變文、語錄、寶卷等新型的文字作品,都是唐代之後一千多年間出現的。而漢傳佛教在這些新的哲學、宗教及文字發展上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正如聖嚴法師在〈佛教對於東方文化的影響〉中說︰

佛教的適應力強,彈性度高,遇到任何狀況,都會保持無我而尊重 對方的立場。講空也講有;講解脫,也講入世;講出俗,也講隨俗。

特別的是佛教不違世間法而淨化人間,佛教徒弘法不為自己求名聞利養和權力地位,但為人間大眾離煩惱之苦、得解脫之樂;只希望能有為人付出、貢獻的機會,不與人爭長論短、比高比低。所以到了中國,佛教對於儒道二家的固有文化,一向站在肯定的立場,稱之為人天善法,也是佛法的共同基礎。

以上這一段是聖嚴法師形容佛教為什麼能使「佛教至中國而變成中國的佛教,與儒道和平共存在三教合一的中國」的一段引文。

如果我們要了解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或想知道中國文化、思想、宗教、文學、藝術等在佛教的影響下有什麼變化,我們一定要研究中國的佛教史。一個發源於印度的佛教如何漢化,而成為漢傳佛教,是一個非常複雜而有意義的故事。與其說「佛教征服中國」,我們反過來,也應該知道中國如何征服佛教。佛教跟中國文化之間存在互相激盪的關係。長久以來,中外學者將隋唐視為佛教的黃金時代,他們的研究也因此集中在隋唐,或更早的南北朝。至1970年代,只有極少數的學者包括我,以及聖嚴法師一樣注意明代佛教的歷史。
 
聖嚴法師的博士論文主題,是研究蕅益智旭,我的論文研究主題是雲棲袾宏。後來的三十年中,很慶幸的是,其他中外學者也致力於五代、宋、元、明,甚至清代的佛教研究。大家有一共識,不再用過去的標準來判斷黃金時代的代表,比如宗派的建立、譯經多少等並不完全顯示佛教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力或對廣泛大眾的吸引力。佛教所以能在中國生根,絕對不只靠佛經深奧的哲理、高僧們精細的註釋,以及博學的論述。

佛教不曾衰落,何來復興?
佛教通過修持的儀式,佛菩薩的信仰給予人們心靈及精神的提昇和慰藉,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事實。從這個角度看佛教史,我們會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那就是佛教傳至中國後,一直沒有衰落過,佛教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型態,均能做出不同的貢獻。但是如果佛教沒有衰落,那為什麼學者常用「復興」一詞呢?比如明末佛教復興、清末民初佛教復興,還有1980年以後至目前的佛教復興?
 
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佛教的末法思想。從南北朝也就是六世紀開始,佛教常說已進入末法,這是因為漢傳佛教把末法的起始點放在西元550年。三階教的創始人信行(西元540-594年)就是這個思想的代表,每次遭遇法難,都以此解釋,自然就會把法難以後的佛教發展恢復稱為「復興」。第二個原因,是佛教大師們在推動他們的改革時,他們或強調戒律的重要或糾正參禪及修行的錯誤,在批評僧團一般的弊病時候,都歸咎於當時佛教界的龍蛇雜處、良莠不齊,因此必須復興。比如明末四大師、民初的太虛大師及聖嚴法師都強調改革及復興。
 
如果我們只著重復興時期而忽略了復興以前的歷史,我們對漢傳佛教的整個歷史就變成片面而武斷。我們應該是研究佛教的全面歷史,尤其是宋、元、明、清、民國和當代的歷史,很需要我們去關注。因為這一千年不管在佛教制度、思想及實踐方面都有很多的演變,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受到學者的普遍注意,有系統的研究仍待進展。正因為如此,「聖嚴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意義重大,因為它全面強調研究現代漢傳佛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同時提供了切入這個領域的方法,就是通過聖嚴法師的思想。

《法鼓全集》,法師的思想菁華
《法鼓全集》(含《法鼓全集二○○五續編》)全套102冊,含2冊總目錄,共分為九輯。如果我們分析《法鼓全集》的著作,可以分成五大類。
 
一、學術論著14冊,包括:《比較宗教學》、《明末佛教研究》、《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戒律學綱要》、《基督教之研究》、《菩薩戒指要》、《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概說》、《西藏佛教史》、《漢藏佛學同異答問.密教史》、《日韓佛教史略》、《學術論考》、《學術論考Ⅱ》、《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
 
二、禪修類著作25冊,包括:《禪門修證指要》、《禪門驪珠集》、《禪的體驗.禪的開示》、《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信心銘講錄》、《禪的世界》、《聖嚴法師教禪坐》、《禪鑰》、《禪門》、《聖嚴說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聖嚴法師教默照禪》、《動靜皆自在》、《神會禪師的悟境》、Faith In Mind、Chan Retreats in the U.S. and U.K.、The Sword of Wisdom、Dharma Drum、Zen Wisdom(2nd edition)、Subtle Wisdom、Hoofprint of the Ox、Illumination Silence、Song of Mind。
 
三、佛經現代語詮釋及歷來佛教人士記述19冊,包括:《心經新釋》、《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維摩經六講》、《四弘誓願講記.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四十二章經講記.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無量壽經講記》、《智慧一○○》、《公案一○○》、《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天台心鑰─教觀綱宗貫註》、《八大人覺經.佛遺教經.四聖諦.六波羅蜜.地藏菩薩的大願法門》、《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Complete Enlightenment、There Is No Suffering、《聖者的故事》、《悼念.遊化》、《悼念II》。
 
四、自傳遊記十六冊,包括:《留日見聞》、《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歸程》、《法源血源》、《佛國之旅》、《金山有鑛》、《火宅清涼》、《東西南北》、《春夏秋冬》、《行雲流水》、《步步蓮華》、《空花水月》、《兩千年行腳》、《抱疾遊高峰》、《真正大好年》、《五百菩薩走江湖》;學佛入門及對社會人生問題的開示二十六冊,包括:《神通與人通》、《教育.文化.文學》、《書序》、《評介.勵行》、《書序II》、《致詞》、《佛教入門》、《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學佛知津》、《律制生活》、《明日的佛教》、《念佛生淨土》、《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鐘聲》、《叮嚀》、《是非要溫柔》、《人行道.平安的人間》、《法鼓山的方向》、《台灣,加油》、《法鼓晨音》、《人間世》、《歡喜看生死》、《法鼓家風》、《找回自己》、《法鼓山的方向II》。
 
我列出這個細目,是為了顯示出聖嚴法師的研究重點及主要關懷。
 
從《聖嚴法師學思歷程》說起,法師的中心思想是受到太虛大師和印順長老的影響。他在日本撰寫論文期間,受到蕅益大師的影響。蕅益大師及太虛大師都有佛法一體化的圓融主張,那也是中國本位佛教的特色(頁169)。法師說在研究方面,所花時間較多,而且用心也較深的有兩項,那就是大小乘戒律學的探究和博士論文主題有關的明末佛教史。至於禪學,他則謙虛地說:「沒有做多少學術性的研究(頁171)……用中英文出版的有關禪的著作雖然有十多本,而那卻是實用的觀念指導和禪修指導。(頁173)」聖嚴法師說自己沒有什麼宗派,自己不是這宗的禪師,或那宗的禪師(頁173)。但是我們可以說他既是法師也是禪師,他的著作範圍也遠超出戒律和明末佛教史。
 
我認為聖嚴法師對佛教及禪學的貢獻,是將漢傳佛教現代化。這表現在他將戒律、佛經、禪法用現代人能了解的語言做為他弘法的全貌,而通過教育達成漢傳佛教的現代化。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教育的對象不只是僧侶、知識分子,還有一般民眾。這可從他建立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僧伽大學,除此,也透過報章雜誌發表眾多文章,與大眾媒體公開演講看得很清楚。
 
我想法師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一定與他年輕的出家經驗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