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祇樹給孤獨園

網站服務選單

會員服務選單

相關聯結

  • 聖嚴法師所有著作
  • 人生雜誌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商品圖片

因果,怎麼一回事?

因果,怎麼一回事?

作者:釋見介

出版社:橡樹林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20日

語言:繁體中文

商品編號:1150771451

ISBN:9789866409554

定價:NT$240

會員價:NT$204 (85折)

  • 接受海外運送
  • 接受7-11超商門市取貨
  • 接受新竹貨運貨到付款

精采書摘

< 回商品頁

13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她)的?

↑TOP
到底「欠」什麼?

有位王太太非常賢慧,但先生對她百般挑剔,不論她怎麼委曲求全都沒用。王太太常說:「算命的說我是上輩子欠他的,所以這輩子注定要還他!」

王太太知道上輩子欠先生什麼嗎?如果不知道,又要怎麼還呢?她以為這樣是在還債,或許根本就還錯了。要還債也要知道到底欠了人家什麼,否則自以為是地「還」了半天,依舊會覺得「負債累累」。或者你一直在「還」的東西,正是別人最不需要的,結果更造成惡性循環。

另一位李太太一直不明白自己哪裡做不好,為什麼先生對她如此冷漠,是不是自己上輩子欠他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原來李太太習慣用命令的語氣說話,偏偏先生從小在威權的環境下長大,十分抗拒威權,卻又向內壓抑,不擅於表達。結婚之後,他無法忍受太太老是用命令的語氣對他說話。這就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若說他們之間「欠」了什麼,應該就是「欠」溝通與相互了解吧。

把握今生,珍惜當下

當夫妻相處不和諧時,當事人有時會歸因成一個不可知的前世欠債問題,但是如果不知今生「欠」了什麼,又怎知前世呢?就時間而言,誰都不可能回到過去改變歷史,所能掌握的只有當下。若一直將現在的挫折解釋成前世欠債而今生須償還的話,只會更加感到無奈。

前世已經不可知,也無從追究,不如從可看見、可掌握的今生去探索原因,再針對此原因去解決問題。若是歸因錯誤,將無法解決煩惱。真正的問題是夫妻雙方個性的差異,或環境的因素,或缺乏善意的溝通,或者根本在於感情基礎十分薄弱……。這種種情況必須當事人去反省與溝通,而非單靠算命或通靈人士的三言兩語便可改善。

佛法的因緣觀絕不是宿命論,它是在我們的身心之中、在感官與外境接觸的當下,可以去觀察、思惟與解決的。因此,不必和不可知的過去抗衡,為所不知的事情贖罪,更不要讓自己變成神意所操控的傀儡。

以願力轉業力

就算是上輩子真的欠了什麼,佛法有個很積極而正面的想法,那就是「用願力轉業力」,如果我們的願力夠大、夠強,就可以扭轉命運。這就是在「因、緣、果」的「緣」上作改變,改變自己原有的想法與行為,就有改善的可能。

所以,在果報成熟的過程中,「緣」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只有因,沒有緣,果也不會成熟。因已形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緣。如果所種的是惡因,但多造善緣,雖然最終還是得到苦果,但是至少已有所轉變,重業或可輕受。

別簡化因果

我們常常忽略當事人所說的「一定是我上輩子欠他的」這句話,其背後所要表達的真正想法。另一位孫太太一直忍受先生的婚姻暴力,旁人都覺得她在經濟上足以獨立,孩子也已慢慢長大自立,她實在沒有必要這麼「犧牲」,忍耐這種婚姻。但她怎樣就是不願意離婚,她常說的就是「這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我還完就好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她仍十分愛著先生,根本就不願與他分開,而這句「這是我上輩子欠他的,我還完就好了」,也只是她告訴自己與別人的理由罷了,同時也用這句話來掩飾自己某種程度的鄉愿。

當然,當婚姻出現危機時,離婚是否就是最好的選擇,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還是必須由當事人雙方思考過後看清問題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對於欠不欠債的問題,誰欠誰還很難說呢!

我們不必以「上輩子誰欠誰」來思考因果的問題,因為這只說明了一種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物之間的互動關係。由於世間是緣起無常的,在這種看似固定的互動關係中,同時也包含了一切的可能性。而這其中又牽涉到個人心態的問題,包含了更大的彈性,若我們只說一個「欠」與一個「還」字,未免把因果太過於簡化了。

注入新的生命力量

有人會說,對於比較理性可以判斷的人而言,可以如此去分析;但對於一些沒受過教育的婦女,她被先生毆打了大半輩子,一直自怨自艾,直到學佛後,師父告訴她:「這是你上輩子欠先生的,還完就沒事了,並且要把他當作一尊菩薩或一位眾生,以歡喜心來面對。」結果她照做了,現在過得好快樂啊!這樣「欠」與「還」的觀念,有什麼不好呢?

因果關係中的確也有「欠」與「還」的關係,只是我們現在所遇到的是「欠」與「還」的問題嗎?如果是,到底「欠」了什麼?我們「還」對了嗎?我們對「欠」與「還」互動關係的心態是什麼呢?不論受過多少教育,處於社會的哪個階層,學佛者應如實看清因果的現象,對自己的身心與外在因緣了了分明。如果那位婦女只停留在「欠了他就是要還他,還完就沒事了」,那麼,請問誰來告訴她如何才算還完了?又應還到哪一天呢?

真正的關鍵應在於當事人把先生當作一尊菩薩或一位眾生,以歡喜心來面對他,而轉變了自己的業力,如此是在傳統的「欠」與「還」的道德觀念中,加入了新的生命力量,無形中改變了彼此的相處關係。而且就算一時還無法改變,也不會影響自己一直願意「還」下去的心願。對學佛者來說,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眾生,都願意以歡喜心與之結緣了,更何況是身邊那個自己認為「欠」了他的人?當我們在「欠」與「還」的層次上,有個更高的中心思想在指引時,生命的境界已有所提昇,人生便已走出另一條路了。